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学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研究开题报告
中学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研究开题报告
许多高中语文老师将课堂变成了学生自由学习的园地,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一些流于形式而忽视教学实效的现象。学习外国作品,学生首先要过语言文字释读关;培养这个能力是外国作品教学的第一目标,其次才是品评外国作品中的思想、观点、情感。先要读懂,再品评,这是基本的道理。《朱子语类》卷第十一说:“学者观书,先需读得正文,记得注解,成诵精熟。注中训释文意、事物、名义,发明经指,相穿纽处,一一认得,如自己做出来底一般,方能玩味反复,向上有透处。若不如此,只是虚设议论,如举业一般,非为己之所学也。”有的高中语文教师将外国作品的通读和课文理解完全放给学生,学生自己解决文章知识的学习,教师在课堂上仅仅讲解文章章法和思想主题。一部分教师在“人文”上大做文章,固然可以激发学生上文言文课的兴趣,打破以往“一讲到底”、死抠语法知识的教学僵化。但由于学生没有基本的外国历史常识和文学的功底,加之教师又采取放羊式的教学,而教师对此一味的夸奖,结果矫枉过正,走入了另一个误区,即从摒弃人文性,只讲工具性,走向摒弃工具性,独树人文性。如,教《不自由,毋宁死》就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教《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竟大讲“尊老爱幼”“伦理道德”。外国作品教学变成了培养学生传统美德的品德课。有些老师在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将自学和学生试讲作为了主要学习方式,仅仅讲授一两篇文章或者只精讲文章的一两段,单元中剩下的文章由学生自主学习,有的开展学生自己讲授外国作品,例如,教《罗密欧与朱丽叶》,让学生自学后分角色表演课本剧,花了三节课都没演完。因此,情境的体验往往成了随意的“戏说”,“课本剧”演成了“活宝剧”。使许多重要的知识难以落实,许多文学常识不能真正让学生掌握。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教师对《课标》的理解失之偏颇,教师只看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人”,而忘了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教师在外国作品学习初期要引领学生,使其尽量少走许多弯路,这个“扶”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有力的指导、引导、辅导、诱导,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有效的学习。
在这七种教材中,对外国文学的编排呈现两种模式:
一是外国作品单列单元,人教新版、鲁人版、粤教版、沪教版属于此类。独立单元的教材人教版和粤教版是根据外国文学文体进行分类组合,例如人教新版第五册第四单元中选入了《变形记》、《墙上的斑点》、《等待戈多》、《百年孤独》等四篇外国小说。人教版高中选修课还专门设立了《外国小说欣赏》课程。鲁人版在第五册第四单元有《19世纪欧美经典小说选读》,对外国小说集中选读。粤教版第二册第二单元单列《外国诗歌四首》(《致大海》、《我一无所求》、《底片》、《黑八月》,将外国诗歌放在一起集中学习。粤教版高一上册第三单元入选三篇外国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邂逅霍金》、《一碗阳春面》也是采用了集中编排的方法。
二是中外文学作品混合组编。这种编排方法是大多数版本都存在的现象,其中以苏教版、人民版较为典型。在这些混编版本中,外国作品被按照主题划分到各现代文专题中,例如苏教版必修一中的“获得教养的途径”专题就包含了《获得教养的途径》一篇外国散文作品和《劝学》、《师说》两篇文言文。人民版教科书采用以特定话题为主线切分与组合模块单元,将5个模块分解成20个贴近学生生活、感悟以及成长的话题,每个模块由4个话题组成,一个话题涵盖一个单元,将外国作品按照文学的主题、文学的形象与文学美的形态等三个层次来组合文章,20个单元话题涉及了国家、社会、个人、自然、历史、文化等各个领域。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外国作品进入中学语文教材80多年的历史中, 选文历经了一条坎坷之路, 至今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这些选文改善了语文教材的结构, 丰富了中学生的外国文学知识, 扩大了中学生的视野, 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国内已经有多家出版社出版了高中语文课标教材,其中尤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最系统,也最成功。2001年之后新编高中语文试用教材,从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教学目标到编排体系等都有了新的变化,将语言训练教学思路和文学教学思路结合在一起,重新确立语文人文性教学目标,对入选的外国作品进行了科学审视。现行版通用教材中外国作品的特点通过上表可以看出,人教新版教材2005年出版,包括必修教材5册,收外国作品18篇,其中小说2篇(《老人与海》《装在套子里的人》),诗歌2篇(《回旋舞》《在一个地铁车站》),戏剧1篇(《哈姆雷特》),散文1篇(《瓦尔登湖》),其他文体(演说词、新闻报道、论说文、传记、科普文:《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我有一个梦想》《宇宙的边疆》《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热爱生命》《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信条》《作为生物的社会》《宇宙的未来》《指印》《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2篇。入选课文总篇目144篇的17.4%,鲁人版必修本入选外国作品较少为5篇,苏教版入选外国作品较多达28篇,占总篇目的21.2%,与1983年版相比,外国作品入选的比重明显增加,其对外国文学的重视是空前的。较大数目的篇目增加可看出我国教材编写工作者对外国文学的日益重视,并逐渐形成自己的选材及编排特点。硕士学位 Nhomakorabea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中学语文外国文学作品解读视角
开题人姓名:
学院(部、所):
年 级:
学 位 类别:
学 科 专 业:
研 究 方 向:
指导教师:
开题时间:
一、题目名称:
选题来源
国家级科研项目
省(部)级科研项目
校级课题
自选课题
二、选题依据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外国作品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关系到高中生的整体语文素养和文学视野。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外国作品教学虽然在教材和教法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编排,无论是教材还是读本,外国作品都占有较大的比重,单以第一册教材为例第一单元就入选了外国诗歌五首,《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激流》(包括其他诗歌背诵篇章:《孤独的收割人》、《豹》)。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足见高中阶段语文教材对外国作品教学的重视程度。但在作品的编排和教学设计上还存在着与新课改精神不相协调的方面,主要是选文的范围不够开阔、题材不太全面,没有在实践教学中发挥外国文学教学应有的价值。因此,研究高中外国作品教材编排和教学中的有效策略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