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析麻黄汤、桂枝汤的配伍特点,以明确在外感风寒表实及表虚中的运用
2.九味羌活汤、小青龙汤的不同症状表现,运用药物的不同特点
3.分析银翘散、桑菊饮的药物配伍特点,以明确在治疗温病中的不同运用
4.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与麻黄汤仅一药之差,却有辛温辛凉不同,由此分析仲景运用药物的特点
5.败毒散配伍人参的重要意义
6.通过药物组成,分析大承气汤的病因病机
7.明确大承气汤的药物煎煮先后次序,对临床运用的意义
8.分析大黄附子汤、温脾汤、三物备急丸的配伍方法,评价古方治疗寒积所运用的寒温并用的特点
9.综合历代相关著作,阐明麻子仁丸的病机及配伍特点
10.十枣汤使用大枣的重要意义,并明确在临床运用中的注意事项
11.黄龙汤与大承气汤的药物组成差异,分析病因病机的不同
12.根据蒿芩清胆汤症候,分析其病因病机及配伍特点
13.分析四逆散、逍遥散的组成,明确疏肝解郁运用的药物,评价芍药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14.分析半夏泻心汤药物,评价其配伍特点以及如何在临床中运用得当
15.对比白虎汤、竹叶石膏汤运用药物组成的不同,分析两者的病因病机差异以及配伍特点
16.分析清营汤、犀角地黄汤两者的病机,评价“透热转气”、“凉血散血”在热入营分与血分的寓意,以及如何在临床中正确运用
17.分析黄连解毒汤、凉膈散的药物组成,评价黄连解毒汤“苦寒直折”的配伍特点,凉膈散则综合了清法与下法,是“以泻代清”的代表方
18.分析本节方剂(导赤散、龙胆泻肝汤、清胃散、芍药汤、白头翁汤、左金丸、泻白散、玉女煎)所治热在脏腑的不同,以明确某些药物对于某个脏腑的清热作用更优,若临床中有两个或以上脏腑俱热者,则可综合运用
19.青蒿鳖甲汤中“夜热早凉,热退无汗”之成因,以更好的运用于临床中温病后期,邪伏阴分之证者,并对吴塘自释有关“先入后出”的语句加以评价
20.分析清暑益气汤组成,明确运用清热解暑、益气养阴是治疗暑热常用的方法
21.从理中丸的组成分析,治疗里寒证时配伍益气的意义。
22.通过分析小建中汤与桂枝汤的组成及用量差异,评价方剂在药量加减及药物加减变化的综合运用
23.根据四逆汤证,理解其运用附子配伍干姜,以大辛大热之品回阳之意
24.分析当归四逆汤、四逆散、四逆汤的病机用药异同,以便临床运用有所区分
25.对比小柴胡汤、大柴胡汤运用药物组成的不同,分析两者的病因病机差异,并由此评价仲景的用药特点
26.通过分析补气的代表方剂,明确常运用的配伍方法,如若兼湿,常配祛湿药,兼气滞,常配行气药,兼气虚下陷,则佐升提药
27.分析补血代表方剂,常运用行血之药,使其补而不滞;因气能生血,则又常配补气之药
28.评价李东垣“甘温除热”方剂的本质
29.归脾汤综合了益气与补血的方法,临床运用于心血脾气皆虚之证
30.分析炙甘草汤的用药如何结合了中医基础理论有关心的正常搏动的观点,评价其使用生地与甘草的用量,明确在临床中正确运用其治疗“心悸动,脉结代”的依据
31.分析六味地黄丸综合运用补药与泻药的意义,并对其用量与配伍特点加以评价。
32.从大补阴丸、一贯煎的药物分析可以看出,两者除滋阴作用外,大补阴丸重在降火药的运用,而一贯煎重在疏肝解郁。
33.分析肾气丸的药物用量,虽属补阳之剂,但其桂枝、附子的用量却是补阴药的八分之一,由此明确“肾气”的含义,评价现代与古代医家运用补阳剂的差别
34.从地黄饮子的药物分析可知,该方综合了补阳药与补阴药于一身,常运用于阴阳两虚之喑啡
35.从牡蛎散与玉屏风散的组成、功用、主治、方解等方面分析两者病机的异同,以及在临床如何区别运用
36.分析真人养脏汤与四神丸两方的病机异同,但运用时,真人养脏汤以固涩为主,兼以温补脾肾,而四神丸则温肾为主,兼以暖脾涩肠
37.分析固冲汤的药物组成可知,该方综合了诸多种类药物,其一固涩与益气,其二止血与化瘀,临床常运用于脾肾亏虚,冲脉不固之出血
38.比较固经丸和固冲汤在治疗崩漏时的异同
39.天王补心丹、酸枣仁汤两方均可运用于血虚有热而心神不安之疾患,但分析药物组成可知,天王补心丹有大量滋阴与安神药,重在滋阴清热,养血安神;而酸枣仁汤重用酸枣仁,配以调气行血,有养血调肝之效
40.安宫牛黄丸、紫雪、至宝丹、抱龙丸三方在运用上的异同
41.越鞠丸主治六郁,分析其用药则分别针对不同之郁,综合了五种治法,但重在调理气机;半夏厚朴汤则痰气并治,常运用于梅核气的治疗,如现代的慢性咽炎等疾患
42.通过分析苏子降气汤、定喘汤两首降气平喘的方剂,苏子降气汤常用于上实下虚之证,定喘汤则用于风寒外束,痰热内蕴之哮喘;苏子降气汤综合了温肾纳气与降气祛痰之法,定喘汤则集合了宣降肺气与清热化痰之法
43.分析桃核承气汤配伍可知,其寒温并用的意义在于:温通不助热,寒下不凉遏,常运用于下焦瘀热的病证
44.血府逐瘀汤的组方综合了活血、行气、祛瘀、养血,常运用于胸中血瘀证,评价其配伍特点
45.补阳还五汤常用于治疗气虚血瘀之中风,分析其药物的用量,黄芪用量达四两之多,评价其配伍少量活血药的意义
46.复元活血汤常用于胁肋瘀血,分析其以何药引经,评价其运用大黄、桃仁之意义
47.分析温经汤的药物组成发现,其治法综合了温清消部补诸法,常用于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证,评价其配伍特点
48.桂枝茯苓丸主治瘀阻胞宫,通过分析其药物组成,评价其配伍特点
49.咳血方与黄土汤分别主治肝火犯肺之咳血证与脾阳不足、脾不统血证,通过分析两者的药物组成,评价各自的配伍特点
50.分析比较黄土汤与归脾汤的异同,评价各自止血的方法
51.川芎茶调散常用于外感风邪头痛,分析其药物归经特点,并评价其配伍特点
52.羚角钩藤汤、镇肝熄风汤、天麻钩藤饮均可用于肝风内动,综合分析这些方剂的病机,在运用上:羚角钩藤汤偏于肝经热盛、镇肝熄风汤偏于肝肾阴虚、天麻钩藤饮偏于肝阳上亢。
53.评价镇肝熄风汤在平肝熄风的基础上,配伍疏肝泄热药物的意义
54.分析杏苏散、桑杏汤、清燥救肺汤三方的组成及病机,明确杏苏散适用于外感凉燥、桑杏汤适用于外感温燥轻证、清燥救肺汤适用于外感温燥重证。
55.对桑杏汤与桑菊饮、桑杏汤与清燥救肺汤进行综合分析比较
56.麦门冬汤常运用于肺胃阴虚、气火上逆证,分析其药物组成及用量,评价其配伍特点。
57.百合固金汤运用于肺肾阴虚,虚火上炎证,通过分析其药物,综合评价其配伍特点
58.分析平胃散、藿香正气散的病因病机,两者均可用于内伤湿滞,但藿香正气散又兼外感风寒,并评价燥湿和胃常用的配伍方法
59.茵陈蒿汤运用于湿热黄疸,八正散用于湿热淋证,分析茵陈蒿汤、八正散的组成异同,评价两方治疗湿热的共同特点。
60.分析三仁汤、甘露消毒丹两方的异同,在临床运用中如何区分湿重于热与湿热并重之证,明确指出三仁汤治疗湿热综合了宣上、畅中、渗下的三焦分消方法
61.分析五苓散、猪苓汤在组成、功用、主治上的异同,在运用中,如何区分五苓散的膀胱气化不利与猪苓汤的水热互结
62.分析真武汤、实脾散的异同,在临床中,如何将两方综合运用。
63.评价苓桂术甘汤与五苓散配伍桂枝各有何不同的意义
64.完带汤运用哪些药物体现了升清以降浊,如何在临床中运用
65.通过分析独活寄生汤的组成,理解痹证日久,所伤及的脏腑气血,在临床运用中,应将益肝肾、补气血与祛风湿有机结合
66.分析二陈汤、温胆汤的差异,明确在临床运用中,二陈汤是祛痰的基本方
67.分析清气化痰丸的药物组成,明确在运用中以咳痰黄稠为辨别热痰的要点
68.分析半夏白术天麻汤的组成,明确在运用中除眩晕头痛外,应在兼证中可辨别痰浊的症候
69.通过分析保和丸的组成,应明确治疗食滞时,除消食药物外,应综合运用理气、清热、化湿等方法。
70.分析健脾丸与保和丸的组成、功用可知,健脾丸是由脾虚所致食积,属虚实夹杂,而保和丸则属食积实证。
因此,在临床应加以区别运用
71.分析乌梅丸的药物组成,其配伍综合了寒热并用、邪正兼顾的特点,在临床常运用于寒热错杂之久泻久痢
72.仙方活命饮是临床运用阳证痈肿的常用方。
73.阳和汤是治疗阴疽的代表方。
74.分析阳和汤与仙方活命饮所治疮疡的病机的异同,以及症候的不同。
75.苇茎汤是治疗肺痈的带表方。
76.大黄牡丹汤是治疗肠痈初起的代表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