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然后知不足》作文课评讲——开头设计学生活动案例一:青蛙懒懒地躺在井底,仰着头高傲地叫嚣,天空只有这么大,我一眼就把它望到底了。
井底之蛙的故事,众所周知,也许我们都曾嘲笑青蛙的无知,问世间,有多少人不和青蛙一样无知,却依然自以为是呢?南唐后主李煜悲惨的结局不正是因为他早年不务正事,沉迷自己的欢乐世界!早点不懂得向历代君王学习治国之道,使百姓安居乐业,不懂得学习,不明白自己的不足,不懂得该如何让自己的臣子,百姓爱戴自己。
他是一个好声色,不恤国事的君王,终究逃不出亡国的下场,终究不能和女英长相厮守。
(224字)存在的问题:我的修改建议:案例二:为什么有的人一开始很是聪明,那后来却变得庸庸碌碌,“泯然众人矣”!而有的人小时候很“笨”,别人背个东西仅需一会儿,而他则需要很长的时间,但为什么后来他却成功了呢!这是因为他学无止境。
正如明代张溥一样。
不可否认,有的人是很聪明,正如仲永一样,五岁就会吟诗,然而他却凭着自己的聪明,以为自己无需要再去学习了,到处炫耀自己的才华,而没有发现自己的不足,不去学习更深的知识,最后只落得个昙花一现。
哪里还有继续施展才华的机会。
可见,要想永远有机会表现自己,就必须持之以恒地去学习,从而发现自己的不足,以便改善缺点,使自己做得更好。
(260字)存在的问题:我的修改建议:案例三:如果想完成一件事情,我们都得立刻动手去做,空谈无济于事。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但是我们很多人都只是想一想,并没有付诸行动。
那么一切都无法实现,没有任何意义。
一个人的一生中,行动决定一切,行动高于一切。
古人云:“学然后知不足。
”(117字)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为什么孔子感到学习的快乐呢?那是因为孔子之道——学然后知不足。
(48字)存在的问题:我的修改建议:案例四:中国古代著作《礼记》中说道:“学然后知不足。
”这是在警示我们这些后人要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使自己的认知更加完善。
(杨佳鑫)(61字)古人云:“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
”其实我们的学习也是如此。
只有我们学习了,然后才能了解自身的缺点和不足。
这正如《礼记·学记》中所说的“学然后知不足”。
(李一文)(86字)自大的河伯在未见到海神若之前,欣然自得,高兴地认为世间的美景都集聚于自己。
然而见到了海神若的一望无际之后,他意识到了自己的浅薄,孤陋寡闻,改变了原先骄傲自满的态度。
这则小小的寓言让我明白:学习过后才能了解自身的不足。
(赵伟强)(95字)最近我发现,随着我学习的知识面越宽广,学习的层次越高,我越觉得以前的自己是多么地无知,多么地渺小。
现在我明白,用《礼记·学记》中的“学然后知不足”来形容最恰当不过了。
(张翔)(83字)归纳提升:精彩语段:1.所以我们要学,学习得越多,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更谦虚地学习,从而超越自己,完善自己。
(袁鹏鹏)2.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一段悲痛的历史。
(周殷平)3.笛卡尔说过:“愈学习,愈发现自己的无知。
”(杨春云)4.“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它告诉我们:人如果不学习,就不懂得道义。
人必须学习,也只有学习了,才能知晓自己的不足,才会懂得自身的渺小,从而激励自己更加不断努力地学习,才可能走向成功、迈向辉煌。
(语文老师)5.由此可见,学然后知不足是多么的重要啊!(张淇淋)6.《礼记·学记》曰:“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我以为,一个人只有学习了,才知道自己的不足和欠缺。
(沈媛媛)7井底之蛙,只看到井口上面的一片天空,在它的眼里,世界只有那么大。
它认为井底是最美的地方,是它的安乐窝。
它看到的越少,就越容易满足,就越安于现状,当然就不思进取。
(薛王燕)资料链接:南朝的江淹,字文通,他年轻的时候,就成为一个鼎鼎有名的文学家,他的诗和文章在当时获得极高的评价。
可是,当他年纪渐渐大了以后,他的文章不但没有以前写得好了,而且退步不少。
他的诗写出来平淡无奇;而且提笔吟握好久,依旧写不出一个字来,偶尔灵感来了;诗写出来了,但文句枯涩,内容平淡得一无可取。
江淹就文思枯竭,再也写不出什么好的文章了。
江郎才尽——比喻才思减退。
《伤仲永》(王安石)——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见过书写工具,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
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许多年后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说:“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样了。
寓意:1 后天学习很重要。
比先天天赋重要。
2环境很重要。
因为同乡人的举动加速了他的泯然众矣。
3 自身要好学。
不能因为父亲不使学而就不学习。
优秀作文展示——学然后知不足(本文作者张明厚,考入北京大学)1河水来到浩瀚的大海,就会望洋兴叹,感到自己是多么的渺小;井底之蛙跳出井底,看到无垠的天宇,就会自惭孤陋寡闻;我们通过学习,就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更加谦虚、更加努力地去学习。
我以为这就是“学然后知不足”。
(比兴开头,引出论点)2学习能丰富我们的知识,开阔我们的视野,使我们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更加谦虚地去学习。
(再次点题)不断的学习过程就是对知识领域不断开拓的过程,每开拓出一片知识的荒地,就可以种下一片智慧的种子,以努力作阳光,把汗水作基肥,智慧的种子就会生出智慧之芽,开出智慧之花,结出智慧之果。
随着知识的逐渐积累、增多,就会发生从量到质的变化,从狭小的知识境界到更广阔的知识境界的升华。
常言道:“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
”是啊,“登高”便可“远望”,“临渊”即可“俯瞰”。
远望、俯瞰才能够开阔视野。
在知识的海洋里,知识境界愈高,视野就愈开阔;视野愈开阔,就愈觉得自己掌握的知识不过“大海之一滴”而已,于是便愈知己之不足;愈知己之不足,便愈是谦逊虚心,学习起来便愈是勤苦,所以他达到的知识境界就愈高。
(正面说理)3不学习的人,看不到自己的不足,总是自高自大,不可一世。
其实,这种人的知识太浅薄不过了,任何博学多才的人都不会自满自足。
学习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因此,这种人即便有满腹的才学,也会像高空中洋洋自得、自做美梦的云雀一样,从虚幻的云雾中坠落下来,摔在现实的岩石上。
不是吗?夜郎自大的清王朝,以“天朝”自居,不愿意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闭关自守,结果使中国变成一个匍匐在洋人铁蹄之下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
(反面说理)4不学无术,自高自大,同样是我们做学问的劲敌。
由此看来,我们只有通过学习,在学习中不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自谦自励,才能在探求知识的道路上永不知足,永远进取。
(联系现实、自己,总结全文)理清结构引论:类比论证类比实例(河水望洋兴叹+井蛙自惭孤陋)本论:正面论证正面提出论点——学习能使我们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正面说理比喻论证——以拓荒比喻学习层进论证八个“愈”字反面论证反面提出论点——不学习的人看不到自己的不足而自高自大反面说理比喻论证(云雀之喻)反面举例清王朝闭关自守结论:我们只有在学习中不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自谦自励,永远进取。
学然后知不足(本文作者田绪红,考入清华大学)1雄鹰只有当它搏击蓝天时,才知道天空是多么辽阔,而自己又是多么的渺小;小溪只有在奔入大海时,才知道海洋是多么宽广,而自己又是多么微不足道;同样,一个人只有当他学得愈多时,才知道学海无涯,而自己学到的知识只不过是沧海之一粟罢了,他才懂得要永无止境地进取,用古人的话说,就是“学然后知不足”。
(比兴开头,引出论点) 2有些人往往不愿意学习,不愿学习当然就与未知领域接触得少,也就不知道未知领域是多么深远奥妙,自然不会感到自己的不足,反而以为自己还很有知识。
这正如井底之蛙,不愿跳出井口,不知天高地厚而自鸣得意。
我国南朝梁文学家江淹,早年以文章著名,被誉为“江南才子”,后来他不思进取,不愿继续学习,最后留下了“江郎才尽”的笑话。
我国古代还有这样一则寓言,讲的是一个楚国人学习驾船的故事。
起初他的师傅在平静的水面教他,不几日,他便能操舟自如。
于是他以为自己“尽操舟之术”,不愿继续学习,,就辞别了师傅。
后来他驾舟到江里去,江里浪涛翻滚,他只落得“四顾胆落,坠桨失舵”。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深入学习就不能找到自己的不足,也就不能真正掌握一门知识。
3相反,学习就能使人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学得愈多,就愈感到不足。
著名科学家芝诺曾经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来说明这个道理。
他用一个圆的内部来表示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而用圆的外部表示未知的知识,他说一个人知识越多,这个圆就越大,这个圆的周长也就越大,与未知域的接触也越大。
因此,他对他的学生说:“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不知道的东西比你们多些。
”这位科学家正是始终不满足,不断地进取,才在科学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4学然后知不足,首先必须学,而且要不断地学,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较多的知识,才能更感到自己的不足,也只有永不满足,才能促使自己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取。
鲁迅先生说:“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
”列宁说:“最有害的,就是自以为我们总还懂得一点什么。
”巴甫洛夫说:“你们在任何时候也不要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
不管别人怎样器重你们,你们总要有勇气对自己说‘我没有知识。
’”这些教诲,从不同的侧面告诉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进取,永不满足。
5朱熹有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如果把知识比作那渠中的清水,那么学习就是知识源泉的源头。
只有永不满足地学习,才能使知识的源泉永不干涸,永远流出清澈的泉水,浇灌出智慧的花朵,结出丰收的硕果。
本文思路结构:引论:类比引论法类比实例(雄鹰搏击蓝天 + 小溪奔入大海)本论:反面论证提出论点——不学习也就不会感到不足反面说理比喻论证(井底之蛙)+ 反面举例(江郎才尽 + 楚人学舟)正面论证正面提出论点学然后知不足正面举例芝诺的言行 + 正面说理鲁迅语 + 列宁语 + 巴甫洛夫语结论:引用朱熹诗比喻:只有永不满足地学习,才能使知识的源泉永不干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