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刊改革与开放科技发展促进思维方式变革孙庆杰(合肥工业大学)摘要:科技发展引发主体思维方式变革,同时科技负载引起思维主体反思,引发旧的思维方式嬗变。
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思维方式变革,其间经历了宗教神学思维方式、机械论思维方式、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理论基础的思维方式。
基于此,思维主体辩证地对待科技发展,理性地运用思维方式,促进人类健康持续发展。
Abstract:Th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nitiation main body thinking mode transforms,simultaneously the technical load causes the thought main body resonsideration,initiates the old thinking mode evolution.Three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s promoted the thinking mode to transform,during has experienced the religious theology thinking mode,the mechanism thinking mode,the theory of relativity and the quantum mechanics for the rationale thinking mode.Based on this,the thought main body treats th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dialectically,rationally the utilization thinking mode,promotes the human health sustained development.关键词:科技发展思维方式变革Keywords:Technology way of thinking changes作者简介:孙庆杰(1978-),男,安徽霍邱,合肥工业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
【中图分类号】B80【文献识别码】E【文章编号】1004-7069(2011)-08-0186-02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对科技发展的态度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是一个扬弃的辩证过程。
大多数思维方式主体从正面作了详实论证,科技发展促进了思维方式变革,然而,根据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以及根据科技思想史的史料和现实中的科技负载情况,突显出科技发展双重效应,其正反两反面推动了思维方式变革。
一、科技发展为思维方式变革提供了条件科技发展表现为主体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而实践主体的思维方式深受科技发展影响。
在经典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著作中,思维方式也叫思维习惯、思维偏好、思维模式等,作为思维活动习惯模式的思维方式是指“一定时代人们的理性认识方式,是指一定结构、方法和程序的思维诸要素结合起来的相对稳定的思维运行样式。
”[1]思维方式与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其中科技实践活动促进了思维方式深刻变革,为思维方式变革提供现实思想动力和物质条件。
科学思想冲破了宗教神学思维方式。
1543年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发表标志着自然科学诞生,是自然科学向宗教神学思维方式讨伐的檄文。
历经艰难的地动说,其创立者哥白尼指出地球是一个行星(天体),指出亚里士多德的天地双重世界观念是错误的,为建立统一力学扫清了思想障碍。
正如德国诗人歌德说:“哥白尼地动说撼动人类意识之深,自古无一种创见、无一种发明,可与之比。
······自古以来没有这样天翻地覆地把人类的意识倒转过来。
因为若是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那么无数古人相信的事物将成为一场空了。
谁还会相信伊甸的乐园,赞美诗的歌颂,宗教的故事呢?”[2]科学思想是科技的先导,科学思想首先冲破旧的宗教神学思维方式藩篱。
技术实践的发展为思维方式变革提供了雄辩、有力的证明工具。
科技发展为思维方式主体提供手段、工具,借助于科技工具拓展思维空间,扩大了主体视野,明辨出事物真伪。
诸如伽利略发明了第一台天文望远镜,他通过观察发现月亮也同地球一样,有高低不平的山谷,这雄辩地说明天体并不像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完美无缺的,也动摇了千百年来宗教观点,因此教会说望远镜是“魔鬼的发明”。
由此可见科技发展有力地证明了旧的思维方式伪善之面,还事实本来面目。
二、科技发展引发旧的思维方式变革四大发明源于中国,是五千年文明古国早期科技积淀的凸显。
指南针为航海提供了有利条件,使远航者不再盲目,视野扩大,原有狭小思维定式逐渐消去,远航探险者带着创造性思维想象新大陆的广袤,以及东方的神奇、富贵。
火药的威力较之原来思维方式难以想象,拓展了人类力量,提高了人类实践效能。
造纸术成为传播思维方式的技术手段,对传播文化思想的作用不可估量。
印刷术方便了思维主体对思维对象的认识,随之也增加了思维主体。
四大发明传入欧洲是欧洲产生近代科学的动力之一。
指南针使航海事业如虎添翼,促使全球一体化;火药既摧毁了欧洲城堡的封建割据,也打开了世界开放的大门。
造纸术极大地降低了文化传播成本,对文化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印刷术使知识不再为少数人所垄断,而真正成为全人类的财富。
如果把中国的四大发明看做科技发展的“源”,那么三次科技革命可以看做科技发展的“流”。
第一次科技革命(工业革命或产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上半期。
以牛顿经典力学的理论广泛应用为先导,以纺织技术的改进为开端,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以机器技术为主导技术,主要运用范围有机器加工、蒸汽动力,随之产生了金属冶炼业、机器制造业、交通运输业。
第一次科技革命是科技发展真正意义上的肇始,影响深远,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资本主义制度得以巩固与广泛建立;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革,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世界格局发生变化,东方从属于西方。
经过第一次科技革命,主体思维方式主体目光转向西方英国,思维方式对象以英国为中心。
第一次科技革命发生在资本主义世界,以雄辩的事实向世人做了精彩的证明,从而影响了当时主体思维定式,思维主体一时间认为当时的资本主义制度是优越的。
牛顿的经典力学成为第一次科技革命的理论基础,经典力学理论思维方式不仅影响人们思想,而且建构了后来的机械论思维方式,即牛顿力学催生的机械论思维方式打破并颠覆宗教神学的陈腐思想观念,坚定了人们科技理性信仰。
牛顿时代是科学知识的的第一次大综合时代,该时代的人们长期以来认为牛顿的经典力学可以解释世界一切,并认为其是改造世界的最佳思维工具。
第二次科技革命也叫电力革命,发生在19世纪70年代至19世纪末,及20世纪初。
以法拉弟———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建立为前导,以发电机的发明为开端,以电力的发明及广泛应用为标志,产生了电力工业、汽车制造业、造船业,影响的深度和广度超过第一次科技革命,使生产力迅猛发展,导致垄断资本主义形成,国家机构开始和垄断组织结合。
人们有了更先进的生产工具,思维方式趋向客观世界。
此次科技革命产生先进的科技成果,拓展了思维方式的深度和广度,促使近代的机械思维方式向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产生与发展所形成的思维方式过度演变。
第三次科技革命也叫新的科技革命,发生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至今。
以爱因斯坦相对论为理论基础,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航天工程、生物技术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为主要标志,随之而产生相应的新兴产业部门,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空前发展,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促使人们思维方式指向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
在这个时代人们更应创新思维方式,“科技主导了人类世界的面貌和变化。
”[3]此次科技革命时代,人们适应科技发展新要求,思维方式得到了真正拓展。
三、科技负载引发对原思维方式反思科技张力无限扩大。
人类在健康、医疗等方面需要做器官移植,而人体器官匹配又极其有限,这样只能依靠科技手段,通过克隆技术,培植所需人体器官,此项科技发展到此已经游离在伦理警戒线上,已经克隆了“多利’羊,再发展一步就会跃进雷池,可能克隆人类自身,那将会造成人伦秩序失序,正常的思维定式将会打破,传统思维方式会被颠覆,科技负载凸显。
世界人口众多,有限生存资源濒临枯竭,人类充分运用科技手段尽力寻找新的资源,而对新资源的安全性仍在追问,现今国人对转基因食品心存疑虑,科技发展了,食品来源量大增,每天吃高科技转基因食品,转基因食品对人体有没有害?这些疑问仍得不到确切、放心的答案,于是带着心有余悸的思维方式对待高科技食品。
现在世界处于信息时代,计算机人工智能化,例如世界象棋冠军与计算机对垒象棋赛,结果人造的计算机胜,这用传统的思维方式难以想象,这无疑是一次对传统思维方式撼动。
主体思维方式偏向。
思维方式主体原本对科技成果持有益于人类的正向态度,在运用科技成果过程中,发生了主体思维定式偏离。
如火药原来是中国古代炼丹术的副产品,后来被运用到军事中,成为战争武器;诺贝尔研制炸药是为了提高工程功效,不是为了敌斗,后来炸药成为杀伤力极大的武器。
这就出现了科技成果运用错位,主体思维方式转向,偏离“正轨”。
诺贝尔奖是对科技发明者的正向肯定、鼓励,其中也包含着对科技负载的深婉反思。
人类对科技负载控制力不从心。
科技发展具有历史性特征,思维方式相应具有时代性。
正如恩格斯所说:“每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不同的内容。
”[4]科技发展与思维方式都带有时代性烙印,同时也具有历史局限性,思维方式主体自然带有预测滞后性,就拿核技术为例,经历俄罗斯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以及日本的福岛核电站核辐射,人们开始深入对核技术、核能进行广泛讨论、反思,现今对核电站安全性产生疑问。
现实中核电站发生了核事故,人类显得惊慌与无助,充分显示出人类对科技负载预测滞后,对科技成果驾驭突显出力不从心。
四、辩证地对待科技发展与理性地运用思维方式相统一人类对科技发展的双重效应要辨证对待。
人类要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思想引领科技发展,不能狂热地持科技乐观主义,尤其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中,人类业已取得一定成果,正雄心勃勃地准备夺取更大成果,然而,恩格斯及时向人们发出警告:“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因此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绝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