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地方与空间--文化生态学视域下三坊七巷的建设刍议
地方与空间--文化生态学视域下三坊七巷的建设刍议
— — —“ 文化的多线演化论” 、 “ 生态适应决定论” 、 “ 文 化 整 合 水 平 ” 等, 标 志 着 文 化 生 态 学 的 正 式 诞生。 其中,斯图尔德进行了原始社会、农业革命、工 业革命到现代生活的调查研究,包含了人口迁徙;地 域所涉及的行为形式所带有的文化特征;文化遗产、 发明和技术的传承等,指出了文化历史对环境的生态 适应所形成的创造性过程,这对于三坊七巷历史文化 街区的保护和开发无疑具有一种新的视野和思考。 对于拥有 2200 多年历史的福州城来说,三坊七 巷毋庸置疑是其文化中心,丰富的历史文化习俗也在 这里得到传世,主要呈现出三种代表性文化:海洋文 化、坊巷文化和近代文化。三种文化的形成与周围的 环境演化是息息相关的。从时间的沿革来看,永嘉二 年的“ 衣冠南渡” ,各路贵胄纷选水网密布的子城营 造屋舍,水路的便捷造就了繁茂的商业活动, “ 水到 门前即十 洲” ,出 入 方 便,居 住 环 境 堪 比“ 海 外 十 洲” ,三坊七巷成为了人们居住的首选之地,人口迅 速增长。 往后,闽王王 审 知 采 长 安 城 规 划 形 式,建 罗 城 “ 守地 养 民” ,城 南 扩 大 到 南 门 兜,城 西 至 善 化 门 ( 今善化坊) ,三坊七巷始为“ 城中心” ,吸引了一大 批以士大夫阶层、知识分子为主的居民。而后唐先民 沿着南后街这条轴线,完成了“ 非” 字形叶态结构 的街区改造,明清时修缮为鼎盛完整之格局直至今 日。目前,它保留着大量明清时期古建筑 l59 座,其 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 处,区 级 文 物 保 护 单 位 l 处,市级挂 牌 保 护 单 位 8 处,历 史 保 护 古 建 筑 l3l 处,走出了一大批对于中国历史进程起到举足轻重作 用的人 物,如 林 则 徐、沈 葆 桢、严 复、林 旭、冰 心 等。坊巷文化将这些人家更好地聚落在一块,读书、 科举、做官、联姻、贸易、参与仪式及其他活动等, 中包括全国重点保护单位 9 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8
[ 3] 新认识 。但在 l970 年代后,以段义孚为代表的人
鱼丸制作技艺;5 、酱鸭手工技艺— — —苏苏酱鸭、老 制作技艺;7 、裱褙制作技艺— — —“ 米家船” 裱褙、 — —南后街花灯 卤酱鸭制作技艺;6 、花灯制作技艺—
“ 二宜轩” 裱褙技艺;8 、肉丸制作技艺— — —木金肉
[ 6] 其中,第六项花灯制作工艺在福州已 丸制作技艺;
文主义地理学者采用了一种更具人文主义的现象学方 法,在经验基础上对地方的构成和人的存在关系进行 诠释。他说, “ 地方是一个独特的实体,一个‘ 特别 的整体’ ,有历史和意义。地方使人们的经验和理想 具体化。……它是一个应该从赋予地方以意义的人的
[ 4] 角度来加以理解和澄清的现实 。 ” 而从后现代的社
手工技艺— — —同利肉燕制作技艺;3 、肉松手工技艺 — — —鼎鼎肉松制作技艺;4 、鱼丸手工技艺— — —永和
94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4 年 10 月第 5 期
住民的坚守保存了下来,但题材已经不再是字画,靠 糊一些风筝和花灯、学校的挂图勉强度日。如今第三 代传人林文光不负“ 人在店就在” 的祖训,在官方的 支持下回归原店址,“ 盛世收藏”米家船依旧兴旺, 慕名而来的人不亚于往昔。从这一实例中可以看出, 外部的历史、政治、文化环境的变化同样能对人基于 本地的身份认同造成影响,但只要“ 地方” 稳定不 变,保证了自我意识和人格的完整性,两者相互作 用,将是未来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和开发的正途。所以 适当动员原住民的民间力量,还原住民在地在场参与 保护 自 己 的 文 化 遗 产, 促 进 地 方 的 稳 定 感 是 大 势 所趋。 ( 二) 全球化促成的“ 行动者网络空间” 对三坊 七巷的应用 单纯的地方带给人稳定和安全感的同时,在某个 程度也束缚了人的潜能发展,这和空间恰好是相对 的。从地方到空间,更多是由自然性向社会性转向的 过程。在全球化互联网时代的驱使下,空间已不局限 于人进行社会经济活动的区域,而应该是动态的,多 样化的行动者在一定空间结构关系的约束下,甚至是 一种 虚 拟 结 构 形 式 中, 重 构 的 多 重 符 码 化 的 景 观 空间。 传统研究中,空间一般划分成第一空间( 物理 空间) 和第二空间( 表征性空间) 。以早期的三坊七 巷为本体, “ 第一空间” 指代的是其实在的规模、大 小和建筑形态。20 世纪 20 、30 年代,城市社会空间 的研究以芝加哥学派为开端,引入生态学的分析方法 分析城市成长的机制及其社会后果,研究为争夺有限 资源发生的城市空间的扩张和分化过程及其伴随的城 市文化问题。l974 年,法国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亨 利?列斐伏尔出版的《 空间的生产》 标志着人文社
会理论观点出发,地方与个人或群体的身份认同也是 密切相关的,具有某种多样性和动态性。地方与认同 间存在着一种辩证的互动关系,地方构成个人或社会 群体身份的一部分,而社会与文化意义又通过不断的
[ 5] 。根据以上观点的 空间实践将意义记录在地方之中
演化,笔者将结合自己走访三坊七巷期间的场记,从 以下方面进一步论述地方的内涵。 首先,地方是人生物学意义上的“ 呵护场所” 。 这一场所因是人记忆中重要的情感纽带和归属地而富 有意义。小到儿时常玩耍的一副玩具,大到自己所生 活的地球,无论乡村还是城市,凡是能满足诸如食 物、水源、栖息和繁衍等具有呵护和养育心灵需求之 处都能称为地方。所以,地方是稳定的,但并非固定 不变的,它可移动,也兼具了有形或无形性,例如, 记忆中的味道、歌谣、绘画、诗歌、神话传说等能给 人精神以慰藉和安全感的,仍被认定为“ 虚拟” 的 地方。 在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 目中有八项传统手工技艺,是走访这些三坊七巷生人 谈及最广泛的。包括 l 、佛跳墙手工技艺;2 、肉燕
有千余年历史。著名的作家冰心就曾回忆说, “ 我们 老家在福州南后街,那条街从来就是灯市。灯节之 前,就已是‘ 花市灯如昼’ 了,灯月交辉,街上的 人流彻夜不绝。 ” 家住南后街 l62 号董执谊故居的董 家后人董俊回忆起儿时父母送的羊形纸糊花灯和闹元 宵这一传统习俗仍历历在目。目前,整体的灯市,随 着三坊七巷的改造工程已有了很大的变化。从前的南 后街花灯基本上既是作坊也是商店,存在着边制作边 销售,是福州嫁娶闹元宵等民俗的重要手段。现如今 为了保护这一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三坊七巷开始恢复 这一文化生态,每年元宵期间在南后街照常举办灯 市,寻回这些传统民间艺人,比如省级花灯制作传承 人郑祥霖老人等,在南后街展示他们的制作工艺和与 时俱进的精美花灯成品,将地方的记忆表征继续传承 给我们的下一代。 其次,地方能够保障人格发展的完整性。这是一 种根植于公共参与的保护运动过程,能够体现出地方 的社会修复活力和自我组织能力,使得人与环境更加 和谐相处。文化生态保护的关键就是人的“ 文化唤 醒” 和身份认同。笔者通过对于三坊七巷南后街上 老字号裱褙店— — —米家船的研究发现,裱褙的题材和 元素实际上体现了原住民对于“ 地方” 认同的建构 过程。明清伊始,三坊七巷文风鼎盛,读书人很多, 米家船裱褙的都是极好的字画,就连店名也来自清末 著名书法家何振岱,吸引了大量的文人墨客。抗日战 争期间,“ 米家船” 同福州城一块沦陷,也被迫停 业。之后的十年浩劫,米家船的门匾以及珍藏多年的 珍贵书画都被当做“ 四旧” 被烧毁, “ 地方” 因为原
(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新闻传播系,福建 福州 3500l2 )
“ 麦当劳化” 现象— — —大量老街古建筑的拆除,“ 修 三坊七巷,福州城中心仅存的一处业态分布相当 严谨的宝地,被誉为“ 里坊制度活化石” 、“ 明清建 筑博物馆” 和“ 近代名人的集聚地” 。它起于晋,完 善于唐五代,鼎盛于明清,在中国历史上孕育了一大 批先贤精英,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都有着不同程度的 影响。时代变迁,2006 年底“ 三坊七巷保护修复工 程” 正 式 启 动,原 本 三 千 多 户 的 居 民 将 进 行 动 迁, 只保留十分之一的人家,关于其拆迁和保护的矛盾和 争议日益受到各方的重视。如何在维护三坊七巷原有 历史文化特色基础上,保障其建筑的完整性和人文 性;如何针对三坊七巷的综合生态进行良性的商业开 发和文化保留,都将成为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难题。 一、文化生态学视域下三坊七巷的历史演变 城市是时间的艺术,是经历了几百年乃至数千年 的历史逐渐形成的,具有无可替代的延续性规律。纵 观整个二十世纪,亦或是当今的中国,仍然存在着
[ l] 来创建了文化生态学的理论 。在当年的论著《 文
化变迁理论》 中,他阐述了文化生态学的基本理念
( 编号:JAl3432S)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课题“ 文化生态学视域的福州三坊七巷的保护开发” ) ,女,福建福鼎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广播电视艺术学。
92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4 年 10 月第 5 期
) 这一概念,阐 学” ( Geosophy = ‘ ge ’ + ‘ sophia ’ 明了地方作为一种意义中心的建构方式的观点。他认 为,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有着复杂的形式与
2014 年 10 月第 5 期
地方与空间— — —文化生态学视域下三坊七巷的建设刍议
93
结构。在早期人地关系理论的基础上。当代人文地理 学应从人类社会实践与经验的角度出发,以人之主观 性为基础,重新对地方以及其内在的隐喻进行概念 化。从地方所承载的主观性意义出发,对地方进行重
形成了一 种 积 极 向 上、 略 为 相 似 的 社 会 文 化 形 态 体系。 当然,环境对于文化也存在反作用。近代的战乱 频发以及国家政策的变动,三坊七巷一些大家族开始 远离是非之地,甚至移居海外。原本精美的院落宅子 沦落成普通人的生存聚集之所,大量雕梁画栋被变卖 毁坏,井井有条的场所也变更功能,随意搭建,垃圾 成堆,文化的记忆被过度损害,对本地环境的直接适 应也跟着降低。当人开始缺乏对本地的归属感,仅与 特定的环境保持微弱的生存联系,他们的文化行为在 复杂的人工机械化环境面前也将逐渐模糊。 二、从地方和空间两维度出发,推进三坊七巷文 化生态的构建机制 20l3 年 l 月底,新华网进行福州三坊七巷“ 会 所门” 调查,发表题为“ 历史文化街区如何变‘ 豪 华会所’ ? ” ,大公报也拟文“ 福州三坊七巷成权贵会 所区 沦为酒肉坊巷” ,2 月初,新华网再次引用人民 日报海外版《 三坊七巷 文保与商业能否兼得》 ,内容 直指三坊七巷不少老街区已面目全非,原则上不应对 外招租的,反成为禁止非会员入内的高端会所。笔者 采访过不少原住民,从他们的言语中也不乏对这些消 失的文化记忆的惋惜。从文化生态的角度出发,文化 遗产、地方记忆和空间意象对于维持人的平衡和发展 是十分有意义的。所以,重返人的地方空间理念进行 新的街区的改造构建,才能促进人( 包含之前的原 住民) 对福州整个居住地域的归属感,从想象中的 空间走向“ 真实” 的“ 地方认同” ,这也是一种“ 文 化唤醒” 。 ( 一) 地方:精神表征的归属地 l947 年, J · K · Wright 通 过 创 造“ 地 理 认 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