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政治制度第9讲
3、司礼监
司礼监 内官监 御用监 御马监 神宫监 尚宝监 印绶监 直殿监 尚衣监 都知监
惜薪司 钟鼓司 宝钞司 兵仗局 银作局 巾帽局 针工局 内织染局 酒醋面局 司苑局
司设监 混堂司
尚膳监 浣衣局
二、中央行政机构与中央决策系统
3、司礼监
通政司
→
司礼监
→
内阁 票拟
→ 司礼监 → 批红
内阁
在正统以后,诸如成化、正德、隆庆、天启等 朝的皇帝都特别宠信宦官,甚至将“批红”的 大权也交给宦官头子代行,内阁的职权自必受 宦官的钳制。明中叶以后,王振、汪直、刘瑾、 魏忠贤等著名的大宦官,在他们得势时无不压 抑和控制着内阁。
顺治:其自汉高以下,明代
明 孝 陵 康 熙 题 字
以前,何帝为优? 范文程等:汉高祖、文帝、 光武、唐太宗、宋太祖、明太 祖俱属贤君。 顺治:此数君又孰优? 陈名夏:唐太宗似过之。
顺治:朕以为历代贤君,莫
如明太祖。即唐太宗并数君德 政,皆有善者,有未尽善者。
至明太祖所定制度章程,规画
周详,历代之君,实皆不及也。 范文程等:诚如上谕! —— 清初君臣对话
一、明代的皇权
2、皇权加强之下的皇帝与政事
一、明代的皇权
2、皇权加强之下的皇帝与政事
一、明代的皇权
2、皇权加强之下的皇帝与政事
一、明代的皇权
2、皇权加强之下的皇帝与政事
一、明代的皇权
2、皇权加强之下的皇帝与政事
一、明代的皇权
2、皇权加强之下的皇帝与政事
一、明代的皇权 皇权膨胀
3、皇权加强之下的君臣关系
一、明代的皇权
1、明初加强皇权的举措:思想控制
一、明代的皇权
1、明初加强皇权的举措
一、明代的皇权
1、明初加强皇权的举措
一、明代的皇权
1、明初加强皇权的举措:加强法律
一、明代的皇权
1、明初加强皇权的举措:特务统治
一、明代的皇权
1、明初加强皇权的举措:评价
一、明代的皇权
1、明初加强皇权的举措
一、明代的皇权
1、明初加强皇权的举措:废宰相
一、明代的皇权
1、明初加强皇权的举措
一、明代的皇权 明初诸王分封形势
1、明初加强皇权的举措:封藩王
今裂土分封,使诸王
各有分地,盖惩宋元孤 立、宗室不竞之弊。而
秦、晋、燕、齐、梁、
楚、吴、蜀诸国,无不 连邑数十,城郭宫室亚
于天子之都,优之以甲
兵卫士之盛。臣恐数世 之后尾大不掉,然后削
第一编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第九讲
明代的政治制度
霍 红 伟
第九讲
明代的政治制度
主要内容
一、明代的皇权 二、中央行政机构与中央决策系统 三、地方行政机构 四、司法与监察制度 五、科举与学校 六、军事制度 七、宗藩制度 八、明代的宦官
霍 红 伟
一、明代的皇权
一、明代的皇权
斯 寒 微 之 至 极 也 ! 世 之 寒 微 有 能 过 我 者 乎 ?
为至荣,终身被人倾慕。…清则君之
处臣,必令天下颂为至圣,必令天下 视被处者为至辱。此则气节之所以日
卑也!
孟森《明清史讲义》
二、中央行政机构与中央决策系统
1、六部
“中书之政,分于六部”,六部分割了原来宰相的权 力,成为皇帝之下中央处理政务的最高一级机构。
皇 帝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六部在明初地位很高,但明中叶以后,既受制于 内阁,又受制于宦官,权力大不如前。
其地而夺之权,则必生
觖望,甚者缘间而起, 防之无及矣!
洪武九年叶伯巨上书
一、明代的皇权
1、明初加强皇权的举措
朱元璋确立了封藩制,将诸子和个别宗室封为藩王,率精 兵分驻全国要塞,建立皇权直接控制的军事中心。一方面, 用以巩固边防,另一方面,用以削弱诸功臣将领的军权, 监视各地的文武官吏。 朱元璋26子,除长子朱标早死及幼子朱楠无封地外,其他 24子均分封王爵。其中,燕、宁、辽、谷、代、晋、庆、 秦、肃九王驻守在东北、北方和西方边疆,经常奉命领兵 出外作战或巡阅边陲,被称为“塞王”。内地则有齐、鲁、 赵、周、沈、伊、唐、郢、楚、湘、蜀、潭、岷诸王分布 于江、淮、河、汉、川等地区。 封藩制度是朱元璋政治和军事战略构思的产物。
三、地方行政机构
三、地方行政机构 明中叶以后,总督某某等地军务兼理粮饷、巡抚 某某等府州县兼管河道的官名相继出现,在蓟辽、 保定、宣大、陕西等处,派遣的总督、巡抚实际 上已经逐渐成为固定职位,明代后期,在浙江、 福建、四川、湖广、云南、贵州等地也普遍地设 臵。当时的总督、巡抚、经略等高级地方军政长 官大都还是以监察官或军事首长的身份特派的, 虽然在官方规章上仍以“三司”分治省政为主, 但实质上因实际需要,权力已渐趋集中。
3、司礼监
皇帝不理政事的时候,容易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
《廿二史札记》卷三三《明内阁首辅之权最重》 “人主不亲政事,故事权下移,长君在御,尚以票 拟归内阁,至荒主童昏,则地近者权益专,而阁臣 亦听命矣”。
庙号
年号
宦官
主管
四 大 权 阉
英宗
宪宗 武宗 熹宗
正统
成化 正德 天启
王振
汪直 刘瑾 魏忠贤
司礼监
一、明代的皇权
1、明初加强皇权的举措
一、明代的皇权
2、皇权加强之下的皇帝与政事
一、明代的皇权
2、皇权加强之下的皇帝与政事
一、明代的皇权
2、皇权加强之下的皇帝与政事
一、明代的皇权
2、皇权加强之下的皇帝与政事
一、明代的皇权
2、皇权加强之下的皇帝与政事
一、明代的皇权
2、皇权加强之下的皇帝与政事
三、地方行政机构
在东北地区先后设臵辽东都司、奴儿干都司,是 军政合一的地方行政机构。在云南、贵州、两广、 湖广以及四川等地,设立土司制度进行管理。
三、地方行政机构
省
府 布政使司
县 民政、财政
省
都指挥使司
提刑按察使司
军政
监察、司法
三司互不统属,同对朝廷负责。
三、地方行政机构 “三司制度”,将一省的军政权力一分为三,加强了 它们之间的相互监督和钳制。但这种皇权加强的方 式是以影响地方行政效率为代价的,在处理地方政 务时经常出现遇事处臵不及时,延误事机,互相推 诿塞责的情况。特别在边塞地区军务紧急、输粮地 区漕运紧急以及较大规模地修建水利工程或发生重 大骚乱等情况下,“三司”分治就暴露出指挥不灵, 威信不孚,难以胜任急要事务的弊端。
内阁大学士按地位高低分为首辅、次辅、群辅,首辅 “俨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 。在这种情况下, 出现了夏言、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 等“权相”。 至张居正为内阁首辅时,“部权尽归内阁”,六部尚 书对张居正“逡巡请事如属吏”,这是对祖制的一大
二、中央行政机构与中央决策系统
2、内阁
二、中央行政机构与中央决策系统
二、中央行政机构与中央决策系统
2、内阁
仁宗、宣宗以后,担任阁臣者,地位渐高。英宗正 统以后“始专命内阁条旨”,内阁票拟逐渐成为制 度。 票拟制的实行,使内阁从制度上获得了普遍与闻朝 政的权力,基本上打破了“诸司奏事不相关白”的 限制。内阁通过拟旨可以影响和左右皇帝的决策。 票拟:一切内外章奏送到内阁,由阁臣先看,并提出处
3、皇权加强之下的君臣关系
之,气节高于清世远甚。
英挺不欲自卑之士大夫…皆思 以名节自见。故奄宦贵戚混浊
于朝,趋附者固自有人;论劾
蒙祸,濒死而不悔者,在当时 实极盛。即被祸至死,时论以
为荣,不似后来清代之士大夫,
以帝王之是非为是非,帝以然正人被杖,天下以
理意见,写在纸条上,与章奏一道呈给皇帝。票拟成为 内阁最重要的职掌。
批红:皇帝看过章奏及阁臣的意见后,亲用红笔写于章
奏,叫批红。
二、中央行政机构与中央决策系统
2、内阁
内阁
通政司 → 司礼监 → 皇帝 → 司礼监 → 内阁 票拟↓
内阁
← 司礼监 ←
皇帝
批红
← 司礼监
内阁职在“佐天子出令”,即以票拟之权,辅佐 皇帝处理政事,这是同于古代宰相职权的地方。 但内阁不能统领监督百官、指挥诸司,又是大不 同于古代宰相职权的地方。
朱 元 璋
一、明代的皇权
1、明初加强皇权的举措
一、明代的皇权
1、明初加强皇权的举措
◎ 1380年胡惟庸案 ◎ 1393年蓝玉案
◎ 1375年空印案 ◎ 1385年郭桓案 四案共诛杀十万人以上
从胡惟庸被杀以后,胡案成为朱元璋进行政治斗争的方便武器。凡
是心怀怨望的,行动跋扈的,对皇家统治有危险性的文武官员、大族 地主,都陆续被罗织为胡党罪犯,处死抄家。胡惟庸的罪状也随着统 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发展而发展,随时扩大,…发展为串通李善长谋反, 把淮西集团的主要力量完全摧毁。最后是蓝玉案,则连淮西集团中的 军事贵族也大部分消灭了。——吴晗:《朱元璋传》 胡惟庸事件正像一个在传说中的故事,时间越后,故事的范围便越
二、中央行政机构与中央决策系统
2、内阁
本来,内阁只能承旨办事,内阁大学士是备顾问的辅 助人员,但他们逐渐担任了代皇帝草拟诏令敕诰的工 作,还负责起草批复奏章的“票拟”任务;本来,六 部及其他机关均由皇帝直接领导,内阁大学士的品级 和权力均远较六部尚书低(原定内阁大学士正五品, 尚书正二品),各单位有事不得关白内阁,但后期有 些大学士兼任尚书之职,有些有太保、太傅、少保、 少傅等头衔,官阶又更为正一品,六部尚书有事只好 请示内阁大学士,又演变为实际上成为内阁属吏。
扩大……
—— 吴晗:《胡惟庸党案考》
一、明代的皇权
1、明初加强皇权的举措
明初沿袭元制,中书省掌行政,为宰相机构,统领六部, “总揽政事”。大都督府为最高军事机构,有较集中的军事指 挥权。 御史台为中央监察机构。 但从明初开始,已有意限制宰相权力,宰相多不满员,僚属也 大为削减。洪武十三年(1380),明太祖以谋反之罪杀中书 左丞相胡惟庸,宣布废除中书省及丞相,由皇帝直接统领六部 等具体行政机构。从此,中国历史上的宰相制度不复存在。 将统领军权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 一切最高军政权力完全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 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皇明祖 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