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民俗(0199)自学考试大纲2009-11-30 18:04:56| 分类:自考大纲|字号大中小订阅Ⅰ.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中外民俗自学考试大纲》课程是河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旅游管理(独立本科段)专业主干课程之一。
本课程选题面宽,涵盖了旅游基础理论、旅游经济、旅游管理、旅游服务等几个方面,比较系统、全面的反映了当代国内外旅游专业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最新成果,适应旅游管理本科教育的需要。
该课程注重基本知识和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性,内容丰富,充分考虑到本科教育层次的要求和特点,具有较强的使用性和针对性。
设置本课程的具体目的和要求是:使自学应考者更深刻的了解中外的构成和特点,掌握中外各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民俗知识,能够发现各民族之间的特点和联系,有针对性地掌握和运用,丰富学生的知识。
Ⅱ.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绪论一、学习目的和要求本章学习应了解旅游和民俗的基本概念,熟悉民俗与旅游的基本关系,以及认识知晓客源地民俗在旅游接待中的重要性。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对于旅游概念的再认识(一)什么是旅游从游客的立场上说,旅游是一种活动、一个过程,也就是离开自己惯常居住的环境到异地他乡旅行、逗留的全过程。
从旅游目的地的社会来看,旅游是一种产业。
(二)旅游接待在旅游中的重要性游客和旅游服务二者之间的基本关系是互为依存的,谁也离不开谁。
第二节民俗的基本概念(一)什么是民俗民俗就是一定地域的特定人群在生产、生活和生存发展中所形成的行为和思想的习惯性事象。
(二)民俗的分类社会民俗主要指家庭、亲族、村落等社会单位内部往来、组织、礼仪等习俗。
(三)民俗的基本特点1.集体性和社会性。
2.地域性和民族性。
3.传承性和播布性。
第三节民俗与旅游的关系(一)民俗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二)旅游有助于民俗的交融与发展。
(三)了解民俗是做好旅游接待的重要前提。
第四节中外民俗内容的遴选(一)遴选的必要性和原则要站在旅游接待者的立场上,从接待国内旅游者和接待入境旅游者的要求来考虑介绍的对象和内容,而不是从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角度去考虑。
(二)民族和国别的选择(三)民俗内容的选择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一)旅游的概念领会:旅游的概念。
(二)民俗的概念识记:(1)民俗的概念、特点。
(2)社会民俗的概念。
(三)民俗与旅游识记:民俗与旅游的关系。
第一章汉族民俗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汉族的源流与分布,熟悉汉族的宗教和世俗信仰,以及掌握汉族的服饰、饮食、社交、节日民俗。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汉族的源流与分布(一)汉族的源流1.汉族的先民2.汉族的形成(二)汉族的人口分布与语言文字1.人口分布2.语言文字汉族的语言通称汉语,属汉藏语系,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语言之一。
汉语的主要方言有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等七大方言。
第二节汉族民俗概要(一)宗教和世俗信仰1.宗教信仰汉族产生的完全意义上的宗教是道教。
出家信徒男称为道士,女称为道姑、女冠;不出家信徒称为火居道士、俗家道士等。
2.世俗信仰汉族世俗信仰崇拜的宗教神主要有佛教的如来佛祖、观音菩萨和道教的玉皇大帝、八仙等。
汉族世俗信仰还有:鬼灵崇拜、祖先崇拜、圣贤崇拜。
(二)民族服饰1.传统服饰2.现代服饰(三)饮食特点1.饮食结构2.饮食惯制(三)社交礼仪1.姓名与称谓2.相见与交谈3.待客与送礼(四)传统节日1.春节2.元宵节3.清明节4.端午节5.中秋节6.重阳节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一)汉族的源流领会:汉族的起源和形成。
(二)汉族的语言识记:汉族属于汉藏语系和七大方言。
(三)宗教和世俗信仰1.识记:汉族产生的完全意义上的宗教是道教。
出家信徒的称谓。
2.领会:世俗信仰。
(三)饮食识记:五大面食;八大菜系;传统饮料;饮食方式上菜顺序。
(四)姓名与称谓1.识记:称谓的种类;通称的种类;职务称谓;亲属称谓。
2.领会:相见交谈的礼节。
(五)传统节日综合应用:传统节日及主要活动。
第二章满族、朝鲜族民俗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满族、朝鲜族的源流和分布,熟悉其特点并掌握主要民俗。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满族民俗概要满族的形成和人口分布、语言、宗教信仰、服饰、饮食特点、社交礼仪、传统节日。
第二节朝鲜族民俗概要朝鲜族的形成与人口分布、宗教信仰、服饰、饮食特点、社交礼仪、传统节日。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一)满族、朝鲜族的形成识记:皇太极改女真为满洲;满语属阿尔泰语系。
(二)满族、朝鲜族宗教信仰领会:满族、朝鲜族的宗教信仰。
(三)满族、朝鲜族的服饰识记:满族的束装紧袖、靰鞡、旗鞋、发式;朝鲜族的短衣长裙、波沈、白衣民族。
(四)满族、朝鲜族的饮食识记:满族、朝鲜族的名吃。
(五)满族、朝鲜族的社交礼仪领会:满族、朝鲜族的社交礼仪。
(六)满族、朝鲜族的传统节日领会:满族、朝鲜族的传统节日。
第三章蒙古族、藏族民俗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蒙古族、藏族的源流和分布,熟悉其特点,以及掌握其主要民俗。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蒙古族民俗概要(一)蒙古族的形成和人口分布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
(二)蒙古族的宗教信仰(三)蒙古族的服饰蒙古族传统民族服饰为大襟长袍(俗称蒙古袍)、腰带(蒙古语为“布斯”)和高筒皮靴(俗称蒙古靴)。
蒙古袍、蒙古靴、帽子为蒙古族服饰的主要部分,坎肩、腰带是独具民族特色的服饰构件。
坎肩是鄂尔多斯蒙古族妇女特有的服饰。
(四)蒙古族的饮食特点蒙古族饮食大致有茶食、粮食、奶食和肉食四类。
茶食分为淡茶、奶茶、酥油茶和油茶。
(五)蒙古族的社交礼仪(六)蒙古族的传统节日那达慕大会又称“那雅尔”,在每年农历七八月间。
第二节藏族民俗概要(一)藏族的形成和人口分布(二)藏族的宗教信仰藏族普遍信奉喇嘛教。
(三)藏族的服饰(四)藏族的饮食特点(五)藏族的社交礼仪(六)藏族的传统节日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一)蒙古族、藏族的形成识记: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
(二)蒙古族、藏族的宗教信仰领会:蒙古族、藏族的宗教信仰及宗教活动。
(三)蒙古族、藏族的服饰识记:坎肩;邦单;巴珠。
领会:蒙古族、藏族的特色服饰。
(四)蒙古族、藏族的饮食领会:蒙古族、藏族的特色饮食。
(五)蒙古族、藏族的社交礼仪识记:口利;苏武;藏餐次序。
(六)蒙古族、藏族的传统节日识记:蒙古族、藏族的传统节日及活动。
第四章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民俗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的源流和分布,熟悉其特点并掌握其主要民俗。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回族民俗概要(一)回族的形成和人口分布(二)回族的宗教信仰(三)回族的服饰(四)回族的饮食特点(五)回族人最大的饮食禁忌是忌吃猪肉。
(六)回族的社交礼仪(七)回族的传统节日第二节维吾尔族民俗概要(一)维吾尔族的形成与人口分布(二)维吾尔族的宗教信仰(三)维吾尔族的服饰(四)维吾尔族的饮食特点(五)维吾尔族的社交礼仪(五)维吾尔族的传统节日第三节哈萨克族民俗概要(一)哈萨克族的形成和人口分布(二)哈萨克族的宗教信仰哈萨克族主要信仰伊斯兰教,属于逊尼派,部分地区则保留了萨满教和祖先崇拜。
(三)哈萨克族的服饰(四)哈萨克族的饮食特点(五)哈萨克族的社交礼仪(六)哈萨克族的传统节日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一)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的起源领会: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的形成。
(二)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的宗教信仰识记: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的宗教信仰。
(三)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的服饰识记:绣花帽;桶翁;衣什克;吐麻克;沙吾克烈。
(四)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的饮食识记:波罗;烧烤羊肉;馕;金特;那仁。
(五)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的社交礼仪识记:哈萨克族起名的传统方式。
第五章壮族、黎族、侗族、畲族民俗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能够了解壮族、黎族、侗族、畲族的源流和分布,熟悉其特点并掌握其主要民俗。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壮族民俗概要(一)壮族的形成和人口分布(二)壮族的宗教信仰(三)壮族的服饰(四)壮族的饮食特点(五)壮族的社交礼仪(六)壮族的传统节日第二节黎族民俗概要(一)黎族的形成和人口分布(二)黎族的宗教信仰(三)黎族的服饰(四)黎族的饮食特点(五)黎族的社交礼仪(六)黎族的传统节日第三节侗族民俗概要(一)侗族的形成和人口分布(二)侗族的宗教信仰(三)侗族的服饰(四)侗族的饮食特点(五)侗族的社交礼仪(六)侗族的传统节日第四节畲族民俗概要(一)畲族的形成和人口分布(二)畲族的宗教信仰(三)畲族的服饰(四)畲族的饮食特点(五)畲族的社交礼仪(六)畲族的传统节日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一)壮族、黎族、侗族、畲族的起源领会:壮族、黎族、侗族、畲族的形成。
(二)壮族、黎族、侗族、畲族的特色饮食识记:竹筒饭;黄金糍;惠明茶。
(三)壮族、黎族、侗族、畲族的社交礼仪识记:壮族禁忌;腊也;打标(四)壮族的传统节日识记:歌圩。
第六章苗族、土家族、瑶族、布依族民俗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苗族、土家族、瑶族、布依族的源流和分布,熟悉其特点并掌握其主要民俗。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苗族民俗概要(一)苗族的形成和人口分布(二)苗族的宗教信仰(三)苗族的服饰(四)苗族的饮食特点(五)苗族的社交礼仪(六)苗族的传统节日第二节土家族民俗概要(一)土家族的形成和人口分布(二)土家族的宗教信仰(三)土家族的服饰(四)土家族的饮食特点(五)土家族的社交礼仪(六)土家族的传统节日第三节瑶族民俗概要(一)瑶族的形成和人口分布(二)瑶族的宗教信仰(三)瑶族的服饰(四)瑶族的饮食特点(五)瑶族的社交礼仪(六)瑶族的传统节日第四节布依族民俗概要(一)布依族的形成和人口分布(二)布依族的宗教信仰(三)布依族的服饰(四)布依族的饮食特点(五)布依族的社交礼仪(六)布依族的传统节日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一)苗族、土家族、瑶族、布依族的起源领会:苗族、土家族、瑶族、布依族的形成。
(二)苗族、土家族的宗教信仰识记:苗族、土家族的传统宗教信仰。
(三)苗族、土家族、瑶族、布依族的传统节日识记:龙船节、赶秋坡、苗年、赶歌节、吃新节、芦笙节、爬坡节、四月八;赶年、调年会;盘王节;牛王节。
第七章彝族、傣族、白族、哈尼族民俗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彝族、傣族、白族、哈尼族的源流和分布,熟悉其特点,并掌握其主要民俗。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彝族民俗概要(一)彝族的形成和人口分布(二)彝族的宗教信仰(三)彝族的服饰(四)彝族的饮食特点(五)彝族的社交礼仪(六)彝族的传统节日第二节傣族民俗概要(一)傣族的形成和人口分布(二)傣族的宗教信仰(三)傣族的服饰(四)傣族的饮食特点(五)傣族的社交礼仪(六)傣族的传统节日第三节白族民俗概要(一)白族的形成和人口分布(二)白族的宗教信仰(三)白族的服饰(四)白族的饮食特点(五)白族的社交礼仪(六)白族的传统节日第四节哈尼族民俗概要(一)哈尼族的形成和人口分布(二)哈尼族的宗教信仰(三)哈尼族的服饰(四)哈尼族的饮食特点(五)哈尼族的社交礼仪(六)哈尼族的传统节日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一)彝族、傣族、白族、哈尼族的起源领会:彝族、傣族、白族、哈尼族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