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加强教研组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加强教研组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加强教研组建设的几点思考教研组是学校管理的基本单位之一,是提高教师素质,开展教研工作的主要阵地,是同学科教师提升业务素质的理想场所,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

教研组工作开展的成效,将直接影响到教研活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素质教育的实施。

一、重新认识教研组的功能我国教师的教研工作是有坚实的历史基础的。

早在1957 年,教育部就加强学校的教学工作颁布了《关于中学教学研究组工作条例(草案)》,其中规定了教研组的任务是:组织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工作,总结、交流教学经验,提高教师思想、业务水平,以提高教育质量。

明确的规定了那个年代教研组的任务与功能,那么,五十年过去了,在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教研组又有哪些功能呢?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顾泠沅教授在接受《现代教学》记者专访时明确地指出:在教研组建设发展的五十年的历程中,虽然教学过程中设计、实施、评说、改进这一基本的流程和环节没有较大的变化,但是取向和内涵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以往主要是技术熟练取向,新课程改革以后,逐渐转变为全面反思取向,更要考虑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样的转变,既是教师教学方式、研究方式的一场深刻变革,又是教师学习方式的一场深刻变革。

因而,要提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实践智慧,教研组仍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阵地。

在急剧变革的时代,教研组有很多事情要做。

大体来说,学校教研组的主要功能有三个方面:其一是保障学校教学质量的核心实体,其二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的主要机体。

教研组应该成为一个有生命的机体,体现在群体化合作研究的过程中,每一个体都以课程改革委要求,在原有水平基础上不断提高并形成较理想的群体素质。

其三是学校课程资源开发与应验积累的基本主题。

教研组的行为必须顺应教育的发展,尤其是课程的发展,发挥教研组功能的基础是增强学校教研组的“造血机能”。

实现从“输血型”向“造血型”的根本性转变。

教研组在新形势下应教、研、训一体化,重视研究、合作、反思。

具体来说,具有以下功能:(一)发挥组织学习功能,提高教师课改意识在二期课改全面推广的形势下,许多教师对课改的理念已经耳熟能详,但是,如何把课改理念转化教学实践,还有很长的路程要走。

因此,教研组要充分发挥组织学习的功能,使教研组成为学习型的组织,提高教师的课改意识。

1、组织学习课改文件。

教研组要根据教师的教学实际,制订学习计划,坚持组织教师学习《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各学科课程标准和市教委、区教育局推广二期课改的文件,明确推广二期课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坚定教师自觉投入推广二期课改的信心。

2、组织听讲专题讲座。

在学习课改文件的基础上,教研组要创造条件,请本学科专家、区教研室的教研员来教研组进行专题讲座,让组内教师具体了解学科的课改的目标与要求,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了解本区课改的发展方向与教法改革的内容,为把二期课改理念与教师教学实践相结合打下良好基础。

3、组织教师相互学习。

同伴互助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一种重要途径。

教研组要定期请同组教师讲课,交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方法,总结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师相互学习,使得教师的自身教学资源得到开发和利用。

教师的相互学习还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在这种表面现象的后面,是全组教师教学智慧的凝聚和合作精神的发扬。

这种凝聚和发扬是教研组成为学习型组织的重要载体。

同时,也会有效促进教研组团队精神的形成。

(二)发挥教学研究功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研组是促进教师发展的第一平台,所有的教师教学研究都是从这里起航,因此教研组应该姓“研”不姓“教”。

教研组工作的重中之重应该把教师组织起来,就教育教学中存在的某一问题展开讨论与交流,畅所欲言;组织本组教师研究教材、教学方法、学情、学习方法等。

对问题的研究与讨论,可能没有正确答案,但是通过经常性的研讨活动,教师的思维、兴趣与激情必然会得到培养与激发,教师的业务水平也会得到持续的提高。

所以教研组必须营造学习、教研氛围,让新的时代理念,新的教育思想深入教师心中,使教师从中汲取营养并蓬勃成长。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教研组的中心工作,完成这项中心工作的根本力量还是教师。

教研组必须起到研究与管理的作用,依靠全组教师发挥教学研究的功能,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开展教学方法研究。

教研组要依据市教委、区教育局和市教委教研室、区教研室关于推广二期课改的文件,明确课改工作目标,研究确定本学科推广二期课改的做法。

教研组可以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边教学边研究,边研究边总结,总结出有效的课改教学方法,在组内推广。

如果确实行之有效,还应该以点带面,在校内和区内推广。

2、开展教学质量管理。

管理学科教学质量是教研组工作的重要内容,它包括设计、控制和提高教学质量。

设计教学质量是在学期的某一时间段内,依据学科课程标准和学生学习的实际,制定必须达到的教学质量目标和切实可行的行动要求。

控制教学质量是建立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和指标体系,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进行衡量,确定教学质量目标和质量要求,明确制约教学质量提高的因素。

教改进学质量是在对教学质量控制后,教研组分析教学质量目标和质量要求的达成度,选择好提高教学质量的突破口,采取有效措施,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然后再在原有目标上制订提高教学质量的新目标。

3、开展学科课题研究。

随着二期课改的推广与深化,教师必定会在教学实践中遇到许多问题,产生不少困惑。

教研组要整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产生的困惑,归纳出瓶颈问题,进行课题立项,开展课题研究。

在一个课题下面可以分设几个子课题,由教研组内教师根据实际分头研究,并且把研究工作与教学实际相结合,与学习课改理念相结合。

开展课题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教学问题,实际上还有一种过程与方法的研究与课题研究是并行的,掌握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比课题研究更加有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20 世纪中期以来,教育理论界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观念:教育研究不应只是专家的专有权,从事教学实践的教师也应该从事教学研究,而要实现教师从事教学研究这一目标其桥梁和纽带就是教研组。

由教研组长和教师们开展教学研究,研究备课时、教学中产生教学实际的问题时,开展教学反思时,逐步形成“实践——反思——再实践”的教育活动机制与模式,可以推动教研活动持久深入地开展,使教育教学实践进入良性循环中。

(三)挥培训教师功能提高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教师,特别是培训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是教研组发挥功能的重要方面。

当前,推广二期课改需要对教师进行新教材和教法、教学技能的培训;上区“十一五”教师培训已经结束,“十二五”工作即将开展,又对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研组应该紧紧抓住这一契机,积极开展反思性实践研究,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作风,不断完善教研活动的组织和管理程序,使“教”与“研”紧密结合的本质得以真正的回归,从而确立教研组在学校教育教学研究及课程改革领域的重要地位,真正实现其催生“研究型”教师个体和群体的功能。

1、教研组内师徒结对。

在教研组中,一般都有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技能熟练的老教师和工作时间不长、教学技能还不熟练的青年教师。

教研组可以开展师徒结对活动,由老教师定时间,有目标、有重点、有评价地带教青年教师,培训他们的教学技能。

由于老教师和青年教师同在一个教研组工作,朝夕相处,青年教师在教学思想和技能上受到老教师的言传身教,这样,组内师徒结对带教会很有成效。

2、建立组本培训课程。

组本培训是以教师发展为本,以解决教师面临的实际教学问题,提高教师教学技能为直接目标的培训。

组本培训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特点,因为教研组内的教师往往是最为相互了解的,完全能够使得培训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教研组要综合组内教师的力量,建立适合本组教师实际的组本培训课程。

如我校教研组每学期开展的主题学习就是教研组组本培训的一个重要途径。

教研组通过组本培训不仅能提高教师的对课程的意识,实在地提高教师建立和实施课程的能力,从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

3、实践提高教学技能。

教研组位于学校教学的第一线,十分便于在教学实践中培训教师,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

事实上,也只有教师的教学实践才是提高教学技能有效途径。

因此,教研组要以己所长,紧贴教师教学实际,开展在教学实践中提高教师教学技能工作,发挥教研组培训教师的功能。

许多学校已经在这方面创造了很好的培训方法,如“一课多上”、“三次实践二次反思”、“课前说课、课中讲课、课后评课”等等,提供了不少实践提高教师教学技能的经验。

(四)抓好常规教学发挥指导激励功能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渠道,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主阵地。

应让“备”、“评”、“查”、“赛”、“析”、“管”,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1、“备”即集体备课。

(讨论一下)形式一:发挥教研组的整体优势,建立主备人制度,每个星期同样一年级同一学科由一位教师做主备人,在备课会议上就下周授课内容提出设想,其他教师在深入仔细地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提出备课建议,然后形成突击的教学方案,下个星期再由另一位老师作为主备人,一次轮换,教研组也可以经常召开备课组会议,对整个教研组各个年级的备课进行研讨。

形式二:集体备课的形式一是“一人重点备、大家参与讨论”的现状,第二种形式是每个教师事先根据“学什么——确定学习目标”,“怎么学——设计学习活动”,“学成度——评价策略”备出简案,带着各自的教学设计在组内说课,在思维的碰撞中反思原有设计,产生新的火花。

(这样的集体备课,重在策略研究,在“智慧群”的作用下,每个人都从“有备而来”自觉走向“有感而备”,从而形成新的教学设计。

我们质疑了过去集体备课“一人重点备、大家参与讨论”的现状,发现集体备课往往停留在对“主角”教学设计“弊端”的争论上,这样不仅打击了主讲教师的积极性,更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2、“评”即评课。

教研组要经常进行相互评课活动,听完课后教研组集中进行研讨。

主要探究教师目标的达成情况,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讲课的教态、语速、语调、音量、板书、学生的参与度等。

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并提出改进的方法。

通过听课、评课一方面可以提高授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另一方面有利于教师之间相互了解,共同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查”即课后检查。

包括(1)教案检查。

检查组内教师的教案,包括课后的随笔。

教师最好每节课都能及时地写下课后反思,总结每节课的得失,记下上课时出现的灵感,及时优化教案;(2)作业检查。

要求每一位教师精心布置作业,并要进行认真批改和学生订正后的复批。

4、“赛”即教学比赛。

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比赛。

5、“析”即教学分析。

为了持续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艺术水平,教研组和教师对教学情况经常进行自我分析和集体分析,以优化与改善教学,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