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路遥小说的悲剧意识

浅析路遥小说的悲剧意识

XX大学毕业论文浅析路遥小说的悲剧意识院系名称:专业:学生姓名:学号:指导老师:XX大学制二〇一五年月日目录引言 (1)一、小说创作的悲剧意识表现 (2)(一)命运抗争者的悲剧 (2)(二)女性的悲剧 (5)(三)农村政治家的悲剧 (7)二、悲剧因素 (8)(一)时代、社会因素 (8)(二)人物自身因素 (9)(三)作家自身的因素 (10)三、悲剧意识的影响 (11)(一)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11)(二)对读者的影响 (11)结语 (12)参考文献 (13)谢辞 (14)引言著名作家路遥(1949—1992),原名王卫国,汉族,是中国当代土生土长的农村作家。

1949年出生在陕西榆林市清涧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

7岁时因为家里实在很穷就被过继给了延川县农村的伯父。

他曾在延川县立中学学习过,1969年又回到家乡务农。

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其间开始文学创作。

大学毕业后,任《陕西文艺》(今为《延河》)编辑。

1980年他发表了《惊心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在他的不断创作下,1982年他发表了中篇小说《人生》,文中描写的是一个农村知识青年的人生追求和曲折的经历,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很大反响,获全国第二届优秀中篇小说奖,后改编成同名电影后,获第八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顿时轰动全国。

而后又发表了《在困难的日子里》,并获得了1982年《当代》文学中长篇小说奖,就在这年他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

1988年完成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以恢弘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

他在近十年间的广阔背景上,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出了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

劳动与爱、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的生活与社会的巨大冲突,纷繁交织在一起,把普通人在那种大时代的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道路全然的展现出来了。

因此,路遥获得了第二届茅盾文学奖。

但是不幸降临在了这个伟大的作家身上,他因肝硬化腹水,1992年在西安逝世。

由于路遥是出身于农村,所以他的写作素材大多是来自农村生活的,从农民的身上找寻写作的灵感。

他从始至终都认定自己“是一个有着农民血统的儿子”,他是个农村人,但却有着城里人的思想,他坚信“人的一身中最大的幸福在于不断创作的过程,而不是在于最后的那个结果”。

所以他认为“人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才会活得更为充实”。

他写的作品几乎都是对艰苦奋斗的人生旅途的关注。

他从内心对农民就有一种潜在的认同,还有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他的小说大多以中国社会的变革为背景,塑造的是城里和乡下一系列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但是这些人物的命运却各不相同,而且大都是以悲剧结束的,在小说《人生》和《平凡的世界》中表现尤为突出。

所以,悲剧意识成了路遥小说中一个显著的特点。

一、小说创作的悲剧意识表现路遥小说中悲剧意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命运抗争者的悲剧,女性的悲剧,农村政治家的悲剧。

(一)命运抗争者的悲剧用命运抗争者来形容路遥小说中的主人公是再恰当不过了。

他们是路遥小说中着意刻画的人物形象,《人生》中的高加林和《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安和孙少平是典型的代表。

他们都是热血青年,敢于向传统生活挑战,执著的追求着人生理想,为自己的生活努力奋斗。

然而到最后他们的人生展现给人们的却是一场悲剧。

当《人生》发表过后,高加林就成为了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典型形象。

高加林是个普通而有才华的青年,他年轻,有活力,向往新的生活,对现代文明有着热烈的追求。

然而,他却生活在一个落后世俗的农村穷山沟里,这里能感受到城市的气息,却看不见城市的影子。

他生活在这个交织着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环境里。

也许正是这个本身就带着悲剧色彩的环境,注定了高加林人生道路的挫折与坎坷。

他处在一个矛盾异常集中的环境中, 他无法把握住自己的命运。

当命运反复升沉和打击他时, 他能在顺境中驰骋的想象未来美好的生活, 却不能在逆境中脚踏实地。

他的内心一直不满于农村的落后现实, 不满他们父辈固守土地的生活方式, 所以他想努力的改变自身的生存环境。

他有着自己远大的理想,尽管先被高明楼把他从体面的教师岗位上拉了下来,成为了一个地道的农民;但是后来随着叔叔的升职,他靠者所谓的“关系”进入了县最高权力机关,成为一个令众人羡慕的记者;可是在他飞黄腾达之时,他却抛弃了曾经给过他抚慰和爱情的淳朴善良的巧珍,选择了漂亮、有文化又聪明的黄亚萍。

然而,命运似乎专喜欢和他作对似的。

他竟被克南的妈妈告发了, 当时的社会是一片光明,可是他却成了一个悲剧。

后来巧珍又出嫁了, 亚萍也和他分手了。

正像巧英说的, “这小子要是早些给公家开除回来就好了”[1]。

可是, 即使像巧珍说的那样,刘立本不可能同意他们的婚事, 况且,当高加林回来后他就变得更加落魄了。

如果说他以前当民办教师被高明楼换了之时, 人们大都还是比较同情他的, 可现在,人们都只会觉得这是他自作自受罢了。

就在一夜之间,高加林就失去了一切。

那么体面的工作,那么荣耀的身份,大好的前程和完美的爱情。

他又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而从此他也陷入了几乎绝望的境地。

就是这样一个有着出众的才华,心高气盛的青年却被一命运一次次的愚弄,生活屡次遭受挫折。

当然,可能这并不是他的个人行为造成的,因为当时的环境和社会现实是他无法选择的。

《平凡的世界》中的主人公孙少安、孙少平两兄弟同高加林有着很多相似之处,他们身上有着和高加林相同的特点,却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可以说他们是作家将高加林重新加工后塑造出的新形象。

孙少安身上保留了很多优秀的传统精神和文化观念。

而孙少平则更多地受到了外面世界和文化的影响, 他向往外面的生活和世界, 但却少了高加林身上的轻狂, 在他身上, 展现出来的是新一代农民的出路和希望。

他们是绝不等同于高加林的, 这种不同, 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他们在渴望改变现实改变自身命运的同时, 他们知道自己的位置在哪, 知道应该改变的现实,对现实有自己合理的认识, 充分理解他们父辈们的生活。

他们都有远大的目标和理想, 但不像高加林那样,好高骛远;他们有着为实现理想和目标的奋斗决心, 没有高加林那种极端的个人主义。

他们在逆境中也可以努力的寻找到出路,坚持着自己的理想。

他们最本质的不同在于:高加林想逃离那片生他养他的土地,而孙少安、孙少平却是深深的热爱着那片生他养他们的土地的。

孙少安在当时可能是所有农村青年的一个榜样,因为他13岁时就在黄土地上开始自己的奋斗历程。

几乎所有中国人的骨子里都有着小农阶级的保守思想,在孙少安的骨子里也是。

他为了改善家里一贫如洗的生活状态,提高家人的声望在不断的努力奋斗着。

孙少安在参加全县初中的统一考试时, 在全县几千名学生中, 取得第三名的好成绩被录取了。

但是由于他家里很穷无法给他交学费,他的学习生涯从此就结束了! 从那以后, 他就和和父亲一起挑起了抚养整个家庭的重担,他要努力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双水村做一个出众的庄稼人。

没能上高中,他伤心过,他失望过,但是他没有抱怨任何人。

因为他理解父母,明白父母的苦衷,家里养三个孩子本来就不容易了,何况是三个都在上学的孩子。

而作为家里的长子,少安很懂事,他上初中那会就已经知道家里没法供他上高中了。

所以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他毅然地放弃了读高中,回家和父亲一起干活苦公分挣钱供弟弟妹妹上学。

由于他有着自卑的心理和软弱的性格,当他认识到他的家庭地位和身份与润叶存在巨大的差距时,他逃避了这个从小青梅竹马的给他真挚的、纯洁的爱情润叶。

他在经受心灵极度痛苦的挣扎之后,从山西带回了善良懂事的妻子秀莲,在秀莲的身上,孙少安找到了情感的归宿。

秀莲那种纯朴而挚热的爱温暖了少安的心。

他们在辛勤的劳动经营下,生活越来越好,在双水村的声望也越来越高。

虽然在这中间他们经历了好几次起起落落,但是他们都坚持下来了。

可是正当他们开始过上幸福、富裕的生活时,他亲爱的秀莲被确诊为肝癌。

虽然后文就没再讲秀莲的事,但是可想而知,病魔最终还是会夺去秀莲年轻的生命。

秀莲的死带给少安的是沉重的打击和巨大的伤痛。

他的生活里从此就少了一个知冷知热的人,那个让她温暖的人就这样永远的离他而去了。

少安的不幸让很多的读者都不禁感到深深的哀痛和惋惜。

孙少安的弟弟孙少平也出身于普通的一个农村家庭。

少平执着于自己的理想和精神需求, 他不愿意窝在那个狭小的令人快要窒息的的生活环境里, 他充满着激情, 在那条艰难的道路上坚持着和人生的搏斗。

他的身上, 有着健壮的体魄和粗布烂衣, 自尊的信念和贫困的生活, 自强不息的气质和屈辱的地位等多重矛盾的冲突。

他贫穷的生活和卑微的出身,让他过早地体味了尘世间的各种辛酸和无奈。

他深深的热爱着那片生他养他的黄土地,但是他却又不甘心当一辈子的农民。

随着他学习的知识越来越多,眼界越来越开阔。

他对生活又有了新的一些想法,他感到外面的世界很有吸引力,似乎有种很神奇的力量在呼唤着他。

就这样,他离开了他的家乡,开始了他最艰难的流浪生活。

尽管他在城市中颠沛流离,经历了千辛万苦,但是他强大的精神力量让他敢于面对一切的艰难困苦。

田晓霞的出现给他的精神和生活上都带来了很多的安慰和温暖。

田晓霞对他的大力支持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在田晓霞的影响和帮助下,孙少平从农民思想的束缚里脱离了出来,找到了一份矿工的工作。

他们本来就相互吸引,所以不久少平就与晓霞相爱了,并且成为了人人都羡慕的一对。

可是,当他们爱情开始时也意味着他们的悲剧开始了。

他们在家庭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而且因为两人工作差异的关系,他们只能彼此做精神上的伴侣,通过书信传达彼此之间的感情生活。

孙少平可以接受家庭的贫困和身份地位的悬殊,因为他清楚的知道,只要他努力了,就可以创造出一切他想要的。

但是让他无法接受的,对他打击最大的,最残忍的就是晓霞的牺牲,这无疑给孙少平以毁灭性的打击,并且影响着他的今后生活。

他无法接受金秀对他的爱,而选择去照顾失去丈夫温柔、体贴的惠英嫂。

尽管如此,在孙少平的精神世界中他始终是个悲剧,因为他无法忘记自己深爱着的田晓霞。

孙少平坎坷的人生之路、可悲的感情生活都令人报以深深的同情。

(二)女性的悲剧在路遥的小说中他塑造了一大批丰富而又生动的女性形象,她们的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女性的很多美德。

如巧珍、润叶、秀莲;有的还洋溢着新世纪文明的清新气息,如黄亚萍、田晓霞;他们有的是高干子女,有的是大字不识的文盲,有的是单纯的学生……这些女性的身份、地位、性格、人生观都不相同,但是她们却一起构成了路遥小说中丰富多彩的一个女性世界。

从她们各自的人生追求和失落中,我们感受到了她们的悲怆美。

巧珍,我们都知道,她是《人生》中的一个女主人公。

她被认为是这个川道上长得最好看的姑娘,“看起来根本不像个农村姑娘”,她“像金子那样纯净,像流水那样柔情”,她天生多情,有“极为丰富的内心世界”[1],只可惜,她是个文盲,也许这一矛盾就注定了她在以后的生活中是不会一帆风顺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