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金融学课件 第三章 信用与利息 -
金融学课件 第三章 信用与利息 -
商业银行在央行的隔夜存款利率。
第三节 利率概述
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
名义利率是借贷契约和有价证券上载明的利息率。实际 利率是名义利率剔除通货膨胀因素后的真实利率。判断利率 水平应以实际利率为准。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的关系可以用 公式表示为: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
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 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
第一节 信用概述
2.现代信用对经济的消极影响 信用对经济的消极作用主要表现为信用风险
和经济泡沫的出现。 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无法按照承诺偿还债权
人本息的风险。 经济泡沫是指某种资产或商品的价格大大地
偏离其基本价值,经济泡沫的开始是资产或 商品价格暴涨,这些资产或商品的需求急剧 膨胀,极大地超出了供给。
•荷兰曾经只是个100多万人口的小国,却因为商誉卓越而成为海运贸 易强国,影响了世世代代的荷兰人。
第二节 信用的形式
二、银行信用 (一)银行信用的含义及地位 • 银行信用是银行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提供
给政府、企业或个人的信用。 • 银行信用克服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在现
代商品货币经济下,银行信用无论在规模 、范围上,还是在期限上都大大超过了商 业信用。银行信用已成为现代经济中最基 本的、占主导地位的信用形式。
金边债券亦称"金边证券"或"优等证券", 英国术语。最初是指由英国政府发行的 公债券。因为英国政府发行的公债从前 带有金黄边,其安全性高、并被认为是 最稳定可靠的债券,因此被誉为 "金边
证券"。
第二节 信用的形式
四、消费信用 (一)消费信用的概念
消费信用是指由企业、商业银行以及其它信 用机构以商品形态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信用 。目的是解决消费者支付能力不足的困难, 重要用于耐用消费品、支付劳务费用和购买 住宅等方面的需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二节 信用的形式
一、商业信用
(一)商业信用的概念 • 商业信用是指工商企业之间互相提供的,与商品
交易直接联系在一起的信用。 • 商业信用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在商品经济条件
下,在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各个企业相互依赖 ,但它们在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上往往存在着不 一致,从而使商品运动和货币运动在时间上和空 间上脱节。而通过企业之间相互提供商业信用, 则可满足企业对资本的需要,从而保证整个社会 的再生产得以顺利进行。
第一节 信用概述
思考: 给学生提 供的无息 助学贷款 属不属于 信用?
(二)特征 (1)时间性 (2)偿还性 (3)收益性 (4)风险性
前期授予 后期偿还
第一节 信用概述
二、信用的构成要素 信用主体 信用客体 利率 信用流通工具 时间间隔
第一节 信用概述
三、信用的演变 (一)信用产生的原因 • 首先,信用产生的前提是私有制的出现。 • 其次,信用产生的客观经济基础是商品货
币关系的存在,换言之,信用产生于货币 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即商品买卖中的延 期支付。 • 最后,信用产生的现实根源在于商品或货 币占有的不均衡。
第一节 信用概述
(二)信用活动产生的基础 现代信用的活动,越来越超出产业经济内部范
围,把社会上一切闲置货币都动员起来,投入信用 经济运转之中,所以,现代经济已从货币经济发展 到信用经济,货币收支大部分表现为信用收支。
固定利率是指利息率在整个借款期限内固定不变,不随 借贷资金的供求状况和市场利率的波动而发生变化。浮动利 率又称可变利率,是指利息率随着市场利率的波动而定期调 整变化的利率。
存款利率与贷款利率
第三节 利率概述
注意:
由于我国的利率还处于管制状态,加上中国金 融市场还没有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所以,有些规 定与国外的规定有很大差别。中国的固定利率是由 国家规定的利率,在一个借贷期内不能改变。中国 的浮动利率是指在央行基准利率的基础上,中央银 行允许商业银行和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在规定的幅 度内,根据不同情况调整利率幅度。它的特点是不 改变基准利率,而是围绕基准利率上下波动。
第二节 信用的形式
(二)银行信用的特点 1.银行信用是一种间接信用 2.银行信用的客体是单一形态的货币资本 3.银行信用的能力和作用范围是很大的 4.在产业资本循环周转的各个阶段上,银行信用的动态与产
业资本的动态是不一致的 5.银行信用具有创造信用的功能
商业信用和银行 信用能否相互取
代?
第二节 信用的形式
营规模和范围,会需要补充资本。 • 从产业资本中游离并独立出来的闲置资本就转化成了借
贷资本。
第一节 信用概述
(1)借贷资本与高利贷资本的异同 ① 区别: • 借贷关系人不同。 • 用途不同。 • 利率水平与利息来源不同。 • 反映的生产关系不同。 ② 相同点: • 借贷资本与高利贷资本都是为了获取利息
第二节 信用的形式
(二)消费信用的形式 1.分期付款 2.信用卡 3.消费贷款 (三)消费信用的作用 1.消费信用的积极作用 2.消费信贷的消极作用
第二节 信用的形式
其他信用 (一)国际信用 (二)民间信用 (三)金融信托、租赁信用
第三节 利率概述
一、利息 (一)利息的性质 利息是与信用相伴随的一个经济范畴,是货币所有 者因贷出货币而从借款人那里获得的超过本金的那 部分金额。利息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是财富的 分配形式,是借贷资本的价格。 1.从利息的来源看,利息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2.从借贷双方的关系看,利息是财富的分配形式 3.从市场供求的关系看,利息是特殊商品——借贷 资本的价格
基准利率是指在多种利率并存的条件下起决定 作用的利率。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 机构的存、贷款利率,叫基准利率。西方国家, 传统上是以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标志利率水平 的高低。现在已有变化,各国不太相同。美国 主要是联邦储备系统确定“联邦基金利率”。 欧洲中央银行则发布三个指导利率:有价证券 回购利率、央行对商业银行的隔夜贷款利率和
第二节 信用的形式
(二)商业信用的特点 1. 商业信用的主体是工商企业 2. 商业信用的客体主要是商品资本,因此,
它是一种实物信用 3. 商业信用与产业资本的变动是一致的
即商业信用的数量和规模与工业生产、商 品流通的数量、规模是相适应的,在动态 趋向上是一致的。 4.商业信用所提供的商品,一般用于生产或 销售。
货币收入大于支出 货币收入小于支出 货币收入等于支出
第一节 信用概述
(三)信用活动演变过程 1.高利贷是最古老的信用形式 ➢高利贷信用是指通过贷放货币或实物以获取高额 利息为特征的借贷活动。它是最初的信用形式,是 最古老的生息资本形式,也是前资本主义社会信用 的基本形式。 ➢高利贷信用特点: 1. 利息率极高 2. 非生产性 3. 保守性
第三节 利率概述
利息的计算公式为: 利息=本金×每期利息率×借贷期限
第三节 利率概述
二、利息率 (一)利息率的定义
利息率,又称利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利息额 与借贷本金的比率。利率是衡量资本增值 量的尺度,用公式表示为 利率=利息/本金
利息率的表示方法有年利率、月利率和日利 率。
第三节 利率概述
(二)利率的种类 市场利率、官定利率、公定利率和基准利率
• 思考:如何认识信用?
• 信用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是什么?如何维护个人信用?
第一节 信用概述
一、信用的概念 (一)含义
信用是以借贷为特征的经济行为,是以偿还本金和付息为 条件的,体现特定的经济关系。 理解信用概念要把握以下几点: (1)信用是一种借贷行为,信用关系即债权债务关系信用 包括两个方面:债权人,授信方;债务人,受信方。 (2)在信用活动中出让的是使用权,并不出让所有权。有 借有还是其重要特征。 (3)信用是价值的单方转移,不是对等转移,所以它是价 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 当时这位朋友觉得很好笑。他跟别人说,如果不把这0.25美元寄回去 会怎样?朋友给他的建议是千万不要那样做,否则的话将会为这0.25 美元付出巨大的代价。因为美国的个人信用调查公司将会把这件事记 录在案,而他本人的信用历史也会从此出现污点,对于他今后的工作 和生活是非常不利的。由此可知,在美国个人信用是非常受重视的。
第二节 信用的形式
知识点提示 强制商业信用:指本应支付的货款而拖欠不付的现 象。它与一般商业信用的区别是:强制商业信用是 在买方强制拖欠货款的情况下发生的,而一般商业 信用则是在商品卖方主动提供,或经买卖双方磋商 之下形成的。由于强制商业信用违背了商品经济条 件下交换与借贷的基本原则(平等与自愿),因而 构成拖欠方对被拖欠方财产的侵犯行为,在这个意 义上讲,应该说强制商业信用不是真正的信用。
第一节 信用概述
四、信用与经济的关系 (一)现代经济是信用经济 在现代经济生活中,信用即债权债务关系是一种最 普遍的经济关系,经济生活中的每一个部门,每一 个环节都渗透着债权债务关系,债权债务关系已成 为联结各级经济部门、政府、企业和个人最重要的 纽带,而且经济越发展,债权债务关系越紧密,成 为经济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
的生息资本,都是不变更所有权而只暂时 转让使用权的借贷,都必须有借有还。
第一节 信用概述
➢ 社会主义信用 • 所谓社会主义信用,是指社会主义经济中借贷资
金的运动形式。 • 社会主义信用仍然是一种借贷关系,是以偿还为
条件的价值运动形式。 • 社会主义条件下信用关系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商
品货币关系的存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的需要,多元化的所有制经济结构之间及部门 、企业、家庭、个人之间的需要,此外对外经济 联系与交流也必须借助于信用关系来实现。
三、国家信用 (一)国家信用的含义及形式 • 国家信用是指国家作为债务人的借贷活动,其实
质是国家举债。 • 国家信用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1. 发行国库券 2. 发行国家公债 3. 发行专项债券 4. 向银行透支或借款 5. 向国外借款,或者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发行政府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