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媒体审判与司法公正之关系

浅析媒体审判与司法公正之关系

浅析媒体审判与司法的关系摘要:中国内地网络文化繁荣发展,颠覆传统的媒体形式一次次将司法领域的案件推至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甚至成为普通民众茶余饭后的话题。

近年来,媒体监督司法审判的现象逐渐呈现出扩大的趋势,媒介审判影响司法审判的结果的案例也逐渐增多。

表面上来分析,公民的知情权、言论自由等宪法权利得到前所未有的满足,民间冤情也可以不用上访便有可能获得更为高效的处理;民众对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工作人员的监督更为彻底,遇有不平只需敲击键盘即可带来整个社会范围内的热烈讨论,成为人尽皆知的事件。

不容置疑,这都是令人欢欣鼓舞的社会文明进步。

然而,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

如此强大的社会效应也给司法审判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对于焦点案件法官是否还能坚定地捍卫法律人的理性而做到审判独立与公正,这成为我们欢喜背后的隐忧。

任何社会问题一旦持续存在,必定暴露某些制度的缺陷。

关键词:自媒体公民知情权舆论监督前言:一、媒体审判的简述媒体审判(trial by media)一词出自美国,指新闻报道形成某种舆论压力,妨害和影响司法独立与公正的行为。

更细致的描述:即所谓“媒体审判”,是指传媒超越司法程序抢先对案件涉案人做出定性、定罪、定量性以及胜诉或败诉等结论,以煽情的语言激起公众对当事人憎恨或同情,诸多传媒单向度地宣传,有意无意地压制相反意见。

在中国,媒体审判已不是一个新现象,但是今年来媒体审判逐渐成为业界、学界热议的一个现象,这正是媒体审判对舆论、民众的影响力与日俱增的结果。

媒体审判通过媒体对事件有倾向性的报道形成强大的舆论场,影响媒体受众,从而将受众导向至媒体所希望的方向上来。

媒体审判所产生的舆论合理是巨大的,尤其是多个媒体(同质媒体与异质媒体)共同的报道。

在现代社会媒体是影响舆论的主要力量,对于司法审判来说会产生强大的外在舆论压力,甚至可能影响到司法审判的最终结果。

二、引言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关于人民法院接受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若干规定》。

其中第九条明确人民法院发现新闻媒体在采访报道法院工作时有违反法律规定的,依法追究相应责任。

也就是说新闻媒体如果对正在审理的案件报道严重失实或者恶意进行倾向性报道,损害司法权威,违反法律规定的,要依法追究相应责任。

这种提法一经见报立即引起了民众舆论的一片哗然,由此司法和舆论的关系又重新引起大众新的讨论浪潮。

三、司法独立和媒介审判还存在激烈矛盾这种规定到底是否有利于司法公正,是否能够由此杜绝媒体越位,进一步说对媒体追究法律责任的做法又是否合法。

在种种矛盾中存在着两个关键的问题,即司法独立和媒介审判。

翻阅关于民主法治的资料,既定的讨论关系有法律与经济、政治、政策、道德等各方面的关系论证,但独独没有有关于法律与媒体的关系论证;讲到对法律体系的监督,有权力机关、司法、行政、党和人民,唯独没有舆论的监督。

不能不说由于我国发展的客观现状,媒体的整体发展尤其是对于司法体系的监督作用的发挥还尚且处于早期的不成熟阶段,因此在对于二者关系的处理和客观操作上存在着激烈的矛盾。

从客观上讲,此次出台的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规定较之以往已经对注1:以上三点摘自知网。

“如果舆论最终影响了案件的判决,或许正说明原判决不当,如果判决适当却迫于媒体压力而改判,也只能说明我们距离司法独立仍有距离。

” ――范以增我认为范以增老师的观点可以看出我们司法的不完善,随着媒体的不断发展与壮大,媒体的监督力量也越来越不容忽视。

近几年来媒体监督司法审判的现象逐渐呈现出扩大的趋势,例如沸沸扬扬云南的“药家鑫案”、郑州“张金柱案”、湖北“邓玉娇案”,媒体监督司法审判的社会影响越来越大。

这到底是媒体加强了自身监督意识积极主动参与司法监督?还是司法机关审判失准以致被媒体抓个现形公之于众?无论是媒体还是司法机关,在这个过程中两者必然发生了碰撞。

这个碰撞是否会使媒体监督影响到司法审判的独立?概念重申(部分资料摘自维基百科,后有加工)一、媒体监督权的滥用――媒介审判(一)媒介审判的概念“媒介审判”又叫“新闻审判”、“舆论审判”,指新闻媒介利用其公开传播的新闻报道或评论,干预、影响司法独立和司法公正。

其表现方式主要是媒体超越司法程序对正在审理的案件的案情分析、案件定性、涉案人员定罪量刑等一系列问题作出公开的判断和结论,以其明显的倾向性引导受众,形成一种足以影响司法独立审判的舆论氛围,从而使审判在不同程度上失去其公正性。

其实质是以新闻自由干预司法独立,以道德评判取消司法审判,以媒介的“话语强权”代替舆论监督,对于建设和谐有序的民主法治社会,有着极大的负面作用。

(二)媒介审判产生的社会背景媒介审判的产生,掺杂着各种复杂的因素。

总体上可以概括为三个部分的交叉作用,司法机关、媒体和社会公众的相互影响。

1. 司法缺位。

司法制度的设计和执行上存在漏洞,同时又由于管理的不严格滋生着腐败。

大大损害了司法公正的形象,减损了司法审判在公众心中的权威,让公众对司法机关是去信心而转身将希望投于媒体。

一位长者曾形象的概括公众的这种心理:“上诉不如上访,上访不如上网,上网不如上吊。

”2. 公众法治观念缺乏。

传统的人治情结深深根植于公众的观念中,公众在受到不公平待遇的时候常常首先想到有官方色彩、社会影响力大的媒体,想借助其的力量来为自己伸张正义。

因此,到现在许多公众一直相信:“找法院不如找记者”,这实为受人治观念影响下的法治观念的缺乏。

3. 媒体权利滥用。

当前我们国家的媒体素质参差不齐,同时又缺少司法机关的相关制度的约束,以致于媒体越位、滥用权利。

媒体为了各自的利益,不惜牺牲公众利益,不实报道和非公正评论,利用“爆米花效应”,利用公众激愤情绪干预司法审判,影响司法独立。

二、媒介审判对司法审判的影响媒体监督权来源法律中对言论自由的保护,法律赋予公民批评、建议的权利,而媒体作为公众的“耳目喉舌”,宗旨之一就是反映公众的诉求。

因此,新闻媒体也就拥有了相应的法律监督权,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监督司法机关工作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司法腐败。

而媒体审判则是对媒体监督权利的滥用,部分媒体工作者打着媒体监督的旗号,在滥用监督权的庇护下,胡作非为、进行不实报道,干预司法独立。

加剧媒体与司法独立的冲突,扭曲了新闻媒体的监督功能,“未审先判”严重亵渎法治原则,误导受众,违反“无罪推定”原则,破坏法治体系。

三、正确引导媒介审判与司法审判走向平衡(一)司法对策一方面,实行“开放”政策,增加透明度,树立司法机关权威。

开放信息公布渠道,增加司法机关与公众之间的互动。

在维护司法公正的前提下,鼓励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对司法机关的工作进行监督。

另一方面,加强立法层面的规范,强化对新闻媒体的约束。

目前我国,缺少对新闻媒体的制约体制,导致新闻媒体权利缺乏有效限制。

因此,加强立法层面的规范,制定一部相关法律是有必要的。

(二)公众法治意识的提高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降低公众因缺乏法律知识而受蒙蔽的概率。

增多公众对司法活动的参与度,一方面有助于公众了解司法审判的过程,理解司法机关工作,提高法治意识。

同时,也增加了公众对司法机关的监督,督促司法机关提高司法能力。

(三)媒体对策对新闻媒体的规范,既要防止媒体监督权利的滥用又不能过分限制了新闻自由,避免“寒蝉效应”的发生。

这要求,媒体自身加强自律性,提高媒体工作者自身的素质,提高整个媒体队伍的职业素养。

做到对司法审判活动“参与而不干预,到位而不越位”。

同时,制度层面考虑到媒体作为监督者的特殊性,给予新闻媒体合法范围内的最大自由。

正如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布伦南所说:“言论自由要存活,就必须有呼吸的空间。

”因此,应保留新闻媒体必要的呼吸空间。

理解:记者号称“无冕之王”,在国家法制还不健全,各种监督还不到位的情况下,媒体的舆论监督成了深受民众欢迎的不可多得的“监视器”。

历次隐瞒的大事件或埋藏很深的贪官,只要媒体曝了光,这事、这人非倒不可。

一些怕见“光”的人和事,对媒体讳莫如深,尤其是对敢于直言的记者,唯恐躲闪不及。

因此,一些媒体记者被打、器材被砸,那就不难理解了。

从我国目前法制建设的层面来说,媒体的报道与监督,对于推动司法改革,推进审判的公开化和透明化,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

但是媒体对案件事实和诉讼程序的报道又极有可能和容易对司法人员施加复杂的影响,确实对司法独立造成侵犯,出现所谓的“媒体审判”的现象。

前几年的河南张金柱案,公安干警酒后驾车撞死一人重伤一人后逃逸,按照正常的量刑标准,其罪行严格来说并不足以致死,然而此案民愤极大,百姓一片喊杀声,媒体花了大量的笔墨进行报道和评论。

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法庭最终判处张金柱死刑。

事后,不少司法界人士以此事件为“媒介审判”的典型,抨击媒体干扰司法公正,影响司法独立。

另一方面,随着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在我国社会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大,以及我国司法界公开审判原则的逐步落实。

如此一来,“媒介审判”有利有弊。

实质上,媒体的采访报道和发表言论是代表社会公众在行使知情权和言论自由,而支撑司法的背后力量又是公民获得公正审判的基本权利。

两者都是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

可见,媒体和司法之间的冲突是公民两种权利在实现过程中的冲突。

媒体代表公民行使知情权和言论自由不是没有限度的,它不得妨害司法独立,而司法机关必须在公正审判的基础上维护公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任何试图回避和消除媒体和司法之间冲突的想法,是不现实的,也是有害的。

如何在这种冲突中寻找平衡,保持媒体与司法之间的张力,维持两者间的一种互动与协作的合理关系,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关键所在。

媒体对司法的报道必须遵循客观公正的原则,对未决案件不得有引导司法人员先入为主和以舆论对司法人员施加压力的倾向。

把“媒介审判”等同于“公平正义”,是最容易牺牲司法独立的。

如对不应报道的细节加以报道,不应公开的变相公开报道,司法机关未认定的证据材料,媒体就向社会公开,发表对案件实体问题有倾向性的评论,以煽动激发一边倒的舆论。

都会干扰司法独立,影响司法不公。

由于司法审判活动具有特殊性,它不仅追求结果的公正,还要追求程序的公正,换句话说,公平正义不仅要实现,而且要让大家看得见的方式实现,因此只有在司法独立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司法公正。

如有人利用“媒介审判”煽动不明真相的网民,把过激的话说出来,甚至把过激的事做出来,那么很可能就会葬送“公平正义”。

其实媒体与司法区别很大,一是新闻事实是记者通过采访等途径了解到的事实,不同于司法审判所要求的能够以确凿的证据来证实的事实。

比如马家爵一案,出于对其杀害四名同学的义愤,不少媒体先于审判机关对其进行了“审判”。

媒体报道往往具有倾向性,而司法权则具有中立性。

媒体的影响力与渗透力可能会给法官造成先入为主的影响。

事实上,无论是媒体自身还是司法机关都必须认同“司法优先”这一原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