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供给分析
将劳动年龄人口划分为不在劳动力人口和不在劳动力人口,将劳 动力人口划分为就业和失业两种状态,这样的划分被便于政府掌握 失业率、劳动参与率等宏观经济变量及其变化趋势,但这样的划分 过于简单,可能影响我们对宏观经济现象把握的准确性: 没有考虑非全日制工作者(Part-time Workers); 可能掩盖一部分失业现象:如上图中的情况6和情况8 (失业人口丧失信心不再找工作、或因找不到工作而去读 书或参加职业培训,或提前退休); 可能夸大失业现象:如理论上应属于不在劳动力人口但 为了领取失业保险金谎称自己在积极找工作, “地下经 济工作者”、“隐性就业者”。 鉴于以上原因,我们应该对劳动年龄人口作更细的划分。
劳 动 力 供 给 O
男性
女性
年龄
市 场 工 作 孩子较大时 孩子较小时 O
收 入
生产率与工资率
O
年龄 时 间 终生市场生产率
家务劳动 (1)
(1)已婚妇女劳动力参与模式 (2)生命周期中的时间分配 O
有酬工作时间 年龄 (2)
思考:中国的劳动力供给问题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几个月前还到处求人 为自己手下的人找工作的“农民工司令”张全收“牛” 起来了,整天是企业求他派人,而他却“无兵可 派”。 从去年年底珠三角的“民工慌”到现在的 “民工荒”,是中国乃至世界经济逐渐回暖的一个信 号,更是长期积累下来的劳资矛盾等深层次问题的再 次暴露。 被称为世界制造工厂的中国正面临着民工短缺的窘境, 这不仅将影响企业的竞争力甚至生存,还将带动大批 劳动密集型企业经历痛苦的嬗变。未来,人口与劳动 力供给将使中国经济发展面临严重考验。 这种变化的背后的影响因素?
劳动年龄人口
劳动力人口
不在劳动力人口
就业人口
失业人口
受人雇佣
自我雇佣
决定可利用的劳务总量的因素
出生 人口 死亡 净移民 劳动 数量 总劳动 劳动 质量
劳动 力参 与率
工时
存量流量模型
新增劳动 年龄人口
1 2 4 5 8
就业人口
3
6 7
失业人口
9 10 10
不在劳动力人口
10
退出劳动 年龄人口
对劳动年龄人口更细的划分
劳动力人口 总人口 劳动力人口 法定劳动年龄人口 参与率 100 % 100 % 人口
总人口劳动力参与率 法定劳动年龄人口 劳动力参与率 年龄别(性别)劳动力 精确地说 潜在劳动力
某年龄(性别)劳动力 与分子同范围人 力 , 即就业人口
100 %
, 劳动力人口为实际劳动
就业人口 潜在人口
– 向右下方倾斜 – 密集性 – 离原点越远,效用越大 – 不能相交 – 边际替代率递减
MRS
HY
Y H
MC MC
H Y
日 货 币 收 入
(1)一般无差异曲线 (2)特别重视闲暇的人 (3)不太重视闲暇的人 U3
U1 U2 (1)
0
日闲暇
日 货 币 收 入 0 (3) 日闲暇
日 货 币 收 入 0
有三个原因:一是输入地由原来的 以珠三角地区为主,转变为珠三角、长 三角、环渤海以及西部地区;二是吸纳 农民工就业较多的企业逐步由出口加工 型向内销型转移;三是在输出地政府的 积极引导下,农民工由转移就业向利用 当地资源优势就地创业转变。
3.2个人劳动力供给(劳动时间的决策理论)
3.2.1个人劳动力供给假设 3.2.2需算约束与效用最大化 3.2.3个人和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
涉及的内容
个体的劳动力供给:工作的决策,就业与 失业 劳动力家庭供给:家庭生产 劳动力供给的质量:教育与人力资本投资 劳动力动态供给:迁移与流动
3.1.2劳动力供给弹性
(1)概念:劳动力供给变动对工资水平 变得的反应程度 (2)种类: 无限弹性 正弹性 无弹性 逆变弹性
W
无限弹性
3.2.1个人劳动力供给假设
理性的经济人 完全竞争 匀质假设 劳动是收入的唯一来源
3.2.2预算约束与效用大化
(1)效用最大化与闲暇商品 (2)闲暇商品与无差异曲线 (3)预算约束线与效用最大化 (4)约束条件变化与最佳时间结构调整 (5)工资变化与工作决策
(1)效用最大化与闲暇商品
效用最大化:效用是人们从物品或服务 中获得的满足,任何一个人是以效用最 大化为目标的 闲暇商品:忽略家务劳动与休闲时间的 区别,把它们统称为闲暇,与其他商品 一样,也能给人带来效用 工作决策:个人劳动力供给就是单个劳 动者在外出工作与闲暇之间的选择
(2)闲暇商品与无差异曲线
假设只有两种商品,闲暇与用货币购买 到的一般商品,它们具有替代性 无差异曲线:
LFPR的变化趋势
年份与组别
总体
1966 澳大利亚 加 拿 大 法 德 日 国 国 本 68.1 64.5 69.2 70.1 70.2 1993 74.9 72.2 66.7 68.4 75.9 1966 94.6 89.4 89.9 94.8 88.6
男性
1993 85.0 78.9 74.7 78.9 90.1
3.劳动力供给分析(上)
3.1劳动力供给 3.2个人劳动力供给分析 3.3家庭劳动供给分析 3.4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因素 3.5 劳动力供给与政策效应
3.1劳动力供给
3.1.1劳动力供给的含义 3.1.2劳动力供给弹性 3.1.3人口与劳动力供给
3.1.1劳动力供给含义
6
城镇登记失业率(%)
5.3 5.4 4.9 3.8 3.2 2.3 1.9 1.8 3.6 2.6 2 2 2 2.5 2.3 2.6 2.9 2.8 3 3.1 3.1 3.1 3.1 4
5 4 3 2 1 0
78
2.3
80
82
84
86
88
90
92
94
96
98
00 20
19
19
19
19
19
19
19
观察与思考
为什么中国男人的劳动参与率高?而美国黑人 的参与率低?国内区域之间的劳动参与率有何 差异? 近年来中国的出生率与离婚率有何变化? 如何计算劳动参与率? 如:人口总数10亿,7千万失业但在努力找 工作,2.5亿符合条件但不工作,1.5亿是16岁 以的,5.3亿人参加工作,那么参与率是多少?
A、人口结构的变化与劳动力
劳动经济学所研究的劳动力是指在一定年龄 阶段内,具有劳动能力和参加有酬劳动愿望 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社会 劳动力供给总量) 条件
– (1)一定年龄(劳动适龄人口) – (2)具有劳动能力 – (3)愿意参加有酬社会劳动
人口年龄结构影响劳动力人口数量
总人口存量的划分
U
U
(2)
日闲暇
(3)预算约束线与效用最大化
预算约束线:劳动者受其能支配的时间 与收入的限制 给定约束条件下的效用最大化
MC MC
H Y
Y H
Y H
W
劳动者工作和闲暇的最优规划
Max U(I,H) s.t. T=H+I/w 其中:I(Y)为劳动收入、H为闲暇时 间、T为劳动者的全部时间、w为工资 率(I/w即为工作时间L)
(1)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条件下 (如工资水平),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 体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量 供给函数: S L
f ( PL , PK , PL ......)
E
经济学上一般指的是一定的市场工资水平条件下,供给 主体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劳动量。
(2)劳动力供给分类(按供给主体分类) 个别劳动力供给:是指劳动者个人的劳 动力供给行为和决策 家庭劳动力供给:是指家庭作为一个整 体的劳动力供给 社会劳动力供给:一个社会一定时期劳 动力供给总量
(4)约束条件变化与最佳时间结构调整(1)
收入效应:工资率不变的条件下,获得 一笔其他收入而产生的对劳动力供给的 影响
Y
E2 E1 U2 U1 H2 H1 H H
Y2 Y1 0
(4)约束条件变化与最佳时间结构调整(1)
替代效应:个人可支配时间不变、收入 不变、工资变化的影响
注意: α 、β表示 工资水平
失业但在找工作的
( 不包含 16 岁以下 )
C、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因素?
(1)教育制度及教育供给规模 (2)工资政策及工资关系 (3)工资水平 (4)个人非劳动收入 (5)居民家庭生产率的变化 (6)社会保障制度 (7)宏观经济状况 (8)其它因素
中国的失业率(1978-2002)
W
正弹性 S3 S1
S
S2
0
L W
0
L W
无弹性 S
逆变弹性
S
0
0 L L
劳动力供给曲线的弹性
W S
s
A 0
S
E
B
AC OC
C
L
SE
BC OCຫໍສະໝຸດ 练习:如何推导?3.1.3人口与劳动力供给
A,人口结构的变化与劳动力 B,人口结构的变化与劳动力参与率 C,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因素 D,经济周期与劳动力参与率假说
女性
1966 42.0 38.0 48.9 48.4 56.2 1993 62.5 65.4 58.7 58.6 61.7
瑞
英 美
典
国 国
75.5
74.4 68.7
78.5
74.9 76.8
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