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出资旗地下水资源勘查与区划项目基本要求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出资旗地下水资源勘查与区划项目基本要求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出资旗(市、县)地下水资源勘查与区划项目基本要求前言我区基础性水文地质研究程度非常低,基本工作程度是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做的1: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

由于地下水开采量逐年增大,部分地区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生态环境恶化,水文地质条件,特别是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较70年代发生了较大变化。

依据政府出资的项目要加大基础性水文地质勘查力度,逐步提高我区水文地质工作程度的要求,自治区地质勘查专项资金陆续安排以旗县为单位的水文地质勘查项目,在全面收集前人工作成果的基础上,投入适宜的实物工作量,以地下水循环理论为指导,从含水层的空间分布、地下水补径排条件及其变化过程、地下水质与量的演化、地下水资源评价,开采潜力分析、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逐步总结我区区域地下水资源勘查成果,提高地下水勘查精度,编制出版我区以旗县为单位的实用性较强的地下水资源勘查系列图件及成果报告,为国民经济发展与政府决策提供基础性依据。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出资旗(市、县)地下水资源勘查与区划项目基本要求》的主要编制依据为《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BG50027-2001)、《地下水超采区评价导则》(SL286-2003)、《县(市)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基本要求(试行)》(地矿部地质环境管理司1996.4)、《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DD2004—01)。

“旗(市、县)地下水资源勘查与区划”类项目由于没有具体的工作标准,为了使勘查工作方法统一和规范,根据国土资源厅管理政府出资的地质勘查项目的有关要求,编写了本“要求”。

“要求”初稿完成后,我“中心”三次组织地质、水文地质和物探专家召开评审会进行了审查。

按照专家提出的意见充分修改后,将最终审查稿又分发到我区有水文地质勘查资质的地勘单位,广泛征求意见后进一步修改形成了试行稿。

本稿已报国土资源厅,在国土资源厅未批准之前,我中心先下发试行稿。

各项目承担单位在本“要求”执行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反馈,逐步修改完善。

本“要求”批准单位:本“要求”编写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地质勘查基金管理中心本“要求”主要起草人:李江本“要求”审查专家:胡凤翔高仰才葛玉玮李志史生胜杨建勋董建国田林浩冯润田王玉龙马文学徐广成本“要求”审查会议负责人:陈志勇1适用范围本“要求”是为了更好地实施自治区地质勘查基金安排的同类水文地质勘查项目而编写,是勘查设计、报告编写、质量监控、野外验收、成果评审的依据之一。

具体工作部署,各工作手段技术质量要求均按照相关规范、规定执行。

本“要求”也可供自治区地质勘查基金安排实施的其它基础性水文地质勘(调)查项目参考。

若本“要求”与国家或行业颁布的规范、规程、导则相抵触,则按国家或行业颁布的规范、规程、导则执行。

2 项目名称内蒙古自治区###旗(市、县)地下水资源勘查与区划(1:10万),工作周期宜为一年。

3 工作目的与任务3.1 工作目的在收集、分析研究前人资料的基础上,投入适宜的实物工作量,初步查明勘查区水文地质条件,进一步寻找与重新圈定富水地段,评价地下水资源,分析开采潜力,进行地下水资源潜力区划,为地方政府制订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与产业布局提供地下水资源依据。

3.2具体任务3.2.1 收集汇总前人各种比例尺的地质、水文地质勘查成果,总结存在的主要水文地质问题。

在分析研究及踏勘的基础上,圈定出地下水可能的富水地段作为重点勘查区,有针对性地部署勘查工作。

3.2.2 通过水文地质测绘、地面物探、钻探、抽水试验等手段,初步查明平原、河谷、盆地等重点勘查区的水文地质条件,进一步寻找与圈定相对富水地段。

3.2.3在水资源问题突出的基岩与贫水盆地、沟谷区,结合地方政府的需求,布置适当的勘查工作量,进行找水勘查。

3.2.4调查工作区地下水现状开采量,分析地下水开采潜力。

对富水地段,按照水质分类评价地下水资源。

资源评价要注意对三水转化规律的研究。

3.2.5调查研究工作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形成条件。

调查工作区内地下水水质在空间上的变化规律,进行地下水质评价,重点进行生活饮用水与灌溉用水水质评价。

3.2.6对工作区地下水资源开采潜力进行区划。

3.2.7建立地下水资源勘查评价数据库。

4 勘查原则工作重点放在初步查明水文地质条件、进一步寻找与重新圈定富水地段、调查开采现状与评价地下水资源上,勘查遵循的基本原则为:4.1 工作区范围与行政区划一致,一般以县(市)为单位,主要工作量要投放在相对富水地段、重要经济区、水资源问题突出的地区。

4.2 当一个完整水文地质单元跨若干个县(市)级行政区时,尽量安排单元内各县(市)同时或连续进行勘查工作。

4.3勘探深度宜揭穿主要供水含水层,深度一般不超过500m。

4.4 工作过程中要了解地区经济发展规划和水利建设规划,既要考虑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又要考虑环境效应。

4.5勘查应根据工作区水文地质条件、研究程度、水资源评价等突出问题的不同,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工程量也应有所侧重。

4.6 勘查工作中尽量采用新理论、新技术,使工作成果更有科学性、针对性和实用性。

4.7在国家与自治区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域一般不布置钻探工程。

5 工作方法及实物工作量工作的总体思路:在水文地质研究程度低、经济相对发达地区,以提高水文地质研究程度为主,确定富水地段,评价地下水资源;在水文地质研究程度较高、地下水大规模开发的地区,重点是调查地下水开采现状、按地下水系统统一评价地下水资源,分析开采潜力,提出合理的开采方案;在地下水水质复杂、水质性缺水地区,重点查明地下水水质的空间分布规律,寻找基本符合饮用水标准的富水地段与层位。

5.1 资料收集研究资料收集是工作重点之一。

充分收集以往区域地质、水文地质调查研究成果及各类专门性水工环调查成果,分析水文地质参数、地下水补径排条件、水质、地质环境的变化,提高勘查研究程度。

特别是2000年以后中国地调局实施地质大调查项目与自治区政府出资勘查项目的成果资料,并加以利用与整合,避免重复工作。

重点收集各类钻孔(包括各类矿产的勘探孔)、水化学分析、地下水动态资料、地下水开发利用状况等用于地下水资源评价的主要数据信息;水资源开发利用及规划、地方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用于区划的数据信息,也要兼顾环境地质问题、气象水文资料、社会经济信息等影响与制约地下水可持续利用的其它信息。

5.2 水文地质调查水文地质调查分为1:10万水文地质测绘与1:10万水文地质编测二类。

5.2.1 1:10万水文地质测绘该项工作宜在下列区域布置: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分布的河谷、平原区;中生代盆地第三系、白垩系碎屑岩含水层分布区;其它水资源问题突出地区。

(1)测绘的重点为地下水现状开采量及其与地下水位、水质变化的关系;地下水富水性与地貌、地层结构的关系;含水层岩性、厚度、分布规律、埋藏条件、富水性;地下水水质的空间分布特征;地下水与地表水的相互关系,特别是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能力;地下水位动态特征;城镇和大中工矿企业集中供水水源地的供水安全的调查,找出存在的问题等。

进行简易机民井抽水试验。

(2 )在地下水开采程度高的地区应重点研究区域水位下降及漏斗的范围、演化趋势、是否超采及地下水污染问题。

5.2.2 1:10万水文地质编测1:10万水文地质编测宜布置在:(1)基岩及地下水贫乏区;(2)已进行过精度大于1:10万水文地质勘查的地区。

在进行路线调查的基础上,结合1:20万或大比例尺水文地质勘查资料,进行水文地质条件研究,编制相应成果。

以调查富水区的边界性质、补给区的补给条件、缺水地区找水为目的开展工作。

在进行过大比例尺水文地质勘查的区域,主要核实地下水开采量,研究地下水动态特征。

采取水样,评价地下水水质。

5.3 水文物探:5.3.1地面物探宜布置在下列区域:(1)相对富水地段的地层结构、含水层、边界条件控制不够的地区。

(2)可能的富水地段,用以寻找新的相对富水区。

(3)有重要水文地质意义,但位置、性质不确定的断层带。

(4)水资源问题突出的贫水区,用以确定找水勘探孔位。

总结近年来地面物探的工作经验,根据需要解决的地质、水文地质问题,依据勘查区的地形、地物条件选择有效的勘探方法。

5.3.2水文测井深度大于30米的钻孔均应进行水文测井。

必测的项目有视电阻率、自然电位、自然伽码。

5.4 现状开采量调查地下水现状开采量调查,重点放在农灌及集中开采地区,着重调查开采层位、开采量、开采历史、水质及地下水开采量与地下水位下降的关系、现状开采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等。

调查尽量采用多种方法,力求数据准确。

5.5 水文地质钻探与抽水试验5.5.1在重点勘查区布置水文地质钻探与抽水试验,基本网度按1:5万详查阶段的相应勘查类型的线距与孔距放大一倍控制。

含水层空间分布稳定的平原区可适当放大线距与孔距。

5.5.2水资源问题突出的贫水(水质较差)区,以找水为目的,也可布置适当的钻探工作。

钻孔不按网度布置,工作量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5.5.3抽水试验尽量采用大泵量。

用于求参的非稳定流抽水试验的观测孔要布置在三维流影响以外,要求抽水时间与水位恢复时间一致,水位恢复前期观测频率按非稳定流抽水试验前期观测频率执行。

单孔采用三个落程的稳定流抽水方法。

5.6 样品采集与测试在全工作区采取,样品要有控制性、代表性。

以采集地下水化学分析样为主。

对地下水开采强度大、地下水污染或可能污染、地方病高发地段、主要的地表水体应加密控制。

对承压水应采取一定数量的同位素样,以了解地下水的循环条件。

5.7 地下水位统测与地下水动态监测5.7.1 在平原、河谷、盆地相对富水区以地下水资源评价为目的布设,观测点要有代表性,控制性。

统测点密度应能反映地下水流场,垂向上层次分明,统测不少于二次。

地下水动态监测点密度以能控制不同地下水系统或地下水系统在不同地貌位置上、不同开采强度处的地下水位的动态特征为目的。

5.7.2 有地表水体时,地下水与地表水要同时观测。

5.7.3 在已形成降落漏斗的地区统测点与动态监测点宜适当加密,在水质变化大的地区要进行水质监测。

5.7.4 地下水动态监测点要满足计算大气降水入渗系数的需求,部分观测点在雨季视具体情况加密观测。

5.7.5 有地表水或用地表水灌溉的地区,地下水与地表水应同步观测。

6 地下水资源评价通过地下水长期观测、钻探与抽水试验等手段,较深入地研究水文地质条件及其参数,在富水地段评价地下水资源量(包括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量、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与储存量),分析开采潜力。

6.1 水文地质参数计算与确定6.1.1降水入渗系数(α)尽量采用地下水位长观资料计算。

取值与分区,应考虑降水特点、地下水埋深、包气带岩性、地形地貌等因素。

6.1.2灌溉入渗系数(β)灌溉入渗系数的大小取决于种植种类、灌溉定额、灌溉次数、包气带岩性结构和厚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