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西方审美差异

中西方审美差异

中西方文学,绘画,音乐的对比及分析前言:首先是审美意识和审美形态的定义:审美意识,是审美活动中,人对审美对象的能动反映。

即广义的美感。

包括审美的感知、感受、趣味、理想、标准等各个方面,是审美心理活动进入思维阶段后的意识活动。

人们常通过艺术来研究人的审美意识。

审美形态:审美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

审美形态是在审美实践活动中特定的人生样态、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和审美情趣、审美风格等的感性凝聚、显现及其逻辑分类。

这是审美形态在美学方面的基本内涵。

所以本文的审美意识我将主要需选择审美的感知,趣味,理想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1.审美感知:审美感知是对事物形式特征的整体把握,是将杂乱无章的对象形式改造成一定的形式,一定的结构完形。

这当然同时也是它的主动性、选择性。

它关注、选择对象的形式特征及其所暗示的东西,从完形中获得某种本质性的领悟。

2.审美趣味:审美主体欣赏、鉴别、评判美丑的特殊能力。

是审美知觉力、感受力、想像力、判断力、创造力的综合。

在人的实践经验、思维能力、艺术素养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是以主观爱好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对客观的美的认识和评价。

既有个性特征,又具社会性、时代性和民族性。

3.审美理想:审美理想是人们在自己民族的审美文化氛围里形成的,由个人的审美体验和人格境界所肯定的关于美的观念尺度和范型模式。

审美理想产生于社会实践中,人的全部社会活动,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不断地认识现实、产生理想,并实现理想的过程。

而审美形态其实就是所选的:文学,绘画,音乐和建筑四个方面。

其次是为何存在差异:我认为,差异存在于每一个个体之间,这是因为每个人的独特性。

而更宏观的角度来说,差异就存在于每个民族和国家之间,这是因为各种复杂的因素,例如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

而概括来讲,中方就是中国,代表着东方。

而西方国家,有时又叫做西方世界(Western world、the West 或the Occident)。

在不同的场合,有着不尽相同的含义。

人们常说的东西方国家划分有四个标准:种族肤色、地理位置、文化背景和政治体制阵营。

若只考虑地理位置,欧洲、美洲等国家处于西半球的国家可称为西方国家;若从文化背景上讲,西方国家多信奉基督教;从政治体制上讲,西方国家实行成熟的民主制度。

在这里就概括而言以欧洲美洲为西方主要代表。

摘要:中国,西方,审美意识,对比,文学,绘画,音乐目录:一:中西方大致文化差异二:中西方文学艺术差异及分析三:中西方绘画艺术差异及分析四:中西方音乐艺术差异及分析正文:一.中西方大致文化差异浅谈中西文化的不同不同的文化背影和文化传统,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有相当的文化差异。

一.(一)西方的科学文化特点西方文化的根基在希腊。

希腊多山,缺乏可耕地,没有商业互通有无就不能生存,又临地中海,具备海上贸易的条件。

于是,希腊商人遍布地中海沿岸。

正如希腊商人带有海盗色彩一样,西方海洋国家在对外扩张中也是能做买卖就做买卖,能抢劫就抢劫。

这是一股能量极大的势力。

宗教妨碍了它,于是发生了宗教革命和文艺复兴运动。

文艺复兴冲破了探索自然的禁区,天文学、地理学、物理学、航海技术等等,突飞猛进,发生了科技革命。

科技革命又刺激了制造业,于是就发生了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推动了贸易,又为科学技术的进步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当科学成为一种手段时,这种科学文化就变成一种解决人和自然的矛盾,创造和增强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手段和能力,且西方是极其强调自我的和理性的。

一.(二)东方文化以中国文化为主要代表,主要表现为:(1)刚健有为;(2)和与中;(3)崇德利用;(4)天人协调。

通过这四点可以看出,东方文化的主要使命在于个体的修德与素质,并协调人际关系,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使无谓的内耗降低到最低限度,从而产生一种内聚效应,以群体合力向外竞争。

东方的文化思想以仁和大同为主,包括中国、日本、东南亚其文化思想也都主要来源并形成于中国早期的传统文化思想,即以追索“仁和”为主要的文化思想的一种境界,“仁即仁者、善哉者,和即和谐、和睦”。

所以,东方文化追求和谐,追求感性的象征,追求融入和中庸的状态。

一.(三)所以从总体的各个方面概括而言:中方是含蓄的,感性的,中庸的,和谐的。

而西方则是更加开放,理智,激进和自主的。

二:中西方文学艺术差异及分析二.(一)总述:由于文字是文化的载体,词汇是文化信息的浓缩,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着文化的发展和变化,同时也直接反映着文化的差异,并且我个人对文学了解较多,所以首先我选择了文学。

二.(二):中西方文学艺术差异及分析对我自己而言,因为比较少看古代的中国文学,从现代文学来讲,我认为中国的小说还是在整体地回归一种人情,故乡气息,例如莫言,余华,吴念真等等,然而外国的小说还是更注重描写个人的主要情感。

不知道是因为文化原因还是什么,我总觉得读《红楼梦》较之《百年孤独》要清爽太多,也丰富太多。

就算《红楼梦》里穷了词句来描绘一切的繁华,我也能耐得住性子把书里描写的细节一遍遍细想,而《百年孤独》就非如此了。

而从诗歌来说,也是中国的虚虚实实,留给读者遐想的空间更多些,外国的现代诗虽然不乏精彩绝伦的描写,比喻,隐喻,总有些诗歌会觉得太满了。

然而我也钟爱着兰波的一句诗:“我的生命不过是温柔的疯狂,眼里一片海,我却不肯蓝。

”我现在读书还是囫囵吞枣,除了寥寥基本读上数遍以外,所以很难有深刻的见解。

搜集资料后大约明白了,中国文学以“诗”为主体,以“意境”为艺术追求,是在主观情感在客观环境引发下创作的,其内容大都含蓄多义并具有教化意义。

包括散文小说戏曲曲艺似乎都追求一种“诗”的风格,如《红楼梦》、《西厢记》等,虽为小说却以诗词贯穿。

并且中国文化文学是一种富有人文精神的文化,尤为注重人文领域内的问题。

伦理道德与现实政治成为中国文化关注的两大核心,从而使中国文化呈现出道德型文化与政治型文化的特征。

就题材方面而言,中国文学从发展之初以抒情为主,例如《诗经》、词赋等,叙事写实则出现在古典文学的末期。

而西方文学在最初的古希腊时期却产生了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和《奥德赛》,印度也产生了《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这两大史诗。

中国的小说戏剧发展更推到了明代,仍充盈着浓厚的抒情气息,近于抒情诗的联缀的格局。

西方文学中的伟大冲突往往是人性中魔鬼与神的斗争,中国文学中人物冲突则是人伦的。

由此,也可以解释中国文学似乎重于抒情,西方文学则强于想象,运用思想。

二.(三)审美意识差异(自主感受,如有差错请老师指出,谢谢~)1.审美的感知:中国文学的审美感知是具有:⑴整体性:受儒家、道家以及佛教影响,讲究天人合一,万物一体。

因而中国人思维方式为中庸,兼顾,联系,和谐和统一。

⑵模糊性:混沌状态,尤其是中国古代。

与西方不同,西方认为非美即丑,非丑即美。

我认为这也受到了中庸的影响。

⑶直觉性:因为中国的文化至始至终都是具有感性情怀的,讲究感觉、灵感、内省和内心体验。

而西方文学的审美感知则是:(1)神话性:西方的很多名著都是神话艺术,而神话艺术是上古时代社会、文化系统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神是古代人类原始思维的产品。

但由于宗教原因,神话的影响在西方文学中可谓十分显著。

(2)自省性:西方人对自我生命本质的认识是以人的理性为武器,不仅肯定人的价值、地位、理性和自由意志,也批判人性的缺陷、罪恶,并从自我认识出发对整个人类存在的本质、生存状态、命运、困境和出路进行思考和关怀。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源于人的“怜悯和恐惧”,朱光潜认为这里所指的“怜悯”正是“由别人的痛苦所唤起的一种感情”。

(3)英雄主义性:。

西方人文精神对人的主体性、创造性和行动性的重视在文学中被表现为开拓进取、积极有为的英雄主义精神。

古希腊文学的英雄主义精神自文艺复兴以来在西方文学中继续发扬光大,新兴资产者把追求自身存在的价值,人生的名誉、权力,生活的幸福、快乐、自由作为行动的目标和理想。

2.审美的趣味:中国文学的审美趣味:魏晋开始:(1)自然美:魏晋的思想是以老庄为宗,而道家的中心思想便是一种天人合一的自然观,重在摆脱人为造作的机心,要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所以「自然美」也成为当时的审美重点之一。

(2)病态美:除自然美外,当时代更崇尚一种瘦弱,苍白,摇摇欲坠的病态美,这种美就像是女性的柔弱之美,这样的病态美更落实男性身上,在〈容止〉篇当中便记载了许多男性的病态美.病态美看似消极,但从社会动荡不安的角度去看,这可以说是他们对生命的珍惜和留恋,以对抗忧惧的现实生活,达到内心的平衡。

唐代开始便有了:(3)豪放美:中唐以前开明的政治环境使人们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众人都想一展雄才,实现自己匡扶天下,开疆拓土的抱负。

于是诗人、书画家都将自己的崇高理想和远大志向通过诗歌和书画作品表现出来,在唐代浩如烟海的艺术作品之中,不乏高亢爽健的审美理想。

后面的概括起来便有:宋代的(4)典雅娟秀美和(5)野趣美。

西方文学的审美趣味:我觉得这个部分就是和审美感知是相互渗透的。

三:中西方绘画艺术差异及分析三.(一):总述:绘画是一种文化,所以理所当然的中西方的艺术是不同的。

不过我一直坚信画到最后真正的艺术还是在东方。

毕加索也曾经站在中国的土地上这样说过。

中方的画,是注重表现的,而西方则是再现。

无论是印象派还是写实主义,都是为了重现某些画面,而中方的绘画是一种完全的提炼,到最后的阶段,一笔可能就是包含这画者一生的感悟。

多不得一分一毫却看不出丝毫拘谨。

(我本就是很喜欢画画的人,但目前还没有太多理论知识,所以我所说的全是自己的感觉,如有差错请老师谅解。

)三.(二):中西方绘画艺术差异及分析我幼时一直学国画,到了五六年级开始学习素描后竟然就断了国画。

我忘了如何运笔,却一直忘不了拿笔时的心。

国画里是很注重用笔的,不像素描,可能一般的培训练个半天的排线就好,然而国画基础开始,就是练每一种笔法,就算到后面用它们组合出不同的形态,那也是随机应变的,不像素描里的一根根线,国画的线更具独特的生命力。

而后是典型的背景的处理,国画常用的手法就是留白,白既是无,也是全。

而西方的画里,背景不加以精致的处理的,是很少的。

不过我觉得绘画就是一种个人行为,没有好坏之分,只有看者作者欣赏与否,不过就我自己而言,若要选择一种方式表达自己,我还是会选择国画,那是一种难以参透的道。

从更直观的角度来讲,就是透视。

西方的绘画是以焦点透视为主,而国画则是以散点透视为主,这更加说明了中方重“表现”,而西方重“再现”的观点。

因为不苛求如实地现现表现对象,所以中国画在描绘对象时往往要做人为的夸张与取舍。

画家所营造的空间介于二、三维之间,画面的空间透视不用焦点透视,用的是散点透视,而且不那么讲究人体各部分的比例关系,可以用想象的真实来替代视觉的真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