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
也有人认为上述传说并不能成立:
• 1.从子楚方面看,既使有吕不韦的阴谋,但其实 现的可能性也很渺茫。因为秦昭王在位时,未必 一定将王位传于子楚,更不能设想到子楚未来的 儿子身上。 • 2.从秦始皇的出生日期考虑,假若赵姬在进宫前 已经怀孕,秦始皇一定会不及期而生,子楚对此 不会不知道。可见,秦始皇的生父应该是子楚, 而非吕不韦。 • 3.从赵姬的出身看,也大有文章。《史记·秦始 皇本纪》记载,秦灭赵之后,秦王亲临邯郸,把 同秦王母家有仇怨的,尽行坑杀。既然赵姬出身 豪门,她怎么能先做吕不韦之姬妾,再被献与子 楚? • 身世之谜也只有留于后人去推测了,而“奇货可 居”这个成语却由此流传于世。
• 这一争论事实上是由<史记>开始的,<史记>对秦始 皇生父的记载前后矛盾,难以自圆其说:<史记:秦 始皇本纪>中这样记载—”秦始皇帝,秦襄王子也. 庒襄王为秦质子于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 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这正月生于邯郸.及生,名为 政,姓赵氏.” • 而在<史记:吕不韦列传中>又有另一解释—”吕不 韦取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与居,知有身.子楚从不 韦饮,见而悦之,因起为寿,请之.吕不韦怒,念已破 家为子楚,欲以钓奇,乃遂献其姬.姬自匿有身,至 大期,生子政.子楚遂立姬为夫人.”
赵 太 后
嫪 毐
吕不韦
十年磨一剑
• 秦始皇十三岁登基,二十三岁亲政,为了 彻底除去他政治道路上的荆棘,他等待了 整整十年。
• 秦庄襄王三年(前247年),秦庄襄王驾崩,赵政即位为 秦王。即位时由于年少,故国政由相邦吕不韦所把持,并 尊吕不韦为仲父。 吕不韦既把持朝廷,又与太后偷情。 他见秦始皇日渐年长,怕被他发现,想离开太后,又怕太 后怨恨,所以献假宦官嫪毐给太后,嫪毐假施腐刑,只拔 掉胡子就进宫了。秦始皇日渐长大,于是他们就骗秦始皇, 说太后寝宫风水不好,应搬离这里。秦始皇信以为真,于 是他们搬到离秦始皇远的地方,结果太后生下了两个私生 子,而假宦官嫪毐亦以秦王假父自居,在太后的帮助下封 长信侯,领有山阳、太原等地,自收党羽。嫪毐在雍城长 年经营,建立了庞大的势力,是继吕不韦后又一股强大的 政治势力
• 据史书记载:秦始皇嬴政从13岁即位时就开始营建陵园,由 丞相李斯主持规划设计,大将章邯监工,修筑时间长达38年, 工程之浩大、气魄之宏伟,创历代封建统治者奢侈厚葬之先 例。建陵墓当然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至于后来陵墓扩建则是 由于统一六国,秦始皇好大喜功的表现,并不是他十三岁的 时候就已经想好了要建那么大的陵墓。据史书记载,秦始皇 陵挖至泉水之下,然后用铜汁浇铸加固。墓宫中修建了宫殿 楼阁和百官相见的位次,放满了奇珍异宝。为了防范盗窃, 墓室内设有一触即发的暗箭。墓室弯顶上饰有宝石明珠,象 征着天体星辰;下面是百川、五岳和九州的地理形势,用机 械灌输了水银,象征江河大海川流不息,上面浮着‚金‛制 的野鸡;墓室内点燃着用鲸鱼油制成的‚长明灯‛。陵墓周 围布置了巨型兵马俑阵。陵墓的设计,处处体现了这位始皇 帝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威严。 •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以东的骊山脚下。1974年 被发现,这个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皇帝,殁于公元前210年, 葬于陵墓的中心。在他陵墓的周围环绕着那些著名的陶俑。 那些略小于人形的陶俑形态各异,连同他们的战马、战车和 武器,成为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同时也保留了极高的历史 价值。
李斯
• 李斯早年为郡小吏,后学帝王之 术,学成入秦。初被吕不韦任以 为郎。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 帝业,任为长史。秦王采其计, 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六国,离间各 国君臣,任其为客卿。秦王政十 年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 《谏逐客书》阻止,被秦王所采 纳,不久官为廷尉。在秦王政灭 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秦 统一天下后,与王绾、冯劫议定 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有关的 礼仪制度。被任为丞相。他建议 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 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又主 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 等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中 央集权的统治。还参与制定了法 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 度。
始皇概述
• 秦始皇帝(前259年—前210年),嬴姓秦氏, 名政,因生于赵都邯郸,故又称赵政;杰出的政 治家、军事统帅。首位完成中国统一的秦朝的开 国皇帝,秦庄襄王之子,十三岁即王位,三十九 岁称皇帝,在位共三十七年。秦始皇建立皇帝制 度,中央实施三公九卿,地方废除封建制,代以 郡县制,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新 局面,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秦始皇是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中央集权制帝国的创立 者。
秦始皇出身的争辩
• 秦始皇嬴政是中国数千年专制时代的第一位君临 天下、叱咤风云的皇帝。六国养尊处优的君主嫔 妃、王孙公主、皇亲国戚无一不胆战心惊地揖首 跪地、俯首称臣。 • 秦始皇是继秦庄襄王(子楚)之位,以太子身份登 上王位的。秦始皇之母赵姬,曾为吕不韦的爱姬, 后献予子楚,受封为王后,后生嬴政.但有部分史 书记载赵姬受献时已有身孕,故嬴政应为吕不韦之 子.又有人反驳此传闻不属实,历史上争论不休.由 于年代久远,至今未能得到统一答案.
•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铲除了丞相吕不韦和长信 侯嫪毐集团,开始亲政,周密布署统一六国的战 争。李斯、尉缭等协助秦王制定了统一全国的战 略策略。秦灭六国的战略有两个内容,一是乘六 国混战之际,秦国“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 统”。秦王政采纳了尉缭破六国合纵的策略, “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从内部分 化瓦解敌国。二是继承历代远交近攻政策,确定 了先弱后强,先近后远的具体战略步骤,李斯建 议秦王政先攻韩赵,“赵举则韩亡,韩亡则楚魏 不能独立,荆魏不能独立则是一举而坏韩、伤魏、 拔楚,东以弱齐燕”。这一战略步骤可以概括为 三步,即笼络燕齐,稳住楚魏,消灭韩赵,然后 各个击破,统一全国。在这种战略方针指导下, 一场统一战争开始了。
• 4、军事: 北击匈奴,修长城 修建灵渠,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
5、思想: 加强思想控制,焚书坑“儒”
• 首先秦始皇坑杀的并不是儒士,而是术士。焚《诗》《书》和坑术士‛ 其实是两件事。 • 先是‚焚《诗》《书》”。其背景是当时秦奉行的是法家的治国理念, 可当时国家刚刚统一,春秋战国时形成百家争鸣态势仍然存在,时常 非议朝政。其直接的导火线则是儒家学者大谈‚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 非所闻也‛。这引起法家不满,认为‚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 世,惑乱黔首‛,这得到秦始皇认可,于是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 列国史记以及私藏的《诗经》、《尚书》。 • ‚坑术士‛是第二年的事儿了。当时秦始皇为了长生不老,养了很多 术士,并给予极高的待遇。可吹牛骗人总是不能长久啊,眼看就到了 交‚仙丹‛的时候了,带头的几个术士就先跑了。跑你就跑吧,可他 们临跑前还召开了一个技术研讨会,最后得出一个‚因为秦始皇暴戾 无德,所以才炼不出仙丹‛的结论!因此秦始皇暴怒,下令彻查,看 看都是谁在谤毁他的名声,最后将牵连到的460多个术士(其中可能 也有不满秦始皇焚《诗》《书》的儒生)全部坑杀。 追根溯源,秦 始皇焚书坑术士的根本原因在于吞并六国后,需要举国一个声音以维 护国家的统一。 这与汉以后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实是一个 道理。只不过一个是硬暴力、一个是软暴力罢了。
• 1、过程: • 1)先灭弱韩:前230年 • 2)离间灭赵:前228年 颇 • 3)水灌灭魏:前225年 灌城 • 4)王翦灭楚:前223年 的辣 • 5)北灭燕国:前222年 • 6)完胜灭齐:前221年
“先取韩以恐他国” 郭开诬李牧,赵括代廉 王贲引黄河、鸿沟之水
秦王知错能改,姜是老
荆轲刺秦,无功不返 孤掌难鸣,一败涂地
一些学者认为秦始皇为吕不韦之子,有 以下原因:
• 1.这样可以说明秦始皇不是秦王室的嫡传,反对 秦始皇的人就找到了很好的造反理由。 • 2.是吕不韦采取的一种战胜长信侯的政治斗争的 策略,企图以父子亲情,取得秦始皇的支持,增 强自己的斗争力量。 • 3.解秦灭六国之恨。“六国”之人吕不韦不动一 兵一卒,运用计谋,将自己的儿子推上秦国的王 位,夺其江山,因此,灭国之愤就可消除。 • 4.汉代以后的资料多认为嬴政是吕不韦之子,这 为汉取代秦寻求历史依据,他们的逻辑是,秦王 内宫如此污秽,如何治理好一个国家,因此秦亡 甚速是很自然的。
•
• 1、政治: 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在中央,皇帝以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分36郡,郡下设县。
• 2、经济: 统一货币 ,使用圆形方孔铜钱。
统一度量衡。 统一车轨
• 3、文化: 统一文字。
把小篆作为全国 规范
•
•
•
齐 向为东方之强国。但到秦始皇初年,齐政权传至齐王建时,齐威王时期建 立起来的霸业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齐国实已徒具东方强国的虚名。它政治 落后,经济发展缓慢,国无贤臣良将,军无奋进战斗之志,面对强秦即将发 动的并灭六国的战争,竟毫无准备,坐以待毙。 韩 本来就是三晋中最弱的一方。到韩桓惠王时,韩就已臣服于秦国。秦始皇 初年,韩国的疆域更加缩小,只剩下都城阳翟与其周围10多个中小城邑,基 本上已是名存实亡之国了。 魏 虽然也曾经历过战国初期最强盛的时期,它据有河东、河西、河内、河外 广大地区,疆域之内山河纵横,形势险要,但由于它阻扼秦东出函谷之咽喉, 多年均为秦之首要对手,特别是自魏惠王以来,不断被秦战败,疆域日渐缩 小。秦始皇初年,国势更加衰弱。但信陵君窃符救赵,尤其是联合各诸侯国 合纵抗秦,取得河外大捷,大大提高了魏的威望,本应乘胜恢复魏之疆域, 然而魏王昏聩无能,不但不借机复国,反而听信秦国离间挑拨,罢黜信陵君, 失去了东山再起的可贵时机。 赵 地处中原之北方,方圆2000里,也是北方之强国。在赵武灵王时,倡导胡 服骑射,革新政治,富国强兵,国势为之一振。赵国北拒匈奴,南抗强秦, 成为唯一可与秦相抗衡之国。但赵武灵王死后,赵屡被秦兵攻伐,对本国良 将廉颇、李牧等不予任用,竟听信谗言妄加诛黜,赵王的这种昏庸无能,使 赵终于为秦所破。 燕 春秋初期尚属极弱小之国,到燕昭王时,励精图治,疆域扩大,国力日强, 曾北至辽东,西至上谷,南与齐、赵接壤。到燕王喜当政时期,非但不与近 邻赵、齐修好,且常常发动混战,劳民伤财,国力损耗巨大,成为六国之中 略强于韩的弱小之国。 楚 自春秋至战国始终未失其南方大国之地位,领有疆域5000里,带甲百 万,地大物博,粟支10年,为诸侯国中具有相当实力的大国。但自秦将白起 攻陷楚都后,楚国势力大大减弱,国都被迫迁于陈地,以后又再迁于巨阳与 寿春。都城多次被迫迁移,大大挫伤了楚国的民心士气。楚考烈王当政的前 后,楚国实际上已徒具强楚之名,远远无法与秦相匹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