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19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19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19)上计战国、秦汉时地方官府定期向中央呈报施政情况,作为官吏考课依据的制度。

战国时,各地主管官吏将所辖地区赋税、户口、垦田等情况写在木券,呈送中央考核,中央据此进行奖罚,亦为考课官吏的重要制度。

汉朝上计制分两级,县(道)令、长将该县户口、垦田、赋税征收、钱谷出入等编为计簿,呈报郡国;再由郡守、国相汇总将副本呈报中央丞相,或由皇帝亲自受计,皇帝据此考察地方官政绩。

上计地点一般在京师,如皇帝出巡,则临时指定地点。

上计时间通常在岁终之月,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改历以前,每年九月上计,此后每年十二月上计。

东汉时,中央受计名义上由司徒总核,实际上由尚书台主持。

每年年终由郡国向京师的上计称为常课,三年一考察治状称为大课。

郡国上计使者,两汉也有不同。

西汉县(道)上计于郡国,令、长、丞、尉自行;郡国上计于中央,由郡丞、国长史代行。

东汉则改派地位较高的掾史,称为“上计吏”。

令、长等不自行。

百家争鸣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界自由争论的风气。

“百家”一语始见于《庄子?天下》:“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

”言“百家”者,泛指其多,非实有其数。

《庄子?天下》及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指》均对“百家”进行分类,汉班固据刘歆《七略》分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十家。

各派争论政治、思想领域的各种问题,如天道观、认识观、人性论、名实关系、伦理礼法以及各种政治主张。

“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又互相影响,“辟犹火水,相灭亦相生”。

百家学说中的命题包含着后代许多学说的萌芽形态,成为后代思想家的思想数据和理论形式,并被加以改造和发展。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晚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名丘,字仲尼,儒家创始人。

先世为宋国贵族,曾祖孔防叔避祸迁鲁。

父叔梁纥为武士。

少“贫且贱”,及长,曾任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牲畜的乘田。

深好学问,相传曾问礼于老子,学琴于师襄。

鲁定公九年(前501),五十一岁时任中都宰。

十年,鲁、齐夹谷之会时相定公。

旋任大司寇。

十二年,因政治主张与执政的“三桓”不合,遂离开鲁国,自此周游卫、陈、曹、宋、郑、蔡等国,终不见用。

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六十八岁时回到鲁国。

四十岁前后即聚徒讲学,相传弟子三千,著名者达七十人。

曾整理研究《诗》、《书》、《周易》等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宣传“仁”的学说,“仁”包括忠、孝、宽、惠等内容,认为“仁”即“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毋施于人”。

要求人与人之间相互妥协和亲善。

贯彻“仁”时,要以“礼”为依据,故说“克己复礼为仁”。

对鬼神采取既不否定也不重视,“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

在政治和经济上,要求当政者实行教化和宽惠政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同时要求人民对上也要顺从和易使,反对犯上作乱,提出君、臣、父、子各守名分的主张。

在教育上提出“有教无类”的口号。

在教学态度上,有“学而不厌,诲而不倦”的精神,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态度,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和“不耻下问”的思想。

在教学方法上,提出“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途径;采用“因材施教”和启发式的方法。

但鄙视“学稼”、“学圃”,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认为有“生而知之”的人。

自汉以后,孔子的学说被改造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其本人也被尊为圣人,对后世影响极大。

老子春秋楚国苦县人,据《史记》载,姓李,名耳,字聃,道家创始人。

秦汉以前文献多称老聃,传说是东周王室管理典籍之史官,孔子曾向其问礼。

现存《老子》一书,基本反映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以为万恶皆始于“有为”,欲使社会回到“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状态。

反对儒家“仁义”观和墨家“尚贤”说,又否认传统的天命思想和先王、鬼神权威,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为天地万物之本原,是一种生于天地之先,处于万物之外,无形体、无匹敌、无所不在的精神,故亦称为“无”或“虚无”。

认为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认识到事物之间的依存和转化关系,然最终又主张消解矛盾,复归于“虚静”。

对其思想之评价,学术界颇不一致,或谓其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或谓其反映“公社农民”之情绪;或认为其哲学体系属于唯物主义,或认为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但均承认其对中国思想史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本只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故名。

流传至今的有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所收作品上起周初,下至春秋中叶,大部分是今陕西、甘肃、山东、山西、河南等地民歌,小部分是贵族作品。

《史记》、《汉书》等书认为曾经孔子删定。

书中: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十五国风,160篇。

《诗?大序》:“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

主人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现代学者所认为风是地方乐歌,大部分是里巷歌谣之作。

雅,包括《大雅》、《小雅》,105篇。

《诗?大序》:“雅者,正也。

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主要为贵族宴会爷歌和批评朝政的歌谣。

现代学者或认为雅是秦声,推断其为西周王畿一带的乐歌。

颂,包括《周颂》、《鲁颂》、《商颂》,40篇。

《诗?大序》:“颂者,美圣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清阮元谓乐章而兼有舞容者为颂,与风雅之仅为徒歌有别。

周王、鲁侯、宋公举行祭祀或其他重大典礼时用,内容为赞美周王、鲁侯、宋公及其先祖的功德。

汉代传《诗》者有鲁、齐、韩、毛四家。

鲁、齐、韩三家为今文诗学,西汉时立为博士,魏晋以后逐渐衰亡。

《毛诗》为古文诗学,盛行于东汉以后,流传迄今。

尚书书名,也称《书》、《书经》,中国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

原意“上古的史书”,是商、周两带统治者的讲话记录及东周、战国时期根据远古材料加工编成的虞、夏史事记录。

秦始皇焚书时,秦博士伏生将《尚书》藏在屋壁中,汉初取出时,只残存28篇,加上汉武帝时所出的一篇伪《太誓》,共29篇,立于学官,共立欧阳氏、大小夏侯氏三家。

用当时隶书写定,因称为《今文尚书》,从此便由史书变成儒家五经之一。

从西汉中期起,相传有几次出现用先秦文字写的本子,称为《古文尚书》。

刘歆以它出于孔子壁中,所《逸书》16篇,便争立于学官,未成。

从此引起学术史上长期的今古文之争。

东汉流行的是杜林所传的漆书古文本29篇,有马融、郑玄、王肃等人的注解。

西晋永嘉之乱,文籍丧失。

东晋初,梅赜献呈有《孔安国传》的《古文尚书》,把汉代29篇析成33篇,又新增25篇,以凑成刘向、郑玄所称古文58篇之数,从此就作为《书经》流传下来。

唐孔颖达撰《尚书正义》,后与《孔传》合成《尚书注疏》,明、清时刻在《十三经注疏》本中。

宋代蔡沈撰《书集传》,明、清时刻在《五经大全》等本中。

宋代有人怀疑《孔传》,递经明、清的梅鷟、阎若璩、惠栋等人考证,判定此书为“伪《古文尚书》”,《孔安国传》是“伪《古文尚书》”,此本子为“伪孔本”。

但伪孔本中保存了原已失散的汉代今文28篇,是商、周文献的孑遗,为研究古代历史的珍贵史料。

洪范《尚书》篇名。

旧传为箕子向周武王陈述的“天地之大法”。

今人或认为系战国后期儒者所作,或认为作于春秋。

《汉书?五行志》曰:“禹治洪水,赐《洛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

”故亦称“洛书”。

托武王与箕子对话,言禹治水有功,上帝予其“洪范九畴”(大法九种)。

其中提出水、火、木、金、土“五行”及其性能作用。

主张天子建立“皇极”,实行赏罚,使臣民顺服。

又提出“正直”、“刚克”、“柔克”三种治民方法。

认为龟筮可以决疑,政情可使天象变化,后成为汉代“天人感应”思想的理论基础。

董仲舒以五行之序释孝子忠臣之行,夏侯始昌作《洪范五行传》,刘向作《洪范五行传论》皆参以谶纬、天人感应之说。

王安石作《洪范传》以五行为“天所以命万物者也”。

周易书名,又称《易经》、《易》。

周代的占卜书,后成为儒家经典之一。

“易”的原意是简易,因周人以蓍草占卜较以前以甲骨占卜简单容易,故名。

内容包括《经》和《传》两部分。

《经》亦名《易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有卦名和卦辞,爻有爻题和爻辞。

旧传伏羲画卦,实际其萌芽期可能在殷周之际,西周时大体形成。

《传》亦名《易传》,是对《经》的解释,共七种十篇,旧称“十翼”。

成出于《经》之后,旧传《彖》、《象》两种四篇为孔子所作,不可信,实为与其余六篇同为从战国后期至汉初人所作。

《周易》以八卦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自然现象,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认为阴阳两种势力的相互作用形成万事万物,包含朴素辨证观点。

旧有郑玄注,已佚,今通行本有《周易注疏》,三国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宋程颐《程氏易传》;朱熹《周易本义》;清孙星衍《周易经传集解》等,都是研究《周易》的有价值的专著。

国语书名,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作,二十一卷,春秋时期的别史。

分《周语》三卷,《晋语》九卷,《鲁语》、《楚语》、《越语》各二卷,《齐语》、《郑语》、《吴语》各一卷。

起于西周穆王,终于公元前453年赵、韩、魏灭智伯。

主要记载君臣的言论,也有一些记事。

由于它和《左传》都是左氏所作,汉儒称《左传》为“内传”,称它为“外传”。

三国时吴人韦昭作《国语解》,也称为“外传”。

韦昭的注解被保存下来,成为极有价值的注本,清洪亮吉、董增龄为之作疏。

康有为认为汉刘向本有《国语》54篇,被刘歆割裂,将其中30篇(卷)成为《左传》,剩下的21篇(卷)即是今本《国语》,此说不足信。

《国语》内容与《左传》大同小异,详略和重点各不同,虽两书语言风格较接近,实是两本不同的著作。

孙子兵法亦称《十三骗》、《孙子》、《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

又与《吴起兵法》合称《孙吴兵法》或《孙吴之书》。

春秋时军事家孙武撰,是现存最早的中国古代著名兵书。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载有《孙武兵书》十三篇,《汉书?艺文志》载《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

今通行本为十三篇:《计》、《作战》、《谋攻》、《形》、《势》、《九地》、《火攻》、《虚实》、《用间》、《九变》、《行军》、《地形》《军争》。

无图。

书中总结春秋时期战争的经验,阐述古代战争之理论问题和客观规律,提出“兵者,诡道也。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兵无常势”,“因敌而制胜”,“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等观点。

又详析战争中敌我、主客、众寡、强弱、攻守、进退、奇正、虚实、动静、勇怯、治乱、胜败等诸种矛盾及其相互转化,具有素朴唯物论和辩证法因素,被尊为“百代谈兵家之祖”,在世界军事科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