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践行“三平”精神积极发挥余热作奉献——记西华县老年协会周口市西华县,是传说中女娲炼五色石补天的地方。
这里是革命老区,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过重要贡献。
在构建和谐社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工程中,这里的老干部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努力践行“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的三平精神,自发组织起来,成立了老年协会,经常活跃在乡村之间,做了数不清的好事,他们的事迹被广大群众传颂,他们的奉献精神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称赞。
组织起来干点事2001年,史永德同志从西华县供销社副主任岗位上退下来了。
当他回到家乡——西华县红花镇纪庄村时,既为农村变化很大感到欣慰,又为农村不文明、不和谐的现象感到忧虑。
出于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的责任心,他主动地找到几位在农村居住的老干部商量:“咱们应该算是对家乡养育之恩的报答。
”他做通了几位老干部的工作,2002年春第一个老年协会在红花镇纪庄村成立了。
协会成立那天,燃放了鞭炮,书写了多条标语,吸引了许多群众观看。
协会向群众公开承诺,一心一意为群众办好事,为建设文明村做贡献。
提出的口号是“不给政府找麻烦,不给群众添负担”。
协会对会员的要求是每天办一件好事。
他们不仅说到了,而且也确实做到了。
由于他们办好事越来越多,协会在群众中的威信越来越高,好名声在十里八乡迅速传开。
一石激起千层浪,纪庄附近村庄的许多老干部、老教师、老党员、老模范、老复员军人跃跃欲试,纷纷表示向纪庄学习,请求史永德帮助他们建立协会。
史永德同志抓住有利的时机,主动到附近村庄帮助建协会,当年又发展了3个。
随后,老年协会如雨后春笋,迅速发展。
现在,西华县已在红花镇、田口、聂堆等8个乡镇建起了142个老年协会,会员发展到1026人。
还有一些村正在酝酿之中,大有方兴未艾、蓬勃发展之势。
弘扬孝道之美德农村中不孝敬老人的现象村村皆有,一些老人凄凉的现状使有良知的人感到气愤和无奈。
老年协会决定先从弘扬孝道抓起。
他们首先从本村挑选出被村民公认为是孝敬公婆的好儿媳王莲英等人,认真地撰写出典型事迹材料,自费打印500份,张贴在村里,分发给村民。
老年协会自费购买了匾牌,会员带着鼓乐队,敲锣打鼓送到她们家里,这一行动在村里引起很大震动,群众拍手称赞,老人感激涕零。
在通过树立典型开展正面教育的同时,老协同志又分头做不孝顺老人的子女的工作,使这些人受到良心的谴责,一些人幡然醒悟,很快予以改正。
随着评选孝敬老人好儿媳活动的深入,老年协会逐渐规范了评选办法,即本人申报,老协组织村民代表评议,行政村党支部、村委会批准。
他们还针对每家孝敬老人的情况冠以“天下孝子”、“孝顺儿媳”、“贤孝之家”、“孝老世家”等美名。
为了造大声势,每次表彰时村里搭台唱戏,受表彰人披红戴花,老协和村干部颁发奖牌。
现已表彰了970个家庭和个人。
通过评选、表彰促使当地孝老、敬老之风蔚然兴起,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大为改观,家庭和谐、做文明之家成为多数人的追求。
为了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教育,老年协会同志不辞辛劳,把5000多册《公民道德进万家》读本发送给每个家庭,有效地提高了当地农民的道德水平。
简办红白事破陈风陋习农民富裕了,操办红白事铺张浪费却成风气了。
老年协会决定要管管这个事。
他们利用年龄大,威望高,群众拥护的独特优势,无论谁家办红白事都是主动参与,负责总管。
在管事时,他们反复向群众宣传,办事要勤俭节约,要把钱用到发展生产上,富裕户不能图排场而浪费,不富裕户不能讲面子去攀比。
他们还向大家讲解,村民之间理应相互帮忙,相互体谅,今天你帮别人,别人就会帮你。
这些道理很快被群众所接受,铺张浪费现象大为减少。
老年协会还给群众规定,无论谁家老人去世,火化后开个追悼会,老协的同志致悼词。
悼词中必须历数此人一生为群众办了哪结好事,应该学习他什么,发扬什么,继承什么,以此形式对后人进行教育、启发和引导,破除了以只注重封建礼教而忽视思想教育的陈规陋习,使社会主义思想牢固地占领农村阵地。
几年来,经老年协会操办的几十件红白事都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抓治安调解民事纠纷农村的治安问题,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
史永德同志不断听到村民反映牛羊被偷、家被盗、树被砍的消息,他曾去几个被盗者家里察看,令他气愤的是有一户养一头大牛,夜里被挖墙贼偷走,门上竟留下纸条,上写着“你养牛我发财,明年我再来”,可见犯罪分子气焰多么嚣张,难怪群众没有安全感。
他和老协同志协商,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搞治安。
在村党支部、村委会的支持下,由老年协会出面组建夜间巡逻队,每户出一人,轮流值班,这种办法效果很好,既不增加群众负担,又使村民有责任心,被盗窃现象大大减少,群众安全感普遍增强。
抓治安主要是靠群防群治,调解民事纠纷要靠法律和经验。
村民们之间纠纷经常发生,如不及时消除,不仅影响团结,而且会积怨很深,甚至由民事酿成刑事案件。
老年协会主动地把调解民事纠纷的任务包揽下来。
干这事可不容易,千家万户,村庄之间,邻里之间,纠纷随处随时可能发生。
但老协同志不怕困难,硬是往矛盾堆里钻。
几年来,老年协会调解成许多起民事纠纷,最使人难忘的是史永德同志调解的“树苗索赔案”。
2005年田楼村村民王某牵着牛在路上走着,牛挣脱跑掉,跑到纪庄村一村民的苗圃里,踏坏了树苗,这家人扣留了牛,要求赔偿1500元,虽经人劝解王某牵回了牛,但不愿意赔偿这么多钱,从此两家争吵不休,经人多次调解无效,就连乡司法所也调解不成,两家准备起诉到法院,对簿公堂。
史永德得知后,多次到双方家中做思想工作,使两家人深受感动,都表示了退让态度,在赔偿款相差几十元的情况下,双方又僵持起来,史永德同志背着双方自己垫钱,达到了双方满意。
像这样调解民事纠纷的事件,几年来,老年协会出面调解了6500多场次。
通过调解,使矛盾得到化解,村民关系更加和睦,有效避免和减少了恶性事件的发生。
把三理教育引向深入老年协会在县委老干部局的直接领导下,把对未成年人开展“伦理、心理、生理”教育放在首位。
精心组织健全机构,行政村建立五至七人的“三理”教育领导组,有村干部和学校校长参加,每学期老年协会配有校外辅导员去讲法制、道德、传统教育课,老年协会还组织作巡回报告,放映红色记忆,永远的丰碑光碟,去年在红花、艾岗、聂堆等五个乡镇放映364场次,收视收听达2866人次,有655人写了心得体会,受到广大群众和师生的好评。
老年协会成员带头学习三理教育知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倡用公心,为人民以实际行动为新农村建设作奉献,做好事办实事如:龙池头老协会长凌志安,副会长秘书宋保庆,每天坚持在老年活动室服务,周五还坚持为老年活动辅导讲课,还要迎接上级领导检查和参观,再忙再累不叫苦。
上郭桥王爱林会长坚持去学校讲课,到村组宣传八荣八耻荣辱观教育。
经常当吃亏人、办吃亏事,他配合村两委班子在三夏三秋防疫,修路,村镇文明建设等中心工作中,积极参于,乐于奉献,在村上被评为善良老人的光荣称号。
老年协会不断学习外地经验召开不同形式的座谈会、研讨会、经验交流会、研讨会、经济交流会。
在学习落实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号召全体会员学习普森先进事迹,为老年人办优待诊所,优待饭店。
办好老年公益事业,为社会、为困难老人排忧解难。
他们还在田枋、潘南、龙池头等4个行政村老年协会搞标准化建设,办好三室《老年活动室、图书室、广播室》坚持六有:有制度、有计划、有会议记录、有民调纪录、有孝子孝媳、五好家庭评选纪录、有留守儿童帮扶档案,以点代面,全面铺开,去年省文明办、省团委、市委宣传部等领导多次对老年协会,检查指导给予肯定和鼓励。
在开展三理教育活动中结合“公民道德进万家”争创文明户,作文明人。
几年来,组织对五好家庭、孝顺儿子、孝顺媳妇、善良老人的评选,进一步把三理教育推向全社会全民,各行各业都参于,有布臵、有检查、有表彰,有效的推动了村镇文明建设的开展。
把教育“留守”儿童当已任农村中许多富余劳动力外出打工去了,把孩子留在家里,交给爷爷奶奶管着。
这些“留守”儿童由于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出现了一些青少年学生不好好学习、逃学辍学现象,有的已经走向违法犯罪边缘。
老年协会着眼未来,义无反顾地担负起关心教育“留守”儿童的重任。
他们逐村统计“留守”儿童的情况,建立了档案,与学校、家庭联合起来教育孩子。
他们根据每个孩子的情况采取“分包”的办法进行跟踪教育。
还积极捐款救助贫困学生,并购买了笔记本、笔等学习用品,颁发给表现进步的学生,激发这些学生的学习热情。
还动员学生定期给在外打工的父母写信,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及表现情况,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沟通成家长的思想,增进与家长的感情,稳定家长在外的情绪。
对个别不好好学习的学生,他们因人施教,激励奋进,避免辍学。
例如,红花镇王桥村“留守”孩子王某已经上到初中二年级,由于其父母在外地打工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致使他上学不用功,整天胡混,与人打架斗殴,后来干脆辍学在家。
王桥村老年协会会员、原小学校长王水成主动地找到他谈心,无论怎么劝说孩子都是臵之不理,连孩子奶奶也说“别瞎用功了,这孩子要废了”。
而王校长却不放弃,连续五次耐心地做这孩子的思想工作。
在最后这次与他谈心时,王校长说:“孩子,你现在不好好学习,不是你的错,是因为你上小学时我当着校长,我没能把你教育好,没有帮你树立远大理想。
”这句话深深打动了孩子的心,孩子当即痛哭起来,表示要重返学校,决心好好学习。
第二天就背起书包回到学校,从此刻苦学习,进步很快,期末考试成绩跃到班内前列。
对此,学校、学生、家长都非常感谢王校长。
更为传奇的是王校长劝李贺返校。
李贺是个三年级的学生,父母在外打工常年不回,李贺的奶奶仅是供其吃饱穿暖,说不上对其有什么教育。
李贺在校不好好学习,2005年3月14日这天,说什么也不上学校了。
王校长得知后,主动找到李贺,说“李贺,你的名字不好,我给你改个名字,我看你将来必定成为大人物。
”王校长一番激励的话,打动了孩子的心,于4月2日,即辍学18天后重返了学校,从此精神振奋起来,老师、同学都夸他像变了个人。
老年协会像关心这两个孩子一们,经常关心、教育着16000个“留守”儿童。
每天办一件好事史永德和老年协会的同志们,心里经常有一个念:每天要办一件好事。
用史永德的话说“办件好事,心里笑,没办好事,心里跳”。
当地群众说,老年协会办的好事像天上的星星数不清,群众称他们是“活着的老雷锋”。
凡是成立老年协会的村庄,几乎都在会员家里建立了一个文化站,他们自费订购报纸杂志,免费向村民开放。
多数还自费购臵了扩音设备,架设了高音喇叭,每天早、中、晚三次播放重要新闻,法律法规,村里发生的重要事情,发现的好人好事,当天的天气预报,农作物种植科技知识等等。
每逢大雨过后,老协同志立即检查村庄道路,如果遇见垃圾,立即清扫,谁家在门外堆放有杂物,主动地帮助搬运清除,经常保持路通、街净、环境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