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心理咨询师文章(国家职业资格二级)文章类型:案例报告论文题目: 一例一般心理问题的案例分析报告一例一般心理问题的案例分析报告摘要:本文是针对一名大四学生由于担心即将到来的国家大学生英语4级考试而引起的一般心理问题进行辅导的案例报告。
本案例通过搜集、整理求助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对求助者的情况进行鉴别诊断,对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形成与发展原因进行探讨,确定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与求助者协商、制定咨询目标与咨询方案,开展咨询并对咨询效果进行评估。
鉴于求助者问题的性质与及求助者是高校学生领悟力较好,所以咨询中采用了放松疗法和合理情绪疗法。
经过7次咨询,求助者减轻了焦虑,解除了情绪困扰,能正确的对待考试。
咨询取得了较好效果。
关键词:一般心理问题放松疗法合理情绪疗法一、一般资料(一)人口学资料求助者刘某,女,23岁,汉族,某高校四年级学生,有一个哥哥,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家族中无精神疾病历史。
自己主动前来咨询。
(二)个人成长的自我描述求助者自述:我从小性格有点内向,不爱说话,父母对我管教较严格,尤其是在学习上对我要求更为严格。
在别人眼中,我是个乖女儿,勤奋好学,吃苦能干。
小学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乡一中,学校学习氛围很浓厚,大家学习都很好,竞争很激烈。
由于升入初中,相比之下成绩并不是很理想,羡慕那些高智商的同学,觉得自己智商平平,考试肯定考不好。
结果,初一期末考试成绩很不理想,母亲觉得我没有好好学习批评了我。
我很委屈,觉得母亲不理解我,就不想和她说话。
初三刻苦努力考起了一所普通高中。
高中比初中竞争更激烈,刚进高中时排名靠后,但经过努力学习排名一直往前靠。
后来,哥哥考起了一所不错的大学,这给了我很大的压力,也想像哥哥一样考个好大学,如果自己考不上大学父母肯定很难受。
以后的一段时间里上课经常走神,考试成绩下降。
后来又努力学习,考起一所普通大学。
(三)目前身心功能状态:精神状态:情绪紧张,精神痛苦,焦虑不安,记忆力下降。
生理状态:失眠。
社会功能状态:学习效率下降。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主诉:近一个月来,每天一想到4级考试就紧张、焦虑,因此晚上失眠,上课时注意力无法集中,记忆力下降,就连上自习也总分心。
个人陈述:我一共参加过四次国家英语4级考试。
还记得当时一点都不紧张,结果第一次就没通过。
心想反正还有时间,下次再考。
第二次差五分,这给我很大的打击。
后来俩次一次不如一次,现在我已经大四了,压力特别大,如果再不通过就没时间再考了,回去也没法向妈妈交代,如果再不通过,周围的同学都会瞧不起我,因为班里大部分同学早就通过了。
我现在很苦恼,不能专心看书,也看不进去,效率比较低,看到别的同学认真学习的时候,我很羡慕,但我又控制不住自己胡思乱想,我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我想要改变这种状况,所以前来找老师望指导一下。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心理咨询师的观察:求助者相貌中等,衣着整洁,无幻觉和妄想,主动求助,自知力正常,对自己的情绪状态有正确的认识,逻辑思维正常,但叙述过程中低着头,很少看人,情绪低落,两只手一直抓着裤子,显出紧张焦虑的神情。
宿舍成员反映:张某最近上课经常走神,回到宿舍后在宿舍走来走去,显得很焦虑,而且晚上有时也失眠。
四、评估与诊断1.综合临床资料,对求助者的初步诊断是:一般心理问题。
2.诊断依据如下:(1)首先询问求助者没有严重身体疾病,半个月前学校刚统一组织过体检,检查报告也没有问题,排除器质性疾病。
(2)根据划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该求助者的主客观统一,知情意协调一致,个性稳定,有自知力,主动就医,并且没有表现出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性问题。
(3)求助者心理问题是由明显的现实原因引起的,对照症状学标准,该求助者表现出紧张、焦虑、苦恼等症状。
从严重程度标准看,该求助者的反应强度不甚强烈,反应也只局限在对英语考试的焦虑,没有泛化,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
从病程标准看,病程只有1个多月。
据此,初步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主要表现为:紧张、焦虑、苦恼,上课注意力无法集中,学习效率下降,失眠。
3.求助者需做的鉴别诊断:(1)与精神病性问题相鉴别: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求助者的知、情、意是统一的,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的行为,无逻辑思维的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性问题。
(2)与焦虑性神经症相鉴别:焦虑症是“以广泛性焦虑或发作性恐怖状态为主要临床相的神经症”,是一种内心紧张不安,预感到似乎将要发生不利情况而难于应付的不愉快情绪,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出汗和运动性不安等。
而该求助者虽然也有焦虑的症状,但未严重影响社会功能和逻辑思维,心理冲突未变形、没有泛化,而且持续时间只有1个多月,因此可以排除焦虑性神经症。
(3)与抑郁症相鉴别:抑郁症的典型特征包括:情绪低落、思维缓慢、语言动作减少和迟缓,失眠早醒,昼重夜轻,严重者伴有自杀倾向。
本案例中,求助者虽有失眠的症状,但主要是由焦虑引起的。
因此,排除抑郁症。
(4)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严重心理问题的初始反应强度强烈,反应已泛化,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病程大于2个月。
而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并不严重,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持续的时间也较短,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4.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1)生物因素:女,23岁。
(2)社会因素:四次国家级英语4级考试未通过,学习压力大,父母管教严格,对学习要求高,社会支持系统一般。
(3)心理因素:求助者自尊心强,个性好强,性格内向,不爱说话,认知偏差:觉得如果不通过考试,周围的同学都会瞧不起她。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根据咨询目标的有效特征,按照属于心理学范畴的、积极的、具体(量化)的、可行的、可评估的、双方可以接受、多层次统一的内容逐一商定咨询目标:具体目标:解决目前的焦虑,苦恼状态,平静情绪;学会一些放松技巧,改善失眠的情况。
最终目标:完善求助者的个性,增强其应对考试的信心,改变不良认知。
六、咨询方案双方在相互尊重,平等的气氛中共同商定咨询方案得:1.咨询原理和方法方法1:放松疗法原理:放松训练的基本假设是改变求助者的生理反应,其主观体验也会随着改变,训练求助者,使其能随意地把自己全身的肌肉放松,以便随时保持心情放松的状态,从而缓解紧张、焦虑的情绪。
具体步骤:(1)咨询师介绍原理。
(2)咨询师进行示范和指导。
(3)强化求助者练习。
(4)指导求助者用掌握的放松方法代替紧张焦虑。
方法2:合理情绪疗法。
原理:ABC理论是合理情绪疗法的核心理论,它是埃利斯关于非理性思维导致情绪障碍和神经症的主要理论,其主要观点是强调情绪或不良行为并非由外部诱发事件本身所引起,而是由于个体对这些事件的评价和解释造成的。
在ABC理论中,A代表诱发事件;B代表个体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及评价即信念;C代表继这一事件后,个体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
具体步骤:(1)心理诊断阶段。
(2)领悟阶段(三种领悟)。
(3)修通阶段(具体技术包括:与不合理信念辩论,合理想象技术,家庭作业,其他方法。
)(4)再教育阶段。
2.让求助者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求助者:责任(1)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
(2)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3)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
权利(1)有权利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
(2)有权利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
(3)有权利选择或更换合适的咨询师。
(4)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5)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义务(1)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
(2)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3)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
咨询师:责任(1)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
(2)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
(3)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
权利(1)有权利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
(2)有权利选择合适的求助者。
(3)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义务(1)向求助者介绍自己的受训背景,出示营业执照和执业资格等相关证件。
(2)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
(3)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4)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
3.咨询时间:每周两次,共7次,每次60分钟左右。
4.咨询收费:这是校内咨询,不收费。
七、咨询过程咨询的具体过程:(1)第一阶段: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第1—2次)目的:A.了解基本情况;B.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C.确定求助者主要问题;D.与求助者共同商定咨询方案。
方法:摄入性会谈、心理测验。
过程:A.填写咨询登记表,介绍心理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B.了解求助者基本情况C.根据求助者的情况做相应的心理测试D.反馈测试信息,初步确定求助者的心理问题E.咨询方案的商定,布置家庭作业效果:求助者配合较好,完成了预定的目标。
(2)第二阶段:咨询阶段(第3—6次)目的与过程:A.进一步加强咨询关系;B.第3次咨询,指导、训练让求助者学会并掌握放松技巧。
C.第4次咨询,明确求助者的ABC,帮助求助者领悟合理情绪疗法的原理。
D.第5次咨询,应用具体技术使求助者修正或放弃原有的不合理信念,并代之以合理的信念,从而使求助者情绪症状减轻或消除。
帮助求助者认识到自己考试未通过引起同学看不起是自己的主观推断,从而使求助者学会运用合理信念对待生活中的事情。
E.第6次咨询,帮助求助者强化新的合理观念,建议她遇到紧张、焦虑时,多应用放松技巧进行放松。
从而缓解紧张、焦虑的情绪。
F.布置家庭作业(3次)。
方法:会谈法,与不合理信念辩论法。
与不合理信念辩论的对话摘要:求助者:如果这次考试再不通过,周围的同学都会看不起我。
咨询师:按你所说,你考试未通过,你周围的同学就都看不起你了?求助者:是的。
咨询师:因此,你前几次考试失败后,你的同学都看不起你了?求助者:没有,她们安慰我,鼓励我认真复习,下次一定会过。
咨询师:你前面说,如果你考试未通过,你周围的同学都会看不起你,现在又说你考试失败后,你的同学安慰你,鼓励你。
你的前后存在矛盾,请你解释一下好吗?求助者:(沉默)那是以前,我现在是第五次考了,情况不一样了。
咨询师:你周围的同学有考了几次还没通过的吗?求助者:有,有考了五次还没通过的。
咨询师:按你所说,你就看不起她们了?求助者:没有,我也是安慰鼓励她们。
咨询师:你没有看不起她们,那你怎么就肯定她们会看不起你?求助者:(沉默)我有点明白了,是我的主观推断。
咨询师:是的,由于主观推断,你夸大了自己的问题,形成了消极暗示,给自己带来情绪困扰,消除或改变主观推断,你就可以彻底摆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