第一章 社会保障理论概述
1、初创阶段:1949年至1957年
(1)1949年新中国建立,颁布《共同纲领》, 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提供依据。规定:“实行劳 动保险制度 ”,并保障战争中革命军人及烈士家 属的生活。
(2)1951年政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 例》,标志着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立。 适用人员:城镇企业职工。 内容涉及职工伤残、疾病、生育、年老、死亡等项目及 职工供养直系亲属的有关规定。 各种保险项目的经费一般由企业和国家提供,个人不缴 费,各企业行政方面或资方按工资总额3%缴费,建立劳动 保险金,职工退休后再从基金中支取退休金,伤残津贴也从 基金中支付。 规定退休年龄:男60岁,女50岁.按其本企业工龄的长短, 付给养老补助费,其数额为本人工资百分之三十五至百分 之六十 。 医疗保险全额报销,造成“一人劳保,全家吃药”局面。
3、强制储蓄型模式
(1)强制储蓄型模式的基本特征 强制自我负责,缺乏互济性 建立个人帐户,实行完全积累 与资本市场相结合 主要是养老保障 政府主要是监督者
(2)强制储蓄模式的代表
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 公积金由雇主与雇员共同缴纳(18.5%+21.5%), 国家担保利率; 会员的个人账户 : a、普通帐户(30%工资):购房、教育、投资 b、保健帐户(6%):住院医疗费、重病医疗保 险 c、特别帐户(4%):养老、特殊情况下的紧急 支付
对早期社会保障发展的评论
1、施舍型:人格上的不平等
2、根本目的是防止被统治者的反抗:灭火器
3、保障项目及其有限
4、保障水平极端低下
5、保障效果不良
(三)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1、社会保险制度的产生
(1)产生的背景: 工业革命促使更多的农民进入城市工作, 以往个人或家庭的风险被社会化。 新历史学派主张国家直接干预经济 马克思主义在德国传播,德国工人运动高 涨
特点:
雇主与雇员为责任主体,而政府基本上不 直接承担社会保障责任。 公积金采取完全积累制,全部存入个人账 户。 政府成立中央公积金局统一管理与运营全 国的公积金,并保证其增值。
智利
智利和新加坡的区别在于: (a)雇主不缴费而只由劳动者个人缴费 (b)由私人机构管理养老金的运营 (c)个人帐户上的强制性储蓄只能用于 养老,而不能像新加坡那样可以用于医疗 保健与住房开支。
本课程要点
1. 社会保障的含义及框架; 2. 社会保障发展历程; 3. 社会保障的一些热点问题。
第一章
社会保障概论
本讲主要内容
第一节 社会保障的含义及框架 第二节 社会保障制度模式及相关主体 第三节 社会保障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社会保障的含义及框架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概念
企业年金
概念:由企业建立的面向本企业职工的一 项补充养老保险制度。 包括:雇主退休金计划、利润分享退休金 计划、员工股权退休金计划、企业团体寿 险。 作用:调和劳资关系、改善劳动者福利
商业保险
概念:保险人与投保人通过保险合同建立 保险关系的一种商业交易行为。 原则:自愿、等价交换 项目:人寿保险、人身意外伤害险、健康 保险、车险等 目的:追求利润
5.补充保障
慈善事业 是建立在社会捐献基础之上的一种民办 社会救助事业。 它以社会成员的善爱之心为道德基础; 以社会各界的自愿捐献为经济基础;以民 间公益事业团体为组织基础;以大众参与 为发展基础。
社区服务 概念:指政府在政府指导下,以社区组织 为依托,在城乡一定层次的社区内以全体 社区居民为对象,以特殊群体为重点,运 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向他们提供福利性服务 的一种社会化保障机制。 特点:自主性、社会性、多样性 服务对象:老年人、残疾人、贫困户、烈 军属、荣誉军人、劳模
特点: 资金来源:财政、捐款 权利与义务是单向的 保障对象:特殊弱势群体 保障目的:帮助贫困人维持最低生活水平 救助要求:自愿提出申请 保障社会成员生存权利的最后一道防线。
2.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的概念: 国家依法建立的面向劳动者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 特点:预防性;补偿性;储蓄性;责任分担; 互助共济 内容: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 保险、生育保险、遗属保险、死亡抚恤、残障 保险、护理保险
结果:1883年德国制定《疾病保险法》,之后又制
定《工伤保险法》和《老年和残疾保险法》,社会 保险制度产生。
2、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1)发展线索 西欧:
1883年产生 1935年由社会保险制度向综合性保障制度发展 二战后,英国建立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步 入成熟 20C70D社保制度改革
2.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区别
(1)共性:为特定风险补偿;风险分担; 基金是基础 (2)区别:性质不同;目标与经营主体不同; 经营方式与管理体制不同;保险责任主体和 所有者权益不同;运行机制和运行环境不同; 被保障对象与保障水平不同 (3)关系:互为冲突;互为补充
第二节 社会保障制度模式及相关主体
1956年国务院还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女工保护 条例(草案)》,禁止使用女工担任特别繁重或有 害妇女生理机能的工作,女工在怀孕7个月后和在 哺乳未满6个月内,不从事夜班工作和加班加点。 理办法的规定》
1957年国务院颁布《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
至此,中国初步建立了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
3.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的含义: 是国家和社会对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的全部 物质和文化生活的保障和福利。 特点:保障对象全员化;保障项目广泛化; 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水平弹性化 内容:老年人福利;残疾人福利;妇女儿 童福利;其它福利。
4.军人保障
概念:以现役军人为保障对象的一个综合性保障 系统。 保障对象:现役军人;武装警察烈士家属;退伍、 复员、转业军人;因公致残军人等。 资金来源:财政拨款 保险项目:军人保险、军人抚恤、军人福利、转 业安置或补偿等。
三、新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发展历程
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模式:
发展阶段: 初创阶段(1949-1957) 调整时期(1958—1965) 挫折时期(1966—1977) 修补时期(1978—1986) 改革时期(1986年代以来) 发展模式: 以国家为责任重心→以单位为责任重心→ 三方共担
东欧:国家保险制度(二战后) 亚洲:强制储蓄制度(20C50D)
(2)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特征
普遍性 目的:提高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促使社会和谐 项目完备化 社会化
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
1、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标志着社 会保障制度的萌芽。 2、1883年德国颁布《劳工疾病保险法》, 标志着以社会保险为核心的现代社会保障 制度的诞生。 3、1935年美国颁布《社会保障法》,“社 会保障”一词产生并被应用。
1.各国定义不同 2. 以国家和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 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公民在暂时或永 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 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 活的制度。 3.本质:各种社会制度的安排 4.目的:解决社会问题
二、中国社会保障的框架
1.社会救助 涵义:是指国家和社会依据法律规定,面 向不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低收入家庭,提 供经济帮助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它是现代 社会保障体系中具有基础地位的一个重要系 统。
2、福利国家模式
(1)福利国家的起源与特征 起源: 1920年,经济学家庇古提出福利经济学 理论,为福利国家的建立奠定理论依据。 1942年,英国经济学家贝弗里奇提交 《社会保险及相关服务报告》,勾勒了福 利国家模型。 1948年,英国宣布建成福利国家。
(2)特点:
累进税制和高税收 普遍覆盖和全民共享 政府负责与全面保障 法制健全 充分就业
(4)特点
a、受保人不缴任何保险费 。 b、社会保险待遇偏高 (退休金占工资的 70%以上)。 c、保险待遇不与缴费多少相关联, 而与劳 动贡献挂钩。 d、各级工会组织代表国家政权机构管理社 会保障事宜。
(5)评价
国家保险型保障模式的宗旨是最充分 地满足无劳动能力者的需要、保护劳动者 的健康并维持其工作能力。 但是,这种模式过分强调公平,使国 家财政负担过重,而且企业办社会,使企 业负担也过重,企业竞争力下降,劳动力 缺乏合理流动,职工个人也缺乏自我保障 意识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沿革
(一)慈善事业 1、时间:从出现救灾济贫活动出现到立法 介入社会保障 2、是一种随机的、临时的、非常落后的救 助活动
3、三种形式: 宗教慈善事业 官方慈善事业 民办慈善事业
(二)济贫制度
1、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是社会保 障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 2、1834年《新济贫法》 3、此后,欧洲各国相继颁布《济贫法》
香港
(a)强制性公积金制度 (b)由雇主与雇员分担缴费之责; (c)私人机构管理方式;
4、国家保险型模式
(1)又称国家统包型社会保障制度,以“国家统 包”为核心,由政府对福利进行直接分配,社会 保障事务由国家统一办理,社会保障费由国家和 企业负担,职工个人不必缴纳社会保障费用。它 主要是根据马克思的社会总产品要在个人分配之 前扣除社会保障费用的理论确立的模式。 (2)代表国家:前苏联、东欧各国 (3)该模式与计划经济相适应。
(3)1952年政务院颁布《关于全国各级人民政府、 党派、团体及所属单位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实行公 费医疗预防指示》。至此,公费医疗建立。 适用人员:机关事业单位、革命残废军人、大学 生。 资金来源:财政支付,个人不缴费。
(4)1955年国务院颁布4部法规规定机关事业单位 人员的退休制度。与企业职工基本相似,补充将女 干部退休年龄延长至55岁。 (5)1956年人大会通过《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 范章程》,建立“五保”制度,对无法定抚养义务 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者的保吃、保穿、保 住、保医、保葬(孤儿保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