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关于《庭中有奇树》的文学常识;落实字词,可以熟练翻译文言文;积累文言语法。
2.过程与方法:运用想象描绘诗歌所描写的画面以配合理解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感受古人细腻的情感表达;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1、掌握常用字字义及用法2、能够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并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3、体会文中人物内心悠长细腻真挚的情感,了解古人朴素自然的情感,从中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学习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教学方法】诵读法、图解法、提问法、小组讨论法、迁移练习法【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课时】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语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是对于哪些作品的评价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五言诗在《古诗十九首》之前就已经出现,但却是到了《古诗十九首》,才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标志了文人五言诗的成熟,标志了抒情诗的新发展。
对《古诗十九首》,历来都推崇备至,《文心雕龙》作者刘勰说:“实五言之冠冕也”。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庭中有奇树》。
接着,全班诵读《庭中有奇树》。
二、走进诗歌(一)温故知新1.《古诗十九首》有哪几首诗歌呢?《古诗十九首》习惯上以句首标题,依次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明月何皎皎》。
2.《庭中有奇树》属于几言诗呢?五言诗。
(二)提出问题小组讨论这首诗歌可以分成几个层次呢?怎么分?全诗共八句,可分为两层。
前四句与后四句各描绘了一幅图画。
(三)诗歌讲解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PPT展示,并配图)1、小组讨论,找出关键词、关键字2、释词:奇树:珍贵的树。
奇:不一般。
发华滋:花开得正繁盛。
华,同花。
滋,繁。
荣:花。
木本之花曰荣,草本之花曰华,这里上下句互通。
遗:读作wèi,赠送的意思。
所思:思念的人。
3、释句:在春天的庭院里一株佳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春意盎然。
女主人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树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4、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提示:方式是“折其荣”,目的是“遗所思”)参考: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
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
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5、提问:这四句诗有什么妙处?表达了什么情感呢?(小组讨论,再派代表发言)“奇树”说明了树的不一般,“发华滋”道出树的花枝繁茂,有如此美妙的树却无人与主人公一同欣赏,主人公内心的空虚、寂寞,感情的没有寄托、没有慰藉油然而生。
独自摘下美丽的花朵,想送给心上人却不知该往哪送,更显出了主人公的孤寂之情。
作者用几个字,便反衬了主人公寂寞悲凉的心境,勾画出一幅孤寂折花图。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PPT展示,并配图)1、小组讨论,找出关键词、关键字2、释词:馨香:香气盈:满莫:没法致:送到别经时:离别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了。
3、释句:花的香气染满了我的衣襟和衣袖,天遥地远,花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
这花有什么珍贵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4、提问:这四句诗有什么妙处?表达了什么情感呢?(小组讨论,再派代表发言)一个“盈”字,表明了花的香味之浓,如此香郁的花朵本应愉悦地欣赏的,但此时心上人却在远方,使一切愉悦之情又淡然、惨然,更衬托出悲凉孤寂之情。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用先抑后扬的手法,表达了主人公对心上人深深的思念之情,描绘出了一幅孤寂赏花图。
(四)品味总结1.本诗为什么要以折花写起?有什么样的作用或意义?这是女子怀念远行情人的诗,因为古代女子受到封建礼教的严重束缚,生活的圈子很狭小,不像许多男子那样,环境的变迁,旅途的艰辛,都可能引起感情的波澜;这些妇女被锁在闺门之内,周围的一切永远是那样沉闷而缺少变化,使人感到麻木。
唯有气候的变化,季节的转换,是她们最敏感的。
而她们情感表达也非常含蓄、细腻。
所以古诗中写女子的相思之情,就总是以季节的转换来引出下文的情感变化。
将这种场面和思妇怀远的特定主题相结合,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形成了一种深沉含蕴的氛围,引起读者无限的联想。
2、点明全诗主题的是哪一句?在这首诗中有什么作用?(“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是否与前面相矛盾,表达什么情感?不矛盾)点明全诗主题的是“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这花有什么珍贵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这是主人公无可奈何、自我宽慰的话,同时也点明了全诗的主题。
诗人对于花的珍奇美丽,本来是极力赞扬的。
可是写到这里,突然又说“此物何足贵”,其实,对花落下先抑的一笔,正是为了后扬“但感别经时”这一相思怀念的主题。
无论说花的可贵还是不足稀奇,都是为了表达同样的思想感情。
但这一抑一扬,诗的感情增强了,最后结句也显得格外突出。
诗写到这里,算结束了。
然而题外之意,仍然耐人寻味:主人公折花,原是为了解脱相思的痛苦,从中得到一点慰藉;而偏偏所思在天涯,花儿无法寄达,平白又添了一层苦恼;相思怀念更加无法解脱。
(五)板书龟虽寿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习诗歌,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
2.指导学生朗读,注意把握朗读时的节奏、韵律、声调、重音。
朗读时用心揣摩每一首诗的内容和情感。
3.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3重点难点重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感受古典诗歌的独特魅力。
难点:通过诗歌的语言和诗中的形象体会诗人在诗中蕴涵的思想感情和政治抱负。
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龟虽寿》导入欣赏罢《观沧海》,我们离诗人近了一步,但是,要想真正地了解曹操,改变对曹操已有的看法,读一首诗是不够的。
这节课我们将欣赏曹操《步出夏门行》中的另外一首诗《龟虽寿》。
活动2【讲授】写作背景介绍《观沧海》是《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而《龟虽寿》则是最后一章。
这两首诗遥相呼应,写下《龟虽寿》时,诗人已经53岁了,他的北征虽然历尽艰辛,却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为统一北方扫除了最后的障碍。
他在为新的胜利所感奋和鼓舞,一面又清醒地认识到,大业未竟,任重道远,应当乘胜前进,不断进取。
活动3【活动】自由朗读,初步感知,借助课下注释,扫清读这首诗的障碍。
译文神龟的寿命虽然十分长久,但也还有生命终结的时候。
螣蛇尽管能乘雾飞行,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
年老的千里马躺在马棚里,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能够驰骋千里。
有远大抱负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
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决定的,只要自己调养好身心,也可以益寿延年。
我非常高兴,要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活动4【活动】个性朗读,加深理解请同学们对这首诗的理解个别朗读,要读出重点,读出高潮来。
活动5【活动】抓住诗句,还原诗人的本来面目前四小句运用了什么修辞?说明了什么道理?明确:前四小句以神龟和腾蛇为喻,说明世上一切事物有生必有死,有盛必有衰的客观规律。
也就是讲人的寿命是有限的,古代的雄才大略之主如秦皇汉武都到处求取仙丹企图长生不老,但曹操对生命的自然规律有清醒的认识,在那个时代是可贵的。
用意是积极的,即要求自己利用这短暂的生命建功立业,不要虚度一生。
(赏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明确:曹操自比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虽然行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
太多的诗人写过有关暮年的诗歌,但是却找不出第二首有如此荡气回肠的暮年赞歌。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很美的诗句,却难掩晚景的悲凉。
曹操的这首诗如一首夕阳的颂歌,表现出自己老当益壮、老益弥坚、永不服老的个性及其永不停歇地对理想的追求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读起来不觉精神为之一振。
他的“志”就是要统一全国。
他认为统一全国是符合历史需要的,决心为此奋斗终生。
3、“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体现作者何种哲学思想?明确:认得寿命最后总有终结的一天,但寿命的长短却又不同,这长短之期,不仅仅是天命决定的。
曹操所云“养怡之福”指什么?明确:指的是物质上的保养和精神上的调养(即身心的保养)。
一个人精神状态是最重要的,不应因年暮而消沉,而要“壮心不已”————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
.4、幸甚至哉:两句是合乐时加的,跟正文没关系,是乐府诗的一种形式性结尾。
全诗的主题是什么?明确:强调了发挥人的主观作用的重要性,反映了作者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板书设计:龟虽寿曹操神龟、腾蛇为喻寿命有限老骥、暮年自况继续奋斗在天、永年否定延年益寿《赠从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2、理解诗中松柏和风的对比作用,品味语言;3、赏析“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感受作者的劝勉之情;4、有感情的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1、有感情的朗诵,背诵全诗。
2、理解风与松柏的对比作用;教学难点:赏析“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学会面对挫折。
教学过程:一、设疑导入。
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有没有经历过挫折?你是怎样面对的?父母兄弟他们是怎样的态度?(生思考,讨论,发言)但有这样一位哥哥,当弟弟面临挫折时,他不是以过来人的身份指手画脚,而是通过赠诗勉励弟弟该怎样去面对这一切。
二、了解作者师在生收集展示的基础上,补充。
刘桢(?-217),字公干,存诗二十馀首。
他同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应扬并称“建安七子”。
他在当时甚有诗名,曹丕即称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
他性格豪迈,狂放不羁。
钟嵘说他:“仗气爱奇,动多振绝。
贞骨凌霜,高风跨俗。
”建安时期文坛上涌现出了一大批诗人,为中国诗歌打开了一个新局面。
在那个战火频繁,动乱不断的年代中,形成了以“梗概而多气”而著称的“建安风骨”,而在建安七子中,其诗又以气盛见称的则是刘桢。
因此,本文将通过赏析刘桢的《赠从弟(其二)》来粗略的感受建安诗歌悲凉慷慨的精神。
三、学习诗歌。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刘桢的《赠从弟》第二首。
1、小黑板出示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