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徽省芜湖市经济增长现状分析

安徽省芜湖市经济增长现状分析

省市经济增长现状分析近几年来,坚持城乡一体统筹发展的战略,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和谐发展取得重要进展,综合实力居全国百强城市之列。

但是,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于经济发展已是不争的事实,社会发展滞后不利于推进科学发展,实现率先崛起。

本文拟对2000-2008年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探寻影响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主要原因,提出加快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思考建议。

一、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现状(一)经济规模、结构与产业发展现状1、地区生产总值总量、人均水平及发展速度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地区生产总值(GDP)快速增加,从2000年205.99亿元,连续几年跃上几个“百亿元”台阶,到2008年达到749.65亿元,年均增长14.1%;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GDP从2000年9474元,增加到2008年32500元,以当年汇率计算人均从1144美元增加到4755美元。

根据国际标准划分,人均达到3000美元以上,即为经济加速发展时期。

因此,我市经济快速发展将为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和条件。

详见附表1表1: 2000-2008年GDP及增长情况2、三次产业结构变化与发展产业结构从2000年以来调整变化比较快。

三次产业比重由11.1:48.7:40.3调整为5.3:60.6:34.1。

由于工业三大支柱产业的形成,拉动第二产业比重从2000年的48.7%,提升到2008年60.6%,其中工业由42.2%上升到54.8%,平均每年上升1.4个百分点。

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由2000年占11.1%降至2008年5.3%,平均每年下降0.64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比重也有所下降,从2000年40.3%降至2008年34.1%,平均每年下降0.69个百分点。

详见附表2表2: 2000-2008年产业结构变化情况在九年时间比重提高12.6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上升1.4个百分点,最高年份(2008年)提高3.8个百分点。

在此期间,一产和三产的发展滞后于二产的发展,导致了一产和三产相对比重下降。

(二)社会发展规模与水平近几年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以不断改善民生为重点,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地发展。

1、科、教、文、卫、体、就业和社会保障发展规模与水平(1)在科学技术方面。

2008年被省委、省政府批准为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综合配套改革工作全面启动。

2008年末,全市拥有省级及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省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3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个。

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92家;拥有省级及以上高新技术产品 161个。

全年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 275项,其中省级及以上77项;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6项。

全年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 53项,其中省部级以上22项。

获省级及以上科技进步奖12项,其中国家级2项。

专利申请量3267件,其中发明专利 901件;授权专利1006件。

(2)在教育方面2008年末,全市拥有普通高等院校11所,专任教师0.6万人,在校学生11.9万人;当年招生3.9万人,毕业生2.8万人。

普通中学 125所,专任教师0.7万人,在校学生14万人;中等职业学校21所,在校学生2.8万人;小学246所,专任教师0.7万人,在校学生12.5万人;幼儿园310所,在园儿童3.8万人。

各类在校生达41.2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100%。

3)在文化方面。

2008年末,全市拥有艺术表演团体4个;文化馆(群众艺术馆)8个;公共图书馆4个,馆藏图书58.5万册,其中市区藏书39.9万册;档案馆11个,向社会开放档案数4.6万卷。

市级广播电台4座,市级电视台4座,县级广播电视台3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 100%和99.3%。

有线电视用户24.1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0.5万户。

全年举办大型文化活动 10场次;群众性文化活动 14场次;文艺团体演出 186场次,其中送文化下乡 101场次;创作剧目获省级及以上表彰奖励15个。

《日报》、《大江晚报》全年总印数3052万份。

(4)在卫生方面。

2008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卫生机构(不含诊所)271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33个,疾病控制中心9个,妇幼保健院、所、站 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9个,社区卫生服务站91个。

全市卫生机构拥有床位9130,其中医院、卫生院8491。

全市有卫生技术人员10786人,其中执业(助理)医生4293人,注册护士3819人。

(5)在体育方面。

2008年末,全市共有体育场馆16个,其中体育场7个,面积235万平方米。

2008年,在国际国重大比赛中,我市运动员共获得奖牌 176枚,其中金牌59枚。

向省级及以上专业队和体育院校输送运动员50人。

举办市级全民健身活动31次,参加活动人员达20万人次。

(6)在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

2008年末就业人口总数100.23万人(不含第一产业),城镇登记失业率4.0%。

年末,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职工34.20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职工40.93万人;参加失业保险职工23.52万人;参加工伤保险职工19.80万人;参加生育保险职工15.20万人。

城镇居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68.28万人;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97.84万人,参合率达94.6%。

有5.99万城镇居民、3.89万农村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

全市拥有各类收养性单位71个,床位5150,收养各类人员0.39万人。

2、2000—2008年财政用于社会事业发展的支出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财政收入也在迅速增加,财政用于社会事业发展的各项投入不断增多。

据统计,2008年财政用于科学技术、文化、体育、教育、卫生、就业和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支出32.90亿元,占当年财政支出39.03%。

从2000年到2008年,财政用于教育支出提高到11.04亿元,比2000年增长5.05倍,按全市户籍人口计算(下同)人均为478元;用于科学技术支出3.27亿元,比2000年增长210.2倍,人均为142元;用于医疗卫生支出4.12亿元,比2000年增长5.57倍,人均为179元;用于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0.64亿元,比2000年增长1.71倍,人均为28元;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3.82亿元,人均为599元表3: 2000-2008年财政用于社会事业支出情况(注:2000-2006年《统计年鉴》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没有此指标。

)3、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带来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实现了较快增长。

据统计,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0年为5719元,到2008年上升到14939元,增加9220元,平均每年每人增加1152.5元,平均每月每人增加9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2658元上升到2008年6136元,增加3478元,平均每年每人增加435元,平均每月每人增加36元。

城乡居民收入平均每年增长速度分别达到12.75%和11.02%。

(三)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评价1、居民收入增长逐步赶上GDP的增长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让更多的百姓享受经济增长带来的实惠,要让广大人民群众的收入赶上甚至超过GDP的增长。

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GDP增长比率看,2000-2003年,我市城乡居民收入增速低于GDP增速,而从2004年开始,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达到或超过GDP增速。

详见附表4表4: 2000-2008年居民收入增长与GDP增长比率2、财政用于社会事业支出增速加快、占比没有提高从文教卫事业支出增速与财政支出增速比较看,2000-2008年,全市用于文教卫支出增长速度年均为24.8%,比财政支出年均增长快0.3个百分点,表明适用于社会事业发展投入加快,但是文教卫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平均为19.2%,比重还不高,甚至在2008年比重比上年还略降低。

详见附表5表5: 2000-2008年财政用文教卫事业支出情况3、社会收入分配不公平有所扩大2000年以来,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有了较快地提高,但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有所扩大,2000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2.15∶1,到2008年拉大为2.43∶1。

详见表6表6: 2000-2008年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及之比情况反映社会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基尼系数也有所扩大。

按照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5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根据城乡住户调查资料计算,2008年我市城市基尼系数为0.329,农村基尼系数为0.299,按上述标准社会收入分配处在“比较平均”到“相对合理”围,但实际基尼系数可能大于上述计算结果,这是因为,第一城乡住户调查的对象中存在工薪收入户和农业及务工收入户占有多数,而私营、个体业主阶层家庭户较少,难以全面反映全社会就业结构和收入分配状况;第二我国是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以城乡一体考虑,城乡居民之间高低收入水平差距更大。

从趋势上看,城乡基尼系数均有所扩大,从2000年至2008年城市基尼系数扩大了0.077,农村基尼系数扩大了0.11。

二、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一)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1、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比较滞后由于我国实行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城乡没有得到统筹发展。

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在改革开放中虽有长足地发展,但是相对城区而言还是发展不快的,特别是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农村教育投入低于城市,2008年市区用于教育的人均财政支出为560元,三县为409元。

医疗卫生每万人医生数和病床数差距较大,2008年末,市区每万人拥有卫生从业人员为77人,三县为22人;市区每万人拥有病床数为63,三县为20。

社会保障覆盖面和投入存在差距。

2008年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城市人口为5.99万人、农村人口为3.89万人,分别占城乡总人口比例为6%和3%。

2008年市区财政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人均支出为1008元,三县仅有254元。

2、第三产业发展相对不快从产业发展来看,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缺乏对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带动作用。

目前已走向工业化中后期,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产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建设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必然选择。

近几年来,由于我市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推进比较成功,制造业地位突显,相对而言,我市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主要表现在:金融业发展不能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很多中小企业因融资困难而发展受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