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三节
意识的能动 作用
使实践具有目的性、计划性
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具有指导人们 在实践中能动地
认识世界和 改造世界的作用
认识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表 现
指导实践,使精神变物质
能动调控人体生理机能
实现途径
社会实践
实现条件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人的意识能够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 表及里,反映事物的本质 和规律。
2、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 的终于结》、《反杜林论》(节选)、《自然辩 证法》(节选)
3、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节选)、 《谈谈辩证法问题》
4、毛泽东:《矛盾论》、《实践论》
5、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 看》
思考题:
• 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 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 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 • B。肯定中包含着否定的因素 • C。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 D。有其因必有其果 • 答案:C
• 7、我国数学家在一次报告中以“一支粉笔多长为好”为例 来讲解他所倡导的选法。对此,他解释道:“每只粉笔都 要丢掉一段一定长的粉笔头,但就这一点来说愈短愈好。 但太短使用起来不方便,而且容易折断。每断一次,必然 多浪费一个粉笔头,反而不合适。因此就出现粉笔头多长 最适合的问题——这就是一个优选问题。”所谓优选问题, 从辩证法的角度看,就是要()
规律
普遍规律 特殊规律 个别规律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
自然规律
社会规律
表现形态
更多地表现为 动力学规律
主要表现 统计学规律
形成方式 形成于多种自然因素 有目的有意识的
盲目的相互作用
人们相互作用
实现方式
自发的、盲目的
人的有意 识的活动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1.意识赋于实践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 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 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 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 观念地存在着。
——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人的理性 为自然界
立法
规律的客观性体现在:
第一,人既不能消灭、也不能创造规律。 第二,人可以透过现象认识本质,通过偶然认
识必然,从而发现和掌握客观规律。 第三,人可以在实践中尊重规律,利用规律来
为人类服务,推动社会发展。
2、规律的类型
自然规律 社会规律
• A.人的社会意识并不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 B.人的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是有不一致性 • C.人的社会意识中的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 • D.人的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 答案:B
• 3、(2008年第1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 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
• A.坚持人的主体地位 • B.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 • C.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 D.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 • 答案:D
• A。是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 B。取决于词语含义的改变
• C。随着社会生活变化而变化
• D。需要借助语言这一物质外壳表达出来
• 答案:ACD
• (2009年第34题)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 华佗是我国东汉名医。一次,府吏倪寻和李延俩人均头痛发热。一同去请
华佗诊治,华佗经过仔细的望色、诊脉,开出两付不同的处方。给倪寻开 的是泻药,给李延开的是解表发散药。二人不解:我俩患的是同一症状, 为何开的药方却不同呢?是不是华佗弄错了?于是,他们向华佗请教。华 佗解释道:倪寻的病是由于饮食过多引起的,病在内,应当服泻药,将积 滞泻去,病就好了。李延的病是受凉感冒引起的,病在外,应当吃解表药, 风寒之邪随汗而去,头痛也就好了。你们病症相似,但病因相异,所以治 之宜殊。二人拜服,回家后各自将药熬好服下,很快都痊愈了。
• A. 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 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统一性 • 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为重要 • 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 • 答案:A
• 6、(2010年第2题)有一则箴言:“在溪水和岩 石的斗争中,胜利的总是溪水,不是因为力量, 而是因为坚持。”“坚持就是胜利”的哲理在于
三、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 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1、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2、正确运用规律改造世界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3、在实践中把拼搏精神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反对不尊重客观规律的唯意志主义 反对无所作为的机械决定论和宿命论
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性
第一, 从实际出发认识和把握客观事物的 规律性。 第二,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 本途径。 第三,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依赖于一定的 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解放 思想
统一
材料分析: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始了 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 有深刻的教训。尤其是十年“文革”给党和国家 事业必然遭受严重挫折。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党带领人民开始 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十三届四 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 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 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十六大以来,以胡锦 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认真研究和解决新世 纪新阶段党执政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推动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 答案是C
• 2、(2007年第4题):列宁说:“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 而与之斗争的奴隶,是革命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奴隶的 地位而过着默默无言、浑浑噩噩,忍气吞的奴隶生活的奴 隶,是十足的奴隶。对奴隶生活的各种好处津津乐道,并 对和善的奴主义感激不尽,以至垂涎欲滴的奴隶,才是无 耻之流。”这三种奴隶的思想意识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差异, 是由于
考研题解
• 一、单项选择题 • 1、(2007年第2题):“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
曰吾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吾 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孟子》中的这 段话启示我们,做事情时要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 性,二者的区别在于? • A人的主观努力程度 • B对人是否有利 • C现实中有无根据和条件 • D现实中的根据和条件是否充分。
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一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规律的含义与特点
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 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就是关系”, 就是“本质的关系或本 质之间的关系。”
列宁
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 的意识。
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1.规律的客观性
人的意识不仅能够“复 制”当前,而且能够追 溯过去、推测未来、产 生想象、提出理想。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3.意识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人的意识不仅反 映客观世界,并且 创造客观世界。
三、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 统一
尊重客观规律 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 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 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乎外 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 就会在实践中失败。
• A.信心比黄金更重要B.我们唯一恐惧的就是恐 惧本身
• C.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同时产生的D.事不 必难,知难不难
• 答案:ABCD
• 4、(2009年第18题)邓小平说:“农村搞家庭 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 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 高作为全国的指导。”这对我们实现思想理论创 新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它要求我们
• A注重量的积累
• B保持事物的稳定性
• C坚持适度原则
• D全面考虑事物属性的多样性
• 答案:C
• 8. 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桔子洲,洲旁舟,舟行 洲不行”,下联是“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 飞。”这形象地说明了运动和静止是相互联系的。 静止是(2013年考研第1题) A. 运动的普遍状态 B. 运动的内在原因 C. 运动的衡量尺度D. 运动的存在方式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二者的 关系
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人与规律的关系
规律具有客观性
不能创造、改造、消灭
人
规律
可以认识和利用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 按客观
→ → → 规
律
客 观 性
尊重遵 循客观 规律
实事 求是
规律办
事实事
求是
↘ → → → 人 类
主观 能动 性
认识 利用 规律
哲学分析:
材料告诉我们规律是客观的,我们必 须按规律办事。在党的执政过程中也要遵 循执政规律,十年“文革”从反面告诉我 们:违反执政规律的基本要求,党和国家 事业必然遭受严重挫折;党的十一届三中 全会以来,我党努力探寻执政规律,认识 和利用执政规律,按规律办事,从而促使 我国社会和经济飞速发展。
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正确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
• (A) • 考点:普遍联系原理。
• 二、多项选择题:至少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 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 得分。
• 1、(2007年第17题):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解 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 ,鳞似鱼,伏似鹰, 掌似虎,耳似牛”的说法,这表明:
• A.观念的东西是转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
• B.一切观念都是现实的模仿 • C.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 D.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形 • 答案:ACD
• 2、(2007年第18题):某地乡村公路边有很多 柿子园。金秋时节,农民采摘柿子时,最后总要 在树上留一些熟透的柿子。农民们说,这是留约 喜鹊的食物。每到冬天,喜鹊都在果树上筑巢过 冬,到冬天也不飞走,整天忙着捕捉果树上的虫 子,从而保证了来年柿子的丰收。从这个实例中, 我们受到的启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