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教育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学习中心:层次:专科起点本科专业:水利水电工程年级: 2014年春学号:学生:指导教师:完成日期: 2016 年 3 月内容摘要水是生命的源泉,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命脉,是整个生态系统中扮演着最活跃角色,同时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但是目前我国水资源需要面临严峻的挑战,现行水资源严重缺乏、污染加重、环境日趋恶劣,这些种种因素均已经成为了影响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的绊脚石。
如何使水资源顺应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通过我国区域水资源的现状以及水资源的现行调查分析并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方向进行研究探讨,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建议和对策,从而来阐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这个课题。
关键词: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严峻;亟待解决目录内容摘要 (I)引言 (1)1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概述 (2)1.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1.2我国水资源现状 (3)1.3水资源合理配置现状 (4)1.4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原则 (5)1.5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6)2 水资源价值与价格 (7)2.1水资源的价值内涵 (7)2.2水资源价格组成与确定原则 (7)2.3水资源价值与成本的关系 (8)2.4水价制定方法 (8)2.5本章小结 (9)3 区域水资源利用及目标 (10)3.1区域水资源 (10)3.1.1 区域水资源的界定 (10)3.1.2 区域水资源组成 (10)3.2生态环境需水量 (11)3.2.1 生态环境需水量的概念 (11)3.2.2 生态环境需水量的分类及特点 (11)3.3区域水资源可利用量 (11)3.4区域水资源利用目标 (12)3.5本章小结 (12)4 实证分析 (14)4.1某区域水资源概况 (14)4.2该区域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及可持续利用情况 (14)4.3本章小结 (15)结论与展望 (16)参考文献 (17)引言我国水资源利用现况目前是严重缺乏的,并且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是不平衡的,我国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国家,这与我国的人口存在密切的联系。
我国人口基数比较大,城市与乡村的资源分布不平衡,水资源的分布及其应用上就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同时伴随着人口递增和经济的迅速发展,水资源短缺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我们需要直面以及处理的问题。
水资源是有限的,如果我们继续恣意浪费或者无意识的污染,那势必有限的资源必会消失殆尽。
所以我们需要意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同时采用科学的方法来开发利用水资源,使水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但是如河利用水资源这是我们需要深思的问题。
本文主要通过水资源的现状分析提出水资源可持续方案。
1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概述1.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92年6月,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文件。
后中国政府编制了《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首次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并于十五大把其确定为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它不仅是我国制定发展目标的理论基础,同时它也已经成为了科技进步的助推力以及社会文明的象征。
可持续发展既要满足现代人的需要,又不能对子孙后代的需求构成危害的发展。
这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不能分开的系统。
不仅要达成经济发展的目标,也要保护好人依靠生存的水土等自然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发展,中心体是人,真正的发展是可持续长久的发展,这有这样才能使得我们的子孙后代可以持续发生安家乐业。
结合中国的国情,在区域水资源利用这一块可持续发展主要强调水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要求在资源永续利用的条件下进行经济和社会建设,保持发展的持续性和良好势头。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思想蕴含三个基本原则:一是公平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机会、利益均等的发展。
它既包括同代内区际间的均衡发展,也包括代际间的均衡发展,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的发展能力。
该原则认为人类各代都处在同一生存空间,他们对这一空间中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财富拥有同等享用权,他们应该拥有同等的生存权。
现在我国各地区贫富悬殊、两极分化严重,优先要解决公平性问题,使人人拥有平等的发展权二是持续性原则。
目前在人类的发展中存在着制约因素,最主要的限制因素是自然资源与环境,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现行人类的发展不能超过现有资源以及环境的承受能力一旦发展破坏了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发展本身也就衰退了。
因此,持续性原则的核心是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从而真正将人类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有机结合不能超过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
三是共同性原则。
由于国情和发展状态不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模式不可能是唯一的。
但它作为全世界共同发展的总目标,它拥有共同的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
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建立新的全球合作伙伴关系,在全球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的基础上开展联合行动。
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生态三位一体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既不是单指经济发展或社会发展,也不是单指生态保护,而是指以人为中心的自然社会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
(1)经济增长是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它体现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
只有经济的发展才可逐渐展现出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2)保护自然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资源环境是人类赖以生产的环境,必须改善环境保护生态系统,实现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再生。
(3)改善和提高生活质是可持续发展要的最终目的。
最终是要创造一个自由、民主、文明、平等的社会环境。
可持续发展可总结为三个特征: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它们之间相互关联而不可分割,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条件,社会持续是目的。
人类共同追求的应该是自然社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1.2 我国水资源现状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中国人均水资源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4,排在世界第121位,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
近二十年以来,由于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气候持续干旱,污染日益严重,水资源的供需茅盾十分突出,已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不仅限制工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影响日常生活。
中国水资源特点具有如下特点:(1)水资源总量多,但人均和单位耕地占有量少(2)水资源的时间分布不平衡,各时间变化大。
我国地处亚热带地区,受气候带影响,一年内降水分布不均。
特别是每年的汛期,降水量占全年的60%~80%,易形成江河的汛期洪水和严重枯水。
例如:黄河在近70年中曾出现过连续11年(1922~1932)的少水期,和连续9年(1943~1951)的丰水期。
这种地域性的影响造就的降水量影响,给我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点。
(3)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匀,水土资源组合不平衡。
水资源的空间分布和我国的人口、耕地分布不相匹配。
我国陆地水资源的总的分布趋势是东南多,西北少,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
从上面的水资源地区分布统计地图可以看出,中国水资源的东西南北分配差异十分明显,供需矛盾非常突出。
我国包括北京在内的北方缺水区总面积已超过58万平方公里,在这个区域内的人均水资源只相当于全国人居水资源的五分之一。
(4)水资源的污染,极大的减少了水资源的可利用量。
目前由于工业污水以及农业废水的肆意排放,影响了水质,也同时大大的减少了可利用的水资源。
据不完全统计,我们被污染的河段高达三分之一,我国被污染的城市水域达百分之九十以上,不符合饮用水标准的城镇水源地将近百分之五十以上。
这些水资源使用过程中的浪费现象更加剧了淡水的供求矛盾北少西少东多南多通过对我国水资源利用现状的分析可以得知,我国水资源是缺乏的,并且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是不平衡的。
1.3 水资源合理配置现状自然资源的合理配置是人与自然物质交换的重要环节,也是人类干预和改造自然的过程。
自然资源合理配置方式就是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的具体体现,尤其目前自然资源不仅越来越稀缺,而且不少已面临危机。
资源合理配置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的生态经济目标,根据生态经济系统结构,利用科学技术管理手段,对自然资源系统进行改造、设计、组合、布局的活动。
它是确立区域发展方向、合理布置生产要素的关键,也是解决经济系统增长的无限性与资源生态系统供给的有限性矛盾的重要措施。
水资源优化配置是实现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基础,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根本保证。
实际上,水资源合理配置从广义的概念上讲就是研究如何利用好水资源,包括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与管理。
在中国,特别是华北和西北地区。
实施水资源合理配置具有更大的紧迫性。
其主要原因:一是水资源的天然时空分布与生产力布局不相适应,二是在地区间和各用水部门间存在着很大的用水竞争性,三是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已经导致产生许多生态环境问题。
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由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组成的综合体系实现的。
其基本功能涵盖两个方面:在需求方面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建设节水型社会并调整生产力布局,抑制需水增长势头,以适应较为不利的水资源条件;在供给方面则协调各项竞争性用水,加强管理,并通过工程措施改变水资源的天然时空分布来适应生产力布局。
两个方面相辅相成,以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合理配置中的合理是反映在水资源分配中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各类用水竞争、上下游左右岸协调、不同水利工程投资关系、经济与生态环境用水效益、当代社会与未来社会用水、各种水源相互转化等一系列复杂关系中相对公平的、可接受的水资源分配方案。
合理配置是人们在对稀缺资源进行分配时的目标和愿望。
一般而言,合理配置的结果对某一个体的效益或利益并不是最高最好的,但对整个资源分配体系来说,其总体效益或利益是最高最好的。
而优化配置则是人们在寻找合理配置方案中所利用的方法和手段。
1.4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原则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体制与管理原则,社会原则,经济与财政原则,生态与环境原则,信息、教育及交流原则和技术原则等。
水资源管理体制与管理原则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垫基石。
体质与管理原则是国家管理水资源的组织体系和权限划分的基本制度,是合理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水资源以及防治水害,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组织保障。
改革和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进一步强化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同时国家对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与分级、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制度”,实行流域管理和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还必须紧密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法管理本行政区域内水资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推进我国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以及制定有利于本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规划、计划奠定了强有力的基。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保证人类社会、经济和生存环境可持续发展对水资源实行永续利用的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是20世纪80年代在寻求解决环境与发展矛盾的出路中提出的,并在可再生的自然资源领域相应提出可持续利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