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多角思维 激活课堂

多角思维 激活课堂

多角思维激活课堂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常规模式,大家习以为常的是采用苏联凯洛夫的五段教学模式——“激发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测效果”。

应该承认这一模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但这一模式又有自身的不足,也就是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满堂灌”、“填鸭式”、“独角戏”等弊端层出不穷,教师辛苦,学生痛苦。

“怎样控制课堂,使学生带着兴趣积极主动的学习”成了我们每一位任课教师摆在案头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我认为应当多角度探索,激活课堂,下面我将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想法和体会谈一谈,恳请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第一、课堂贴近生活,使学生在体验中接受知识
现实是历史的立足点,出发点,也是历史的归宿。

如果创设情境,使学生在课堂上思考、体验历史所处的环境,由此展开他们的活动与当时社会环境的联系,可能比老师在讲台上说“这是重点,你们要背熟”效果要好得多。

例如,讲到“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中央集权”这一部分内容中,关于秦始皇巩固政权的措施,我不是直接讲出来,而是让学生先了解背景,当秦始皇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
燕齐六国,建立了史无前例的大统一的国家,面对各地区政治经济
文化不能顺利交流等纷繁复杂的局面。

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假如你是秦始皇,你会采取哪些措施去巩固这个继乱世
而兴的朝代?”这样以来,同学们有翻书的有查资料的,大家都设身处地的去思考解决这一问题,大家“想”出来的,印象当然深刻。


然,像“秦始皇的餐桌上,会不会有葡萄?”如果你是北宋时广州的一个书生,准备进京赶考,沿途能看到哪些景像?等等问题出现在课堂上,要比单纯告诉学生那种形式要生动的多。

同学们的思路活了,课堂也就活了。

第二、兴趣导入,调动学生的激情
学生获得知识是一个积极的内化过程,是一个主动的生成过程。

学生在兴奋、激动、情绪高昂的状态下接受新知识,和在枯燥、烦闷、无奈的状态下相比,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在讲《中国近现代史》“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一节时,我先让学生回忆大家在幼儿园就已会唱的儿歌《两只老虎》,然后把《国民革命歌》的歌词展示出来,要求学生按《两只老虎》的曲调和节拍唱一唱。

于是,同学们带着新奇和兴奋的感情大声唱了起来“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

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在大家快乐的歌声中,我也看到了他们好奇的表情,从而借此导入新课。

《两只老虎》是一支欧洲民歌,20世纪20年代传入我国,1924年国民“一大”召开,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始,为了打倒列强,除军阀,1926年组织了北伐。

有人就根据《两只老虎》的曲调填词而写成《国民革命歌》,广大北伐军将士就是唱着这首歌开赴战场,从珠江流域唱到长江流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胜利。

为了详细了解这段历史,下面我们就学习“国民运动的发展”。

我这样的一把火,使学生的激情燃烧了一堂课。

第三、创新思维,使历史知识在学生的总结中升华
“创新”就是将课本的历史知识经过提炼、加工、重组、改造,从而内化成学生的新的认知结构。

我在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边疆地区的新危机和中法战争”一节时,先是要求学生看课本内容,然后我在黑板上画了一棵树,我称它为“知识树”,并在树干上写上了“中国边疆地区新危机”,在树梢上写上“法国侵略越南,企图侵略中国”,接着我要求学生在树根部分填上发生危机的原因,很快的学生就进入状态了,他们按发生时间的顺序把“俄国侵略新疆”、“英国侵略西藏”、“日美侵略台湾”先后从上到下分别填到了树枝上,然后把相关的知识点又分别填到了每枝的树叶里,“信息树”丰满起来了。

而最后,有位同学竟然在树梢又画了一颗青苹果,里面填上《中法新约》并解释说“中法战争中国战场上的胜利却导致出卖国家主权的《中法新约》的签订,这不正是一颗又苦又涩的青苹果吗?”他的言行,使我不由得带头为他鼓起掌来,教室里想起热烈的掌声。

这一堂课下来,使我进一步认识到:学生就是一支支等待点燃的火把,而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任务就是敲打出火花,学生又是一个个
睡着了的巨人,有着不可估量的潜力等待我们去唤醒,去开发。

总之,我认为老师就像厨师,而课堂教学就是厨师拿“书本知识”做出来的一道道菜。

美味可口的饭菜会使学生轻松愉悦的情绪下迅速吃光、消化。

而每一道“菜”,不同的厨师又能做出不同的味道,同一个“厨师”在不同的时候又可以用同样的“原料”做出不同的“菜”,在这里,没有最好的,只有更好,探索是没有止境的。

老子曰:“治大国若烹小鲜。

”而我们在课堂中不断探索,与时俱进,相信最
终定能够成“神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