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章正确看待心理问题与危机:走出迷雾点破纱

第十章正确看待心理问题与危机:走出迷雾点破纱

健康的情绪、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对人的智力发展和成就的取得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相反,情绪不稳定、意志力薄弱、性格存有明显缺陷的人,在事业上也往往到处碰壁,其智能的发展亦同样会受到阻抑。
第二节心理健康的有关理论
一、心理健康及其评定标准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一半,拥有一个积极、自信、乐观、平和的心态,能够促进自己身心健康的发展,能够促进个人潜能的开发,能够赢取人生的成功。
d.、从生活适应上讲,行为适应不良。个体是否能够运用他的方式来适应生活,比如能够自如地应付工作,与家人朋友和睦相处等。
(2)心理异常鉴别方法
判断是否有心理问题,特别是判断是否有某种心理障碍或精神病,实质上是一个心理评估与诊断问题,需要专业人员,如临床心理学家、心理咨询师等,运用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理论、技术、方法和手段,根据严格的诊断标准,按照严格的程序去实施的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通常所使用的评估和诊断方法主要有:
二、心理健康是大学生适应社会的需要
(一)现代社会要求人才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社会全面发展对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拥有开创、自信、进取、合作精神,使个体的心理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大学生必备的心理素质。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
世界卫生联合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二)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
1、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
2、能与他人合作,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
3、能够恰当控制和管理自己情绪,使自己基本上能够一种积极的乐观的心态
参考书: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神医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精神病学》
课时分配
教学内容(讲稿)
方法及
手段
本章要点:
1、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功发展的必备素质
2、心理健康的有关理论
3、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4、积极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
第一节心理健康——大学生成功发展的必备素质
一、心理健康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3、心理问题的鉴别方法
(1)心理异常的标准
a、从社会文化意义上讲,心理异常是对某一文化常模或社会准则的偏离,指行为是对社会准则的破坏,或行为无法预测。
b、从统计意义上讲,心理异常是指与某个确定的常模的偏离。
c、从个人经验上讲,个体的不舒适感。这个标准依据人们自己感觉的判断,如果他自己倍感压力或者抑郁等不适,那么他就需要治疗。
2、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3、有良好的适应能力
4、具有顽强的意志
5、具有良好的情绪状态
6、具有完整和谐的健康人格
第三节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心理问题概述
(一)、心理问题及其类型
1、心理问题的含义:
心理问题是指所有各种心理及行为异常的情形。心理的“正常”和“异常”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和绝对的界限,一般认为,人的心理及行为是一个由“正常”逐渐向“异常”、由量变到质变,并且相互依存和转化的连续谱。因此,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心理问题,即人的心理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二)变革社会要求人才拥有很强的适应能力
现代社会挑战与机遇并存,面对社会的迅速变革,每个人都会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巨大压力。迎接挑战,战胜压力,要不断调调个人心理,使之与环境相适应。大学生要在现代社会中发展,必须拥有健康的心理。
三、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功发展的需要
每个人都有一座潜能金矿,蕴藏无穷,价值无比。当一个人拥有自信,情绪积极乐观、意志品质坚强时,能够最大限度地开发自己的潜能;当一个人处于自卑、愤怒、抑郁、焦虑、紧张等消极状态时,人对外界的感知能力就会下降,从而限制自己潜能的发挥。
2、心理问题的类型
通常把心理问题根据其严重程度,分为心理困扰、心理障碍和精神病。
(1)心理困扰:主要是指各种适应问题、应激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等。
(2)情绪及行为障碍:主要是指焦虑障碍、性心理障碍和人格异常等轻度心理失调。
(3)精神障碍:精神障碍是所有心理障碍中最严重的疾病,这些障碍包括心境障碍中的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和妄想性障碍。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掌握正常与异常心理的鉴别办法,学会识别自己的心理状态
2.了解精神疾病的发生情况和处理办法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1.从哪几个方面来鉴别和判断正常和异常心理?
2.心理问题的定义和特点是什么?
3.异常心理的可分为哪几类,每一种心理障碍有怎样的基本症状表现?
参文献:
教材: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心理健康教程》,由张小远、解亚宁主编
4、独立自主,学会选择,学会做决定,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5、有较强的意志品质,能够承受挫折
6、热爱生活和学习,能在生活和学习种获得幸福感
7、在学习工作中发挥自己的潜力,有创新能力
8、人格完善和谐
9、智力正常(IQ>80)
10、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相符合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能正确认识自我和接纳自我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授课时间
课次
第二次课
授课方式
(请打√)
理论课讨论课实验课习题课其他
课时安排
3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十章正确看待心理问题与危机:走出迷雾点破纱
教学目的与要求:
要求掌握正常和异常心理的鉴别方法,学会识别自己的心理状态;
要求掌握异常心理的分类及其基本症状表现;
了解目前精神疾病的发生情况以及处理方法
不良情绪易于引发生理疾病和“心身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胃溃疡、癌症等。巴甫洛夫说:一切沉重顽固的焦虑和忧郁足以给各种疾病打开大门。
不良情绪易于导致心理障碍。过度的或长期的不良情绪会使人的大脑功能严重失调,易于引发生理疾病和“心身疾病”,导致各种神经症或精神病。例如: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严重者会导致自杀行为的产生。
a、观察法:观察其行为是否异常
b、会谈法:在会谈中了解其思维、情感是否异常
c、测验法:用科学标准化心理测量量表测查是否偏离常模
(3)正确使用鉴别方法
是否有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不能仅根据一些情绪或躯体现象就轻易做出判断,更不能简单地“对号入座”。人们在遇到挫折时,出现一些情绪反应和躯体症状,本来属于正常现象,可有些学生却盲目给自己“诊断”为某种心理障碍,如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等,这对降低紧张情绪和缓解心理痛苦是很不利的,这种消极的暗示作用有时还会使情绪和躯体反应进一步加重,反而给身心调整带来障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