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
【摘要】古诗云“广裁衫袖长制裙,金斗熨波刀剪纹”,高明的教师课堂提问,精心巧制,课堂提问,启迪开窦,问的美妙,问得开窍,会让学生绽放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结出丰硕的智慧之果。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提问技巧
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要有科学的策略性,提问设计有一定的技巧性,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启迪学生的智慧,渗透教师艰辛的劳动和创造性的才华,古诗云“广裁衫袖长制裙,金斗熨波刀剪纹”,高明的教师课堂提问,精心巧制,课堂提问,启迪开窦,问的美妙,问得开窍,会让学生绽放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结出丰硕的智慧之果。
1.牵筋式提问
这种提问从教材的思路、教学重点、学生学习的难点出发,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关键。
也就是说。
通过提问,把课文的“筋”牵出来,把课文的精华所在呼唤出来,把教学重点、学习难点拎出来,促进学生注意,引导学生思考。
学习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要求学生理解父子惜别的情深和理解围绕中心事件详略的写法,据教学目的,教师可以提出如下问题:(1)本文记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2)“背影”在本文中出现了几次?各有什么作用?(1)写人一般正面刻画外貌,本文为什么要写背影?(4)本文中是什么激起你的情感波澜?这几个问题显示了课文学习的主要目的,提问“少而精”,把学生的注意力牵到课文的重点、难点上来,让学生潜心思考、深入钻研,达于理解课文。
2.揭疑式提问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可是学生读书,往往一读而过,不留印象,究其原因则是不会“生疑”,因而领略不到文章的“妙处”,理解课文就不深,“长进”自然也就不大。
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的能力。
“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亚里士多德语),当学生在学习课文中,似乎没有问题时,教师就要采用揭疑式提问,促进学生思考,有疑问才会有探求,寻根究底,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鲁迅的《孔乙己》中,“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和“的确”是矛盾的,那么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为什么?教师所提问题,促使学生琢磨,发现其中蕴藉的内容,理解作者“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的功力,不至于对那些看似明白的字、词、句一晃而过。
同时,也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让他们体味味咬文嚼字的甘甜。
3.转弯式提问
也叫迂回问。
它问在此而意在彼,使学生开动脑筋,通过一番思索才能回答。
这种提问富于启发性,吸引学生探究和发现,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产生“投石击破水中天”的教学效果,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能得到提高。
4.辐散式提问
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这种提问方法,以某一个问题为中心,
从各个角度或不同侧面引导学生去思考,若干小问题解决了,那么中心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学习鲁迅的小说《祝福》,为要弄清祥林嫂的性格特征这个中心问题,教师可设计若于小问题:(1)祥林嫂为什么要逃到鲁镇帮工? 试工后鲁四老爷为什么愿意留用她?
(2)祥林嫂被“卖”给贺老六时,为什么要拼命反抗? 夫死子亡后她的处境怎样?
(3)祥林嫂再度到鲁家帮工,鲁四老爷对她的态度又怎样?
(4)祥林嫂为什么要用多年的工钱去捐门槛?
(5)祥林嫂被鲁家赶出后,临死前为什么刑“魂灵有无”表示怀疑?
这种曲问以大领小,从各个角度或不同侧面引导学生去思考中心问题,小问题弄清楚了,大问题也就不言自明了,辐散式提问有利于攻破难点、突出重点,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5.创造式提问
爱伊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提问,善于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
去探索大千世界的一切,在正确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加深和加宽,对课文中的人物、情节、场景产生再造想象,或编制插叙,或者续补情节,或者改写人物等等,从而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发挥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可以提
问:皇帝赤身裸体游行大典后,他想起那个天真而诚实的小孩的话,会怎么办?老大臣等官吏为对皇帝为什么不说真话?教莫泊桑的
小说《项链》可提问:当路瓦栽夫人在极乐公园碰到佛来思节夫人,得知她当年丢失的是一串假项链,十年劳动白费时,她该怎么办?
这种提问,都是根据课文的内在因素设计的,有的放矢,箭中“课眼”,有一定的思维坡度,让学生对提问必须具有思考性,好像摘桃子一样,“跳一跳,够得着”,“巧妙撩拨学生兴趣的艺术魔力棒,通过它,能产生‘错综见意,曲折生姿’的艺术功效”。
6.比较式提问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为了巩固旧知,开拓新知,教师要善于可运用对比、反比、类比等比较的方法设计提问,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有所发现,有所收获。
教《社戏》,根据迅哥儿两次吃豆的不同感受,可提问:迅哥两次吃的都是六一公公家的罗汉豆,为什么感到今天吃的“没有昨夜那么好”?这样写收到什么效果?教《故乡》,可问:闺土称“我”为“老爷”,而杨二嫂称“我”为“贵人”,他们两人对“我”的感情是否一样。
这种提问能让学生发现矛盾,激发思维,在比较中提高认识和鉴别事物的能力,养成分析的习惯。
7.情境式提问
这种提问依据教材创设情景,把学生带到设置的情景中去,切中时机的发问,它有助于学生回答问题,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
学生感到学习的轻松愉快,体味到思考是人生的一种欢乐,古诗云“山光跃鸟性,潭影定人心”,学生非草木,怎不更多情,教学语文,贵在情趣。
8.提倡学生驳问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协同活动过程,美国的布鲁巴克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也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为提出一个问题就是创造的开始。
因此陶行知写了一首《每事问》:发明千千万,起点在疑问。
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
智者问的巧,愚者问得笨。
人力定胜天,只在每事问。
在教《愚公移山》,讲到愚公移山的原因时:生(反驳):“愚公移山是因为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那么,搬家不是更讲经济效益吗?”这种驳问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这种意识往往更为重要,对课文理解更深刻。
好的课堂提问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唤起学生的思维活动,激起学生探索问题的情感,从而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国当代著名教学流派窦爱君编著.钱梦龙与语文导读法,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
[2]李兆基中学语文课组强精凤著.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
[3]六安中学会员著,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4]韦志成著.语文教学艺术论.广西教育出版社.[5]曹明海著.语文教学思想论,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