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记忆与学习
一、记忆与学习的传统研究
(一)记忆的早期研究
1.艾宾浩斯和节省法研究
(1)记忆研究的开创
有关人类记忆的实验研究开始于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在其1885年出版的著作
《记忆》中,第一次用实验回答了关于记忆的一些问题。
(2)艾宾浩斯记忆研究的特点
①发明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研究的材料,并发明了节省法来测量记忆效果。
②在学习阶段,艾宾浩斯用稳定的速度大声反复阅读无意义音节,直到能把它们完全准确无误地回忆出来为止。
然后记录下学习这个音节表所需的时间和遍数。
经过一定的时间间隔后,他会采用同样的方式重新学习这个音节表,直到正确回忆出来为止。
重新学习时所节省的时间或遍数与初次学习时间或遍数比值称为节省量,可以作为记忆效果的量化指标。
其中,OL 为初始遍数,RL 为重学遍数。
③在研究中,艾宾浩斯所关心的是学习后经过的时间与记忆保持数量之间的关系,并最终得出著名的遗忘曲线。
曲线表示出了初始学习后经过的时间和保持量之间的关系,或者说遗忘与时间之间的关系,说明遗忘的进程先快后慢。
(3)对艾宾浩斯节省法记忆研究的评价
艾宾浩斯关于记忆的研究工作是具有开创性的,他通过一系列严格控制的实验发现和探讨了人类记忆的特点,揭开了记忆的神秘面纱。
其研究成果对记忆的研究方法以及记忆理论的发展均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节省法至今仍被用于探讨有关记忆的重要问题。
②不足
a.采用无意义音节作为学习与记忆的材料来避免已有知识经验的影响,会把实验完全限制在人为的环境中,缺乏现实意义。
b.艾宾浩斯的实验过于关注记忆的材料,而忽视了有关记忆的其他重要特征,如被试的态度、先前经验等。
2.巴特利特和再现实验
(1)巴特利特再现实验
巴特利特使用故事和图画等有意义的材料进行研究。
学习材料有三种:民间故事、描述性散文段落和图画。
包括两种研究方法:
①重复再现(repeated reproduction),即让同一个被试在不同的延时条件下对学习材料作多次回忆,将回忆的内容与原始材料进行比较,来测量被试记忆不断衰退和变化的情形;
②系列再现(serial reproduction),即先让被试1再现出先前所记忆的材料,然后让被试2看被试1所再现的材料,并在一段时间后对此进行再现,而被试3又在被试2再现的基础上进行回忆,这样依次进行下去,就得出了一条“记忆链”。
就可以知道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当信息从一个人传到另一个人时是怎样被扭曲的,这些扭曲信息的出现是记忆功能不完善的表现。
(2)巴特利特的理论
变形。
巴特利特将上述方式称为趋向于习惯性表征的变形。
②他认为在系列再现过程中人们记忆的变化还存在以下几种趋势。
a.精心组织(elaboration)。
有两种常用方式,一种是随着整体图形的逐渐变形,某些相对无关的材料自然而然地添加到了新图形中,成为新图形的一些特征。
另一种方式是某些细节被简单地夸张了。
b.简单化(simplification)。
对于奇特、不熟悉而不易形容的特征,人们总会有极大的倾向将它精心组织成为可认知的形式。
一旦形成这样的形式,特征便会被简单化为习惯的普通形式。
c.命名(naming),意指言语符号能影响图形的再现。
d.细节的保存(preservation of detached detail),指当一些细节从整体图像中分离出来,以一种符号的形式存在时,往往就能保持不变。
③巴特利特认为,任何的学习和记忆都是在个体已有图示(即在个体过去经验中形成的信息分类的方式)的基础上进行的。
当这些图示与正在记忆的内容相冲突时,人们便会歪曲记忆内容,使之符合头脑中原有的观念或已有的图式。
(3)对巴特利特再现实验的评价
①贡献
巴特利特所强调的记忆研究应使用有意义的材料以及如何在现实生活情境中研究记忆的问题,涉及了记忆材料的文化背景因素,也表明了拥有不同经验的人在解释、记忆、回忆相同材料时的方式是非常不同的。
这是多年来一直被心理学家们忽略的一个问题,也正是其研究价值所在。
②不足
3.我国心理学家的研究
(1)我国学者采用认知法对图形记忆变化的研究
实验要求被试识记图片后,过一段时间,再认记忆过的图片。
结果发现,被试会将近似图片当作原来识记过的图片。
表明记忆中的图片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曹日昌(1964)对这种变化进行了分类,他指出,和识记图片相比较,记忆所表现出的变化大致可以分为:
①简略、概括,原来图形中的有些细节,特别是不甚重要的细节趋于消失;
②完整、合理,记忆中的图形,常较原识记的图形更为完整、均衡,更为合理、有意义;
③详细、具体,和简略、概括的趋向相反,被试会在有些记忆中的图形中增添原识记图形所没有的细节,使图形更为详细,更接近具体事物;
④夸张、突出,在再认时误认的图片中,可能将原识记图形的某些特点突出、夸大,使它具有特色。
(2)我国学者对遗忘曲线进行的研究
①研究者用回忆、预期回忆、重学、重组材料、再认五种方法测量被试识记无意义音节后的记忆成绩,结果发现,再认曲线的斜率最小,回忆曲线和预期回忆曲线的斜率最大。
说明以再认指标检查记忆时,遗忘最少,记忆内容的保持时间最长,而以回忆量检查记忆时,遗忘最多,重学和重组标准则居中。
②研究者推测这可能是由于在再认时原来的学习材料重新出现,有利于记忆的恢复,所以遗忘较少;在识记时建立的联系,过了一定时间后变弱了,难以复现,因而不能回忆,但若进行重学,则可较快地恢复到原来的强度,因而以重学量为指标绘制的遗忘曲线,似较以回忆量为指标绘出的曲线平缓。
1.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研究
(1)在经典性条件反射实验中,巴甫洛夫把食物呈现给狗,并测量其唾液分泌情况。
发现如果把一个中性刺激随同无条件刺激一并呈现给狗时,经过多次配对呈现后,一个原本不会引起无条件反应的中性刺激与一个原本就能引起此种无条件反应的刺激相结合,使动物学会对那个中性刺激作出反应。
对于中性刺激而言,这时的反应就变成了条件反应,而中性刺激则变成了条件刺激。
条件刺激必须在时间上与无条件刺激结合。
结合的次数越多,条件反射就越巩固,消退的速度就越慢。
(2)经典条件反射可用来解释人们的某些行为。
例如,某些复杂的技能或习惯可被解释为一长串的刺激和反应联结,前一刺激引发的反应,本身又可以作为下一反应的刺激。
2.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研究
(1)操作性条件反射,也称为工具性条件反射。
与经典性条件反射不同,它着重考察行为结果对行为本身的促进或促退作用。
在这种条件反射中,反应是对环境的操作。
(2)为了对这种条件反射进行研究,斯金纳发明了著名的学习装置——“斯金纳箱”。
它由一只空的箱子组成,里面有一个用来放食物的碟子或托盘。
研究者可以以此来控制动物应在何时得到食物等强化。
由此斯金纳提出几个概念:
①强化。
在任何特定的情况下,个体行为都可能伴随某种结果,如得到赞扬、报酬或解决问题的满足感,那么今后类似的情况下,个体很可能重复这一行为。
这些结果即“强化”。
②惩罚。
如果个体行为伴随另一种结果,如疼痛或尴尬,那么今后在类似的情况下,个体将很少会再重复这一行为。
这些结果即“惩罚”。
③消退。
一种行为被强化后,强化物若不再出现,那么这一行为再发生的可能性将慢
(3)操作性条件反射着重考察行为结果对行为本身的促进或促退作用,这与现实生活中的学习过程更加吻合。
(三)记忆与学习研究的传统方法
1.回忆法
(1)系列回忆
①在系列回忆中,要求被试按照先前呈现的顺序对材料进行学习和回忆。
通常向被试反复呈现系列刺激材料,直到被试能够准确无误地将它们再现出来。
学习或记忆的效果可以通过被试正确回忆出的每个系列位置上的项目数量或错误的数量来进行测量。
②研究发现,影响系列学习和回忆的最主要因素是每个项目在系列刺激材料中的位置,即出现了系列位置效应。
③系列位置效应,是指系列中开始位置和结束位置的项目通常学习得快,而且错误少,而中间位置的项目学习起来则难得多的现象。
(2)对偶联合回忆
由卡尔金斯(M.W.Calkins)于19世纪末提出。
包括两种方法:
①检验法:向被试呈现两个配对的项目,分别称为刺激和反应。
先向被试呈现一系列的刺激—反应对,然后单独呈现刺激项目,让被试回忆与之相对应的反应项目,以检验其学习和记忆的效果。
检验程序要重复进行,直到被试全部回忆出来为止。
并且,每次检验时都要改变刺激的呈现顺序,以防止被试产生预期。
②预期法:首先单独呈现刺激项目,要求被试努力预想对应的反应项目,然后再将刺激项目和反应项目成对呈现。
刺激材料全部呈现完毕后,改变顺序进行第二轮。
每出现一次刺激项目就要求被试尝试报告反应项目,不管被试能不能报告,间隔一过就同时呈现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