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物生物化学课件糖代谢

动物生物化学课件糖代谢

(没有瘤胃有发达的盲肠)。
(二)糖的去路
1.分解供能; 2.多余的合成糖原贮存(主要在肝脏和 肌肉); 3.转变为脂肪、蛋白质和其他活性物质; 4.过多的糖(血糖超过肾阈值时)由尿 液排出体外。
(三)糖的生理功能
1.作为生物体主要供能物质 占全部供能物质提供能量的70%。 1克葡萄
糖完全氧化分解可产生16.74kJ的能量。 2.糖是组成人和动物组织结构的重要成分 如DNA、RNA、抗体(糖蛋白)等。糖约占人
OH C
NAD+ + PPii
NADH+H+
H C OH CH2OP O32 -
3-磷酸甘油醛
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
O
2-
OPO3
C
H C OH CH2OP O32 -
1,3-二磷酸甘油酸
7. 1,3–二磷酸甘油酸生成3–磷酸甘油酸 糖酵解途径中第一个产 ATP(底物水平磷酸化)步 骤。
O
2-
OPO3
(一) 糖酵解的反应过程
1. 萄萄糖经磷酸化作用形成 6 –磷酸葡萄糖
CH 2OH
Mg 2+
2-
CH 2OPO 3
HH OH
HO
H
OH
H
+ ATP
OH
OH
己糖激酶 6-磷酸葡
HH OH
HO
OH H
OH
+ ADP + H
+
萄糖磷酸 酯酶
H OH
葡萄糖
6-磷酸葡萄糖
2.6–磷酸葡萄糖异构化为 6– 磷酸果糖
O C
HC
HC
O-
2-
OPO 3 OH
H
2-磷酸甘油酸
O
O-
C
C
2-
OPO 3
CH 2
烯O 醇
C
O-
式 CO
丙 ADP ATP 酮 CH 3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丙酮酸
11. 丙酮酸转变成乳酸 ,NAD+ 的再生
O
O-
C
CO
CH 3 丙酮酸
+ NADH + H+
乳酸脱氢酶
O
O-
C
HO C H +
CH 3 乳酸
2-
CH 2OPO 3
HH OH
HO
H
OH H
OH OH
6-磷酸葡萄糖
(六元吡喃环)
磷酸葡萄糖异构化酶
2-O3 POH2C
O
CH 2OH
H H HO OH
HO H
6-磷酸果糖
(五元呋喃环)
3.6–磷酸果糖再磷酸化生成 1,6-二磷酸果糖
O3POH2C O CH2OH
H H HO OH
+
HO H
6-磷酸果糖
AT P
磷酸果糖激酶
2- O3P OH2C
二磷酸果糖磷酸酯酶
H
H
O HO
2-
CH2OP O3
+ ADP OH
HO H
H2O
1, 6-二磷酸果糖
+
+H
4. 1, 6 – 二磷酸果糖裂解
CH2OP O32 CO HO C H H C OH H C OH CH2OP O32 -
1, 6-二磷酸果糖
醛缩酶
C
H C OH
+
CH2OPO32-
1,3-二磷酸甘油酸
ADP
磷酸甘油酸激酶
O OC
H C OH
+ ATP
CH2OPO32-
3-磷酸甘油酸
8-10. 丙酮酸的形成
糖酵解途径中第二个产 ATP (底物水平磷酸 化) 步骤。
磷酸甘油酸变位酶
烯醇化酶
丙酮酸激酶
O
O-
C
H C OH
H
C
2-
OPO 3
H
3-磷酸甘油酸
ADP
3- 磷酸甘油酸
磷酸甘油酸 变位酶
3 - 磷酸甘油醛
3 - 磷酸甘油醛
脱氢酶
+
NAD + Pi NADH + H +
1,3 - 二磷酸甘油酸
磷酸甘油酸 ADP
激酶
ATP
3 - 磷酸甘油酸
磷酸甘油酸 变位酶
2 - 磷酸甘油酸
烯醇化酶 H2O
2-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ADP 丙酮酸激酶
ATP
丙酮酸
乳酸脱氢酶
体干重的2%。糖的磷酸衍生物可以形成重要的生 物活性物质,如NAD+、FAD、ATP 等。
3.糖还可转变为其他物质 糖类可经代谢而转变为脂肪、氨基酸等化合 物。
二、糖的无氧分解
(一)糖无氧分解的反应过程 (二)糖无氧分解的调节 (三)糖无氧分解的生理意义
糖无氧分解的概念
在无氧情况下,细胞液中葡萄糖降解为 乳酸并伴随着少量 ATP 生成的一系列反应 称为糖的无氧分解。因与酵母菌使糖生醇 发酵(脱羧还原)的过程相似,因而又称 为糖酵解(g1ycolysis),又称为 Embden-Meyerhof-Parnas 途径(EMP途 径)。
NADH + H + NAD +
乳酸
磷酸二羟丙酮
糖 酵 解
葡萄糖
己糖激酶
ATP ADP
6 - 磷酸葡萄糖
磷酸葡萄糖 异构化酶
一、概述
(一)糖的来源 (二)糖的去路 (三)糖的生理功能
1. 糖的来源
食物中的糖源主要是淀粉和纤维素,消 化特点不同,获得糖的方式不同。
(1)由消化道吸收 (2)由非糖物质转化生成糖
(1)由消化道吸收
象单胃动物食物中的糖源主要是淀粉,唾液中 的α -淀粉酶可将淀粉水解为葡萄糖、麦芽糖和糊 精。但食物在口腔中停留时间很短,马上经胃进 入小肠,然后淀粉和糊精在胰α -淀粉酶等酶的作 用下,继续被水解为易被小肠吸收的葡萄糖、果 糖、半乳糖等单糖。由小肠吸收的葡萄糖,首先 进入肝,再由肝静脉进入血液循环,将糖送到各 组织细胞,供全身利用。
人类主要依靠粮食中淀粉提供能量。
(2)由非糖物质转化生成糖
饲料以草为主的反刍动物,糖源主要是纤维素, 它不能消化生成糖,而是被瘤胃中的微生物发酵, 分解为乙酸、丙酸、丁酸等低级脂肪酸后被吸收。 淀粉也是消化为低级脂肪酸吸收。然后,在体内由 糖异生作用将低级脂肪酸转变为糖。
另外,象马、兔等种属的动物,这两方式都有
6C
葡萄糖
AT P磷酸二羟丙酮
己糖激酶
ADP
6 - 磷酸葡萄糖
磷酸葡萄糖 异构化酶
6 - 磷酸果糖
AT P
ADP
1,6- 二磷酸果糖
醛缩酶
2倍
磷酸二羟丙酮
3C
磷酸三碳糖异构化酶
3- 磷酸甘油醛
3- 磷酸甘油醛
糖脱氢酶
+
NNAADDH+3PC+iH+
酵 1,3-二磷酸甘油酸
磷 解酸甘油酸 AT P
激酶
NAD+
糖酵解中NAD+的再生
葡萄糖
3-磷酸甘油醛
Pi
ATP
1,3-二磷酸甘油酸
NAD+ NADH+H+
乳酸 丙酮酸
糖酵解中唯一的氧化反应是3–磷酸甘油醛脱氢生成 1,3–二磷酸甘油酸。反应中 脱下的氢还原 NAD+ 生成 NADH + H+,后者则作为乳酸脱氢酶的辅酶参与催化丙酮酸 还原为乳酸的反应。
CH2OP O32 -
CO
+
HO C H
H
HO C
H C OH CH2OP O32 -
磷酸二羟丙酮
3-磷酸甘油醛
5. 3–磷酸甘油醛异构化
CH 2OH
磷酸三碳(丙)糖异构酶
CO
CH
2 OPO
23
磷酸二羟丙酮 (酮糖)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HO C
H C OH
CH
2 OPO
23
3-磷酸甘油醛 (醛糖)
6.3–磷酸甘油醛形成 1,3–二磷酸甘油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