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麻醉(一)
【摘要】颅内动脉瘤患者手术治疗时,麻醉管理的主要问题是麻醉诱导期及手术过程中动脉瘤有破裂的可能,其次为脑血管痉挛和颅内压增高,而一旦发生破裂,病死率高达50%以上〔1〕,所以对麻醉管理带来了一定难度,术中麻醉管理平稳得当,为手术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静吸复合麻醉;气管内插管;控制性降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颅内动脉瘤手术患者10例,年龄36岁~67岁,男4例,女6例,术前均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住院手术治疗,ASAⅠ级~Ⅲ级。
1.2麻醉方法
术前0.5h给患者肌肉注射阿托品0.5mg,咪唑安定5mg。
麻醉方式采用气管内插管,静吸复合麻醉。
麻醉诱导用福尔利0.2mg/kg~0.4mg/kg,维库溴铵0.15mg/kg,咪唑安定0.1mg/kg~0.2mg/kg,芬太尼4μg/kg〔2〕,氟哌利多0.1mg/kg,快速诱导气管插管,术中维持用异氟醚持续吸入,芬太尼、维库溴铵间断追加,连续ECG、BP、SpO2持续监测,根据血压水平和尿量,调整输血输液速度。
其中有3例患者术中采取控制性降压〔3〕,使平均动脉压保持在9.33kPa~10.66kPa(70.0mmHg~80.0mmHg)水平,术毕患者带气管导管送回ICU。
2结果
10例患者术中BP、ECG、SpO2维持平衡,无一例血管破裂、痉挛,术后恢复良好。
3讨论
颅内动脉瘤是为颅内动脉壁上的异常突起,好发于脑底大动脉上,常伴管壁结构的薄弱和缺损,内部压力增高而引起的一种瘤状突出。
70%~80%为先天性的,其余为动脉硬化性和感染性的动脉瘤约占18%,极少数可以由外伤引起。
据统计,每13000人中,每年就有一名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
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原因中,颅内动脉瘤占51%,该病多见于青、中年患者。
起病急、症状重,如救治及时,非但可免于死亡,还可获得治愈,所以值得重视。
为确保颅内动脉瘤患者手术平稳顺利,我认为麻醉处理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
3.1术前准备必须充分
一般原则同脑出血的患者,对术前情绪紧张者应加用安定剂,剂量相对较大。
如术前已处于中等意识障碍、偏瘫并有早期去大脑强直和神经障碍者,必须积极内科治疗及降低颅内压,解除脑血管痉挛,并卧床休息防止呛咳、便秘,控制血压在接近正常范围。
3.2心电监测
术前对心电异常的患者应力求弄清病因,因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大多合并心律失常。
3.3麻醉诱导必须力求平稳
如血压过高则先控制在合理的水平后再开始诱导,同时诱导剂量要相对较大,尽可能减少气管插管所引起的心血管反应。
我们体会采用咪唑安定量相对较大,氟哌利多、芬太尼、福尔利等静脉麻醉药的相对降压作用,再结合局部表面麻醉,或复合静脉注射利多卡因60mg,可减轻气管插管时的心血管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