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学1、什么是犯罪学:狭义:研究犯罪现象和犯罪原因的专门科学。
广义:研究犯罪现象、犯罪原因和防止犯罪的对策的专门科学。
所谓的犯罪学就是融合各种有关学科的知识,表述犯罪现象,揭示犯罪原因,寻求治理、预防犯罪之对策的刑事事实科学。
2、犯罪学中的犯罪现象:犯罪现象是犯罪学的最基本的内容,是犯罪学研究的基础。
(1)犯罪现象是相对于犯罪案件而提出的集合概念,它是犯罪各种反映形式的总和。
(2)犯罪现象是一个与犯罪原因相对的概念。
(3)一定时期一定社会里的犯罪行为。
3、古典犯罪学:古典犯罪学派又称刑事古典学派,功利主义认为犯罪是一个人的自由意志的问题,是一个人的自由意志的表现。
一个人犯罪与否正是在“驱利避害”、“避苦求乐”的思想指导下自由选择的结果。
而刑罚就是针对人们的功利思想所进行的恫吓,以迫使人们不去犯罪。
犯罪应是一种十分明确的法律定义,法律应对什么是犯罪作出不容变更的规定,并规定与犯罪相适应的刑罚。
4、刑事古典学派:1、在犯罪观上,采客观主义立场,即认为应受惩罚的是犯罪行为;2、在刑罚观上,主张刑罚的报应性、惩罚性,如康德所主张的等量报应,黑格尔所主张的等价报应;3、主张罪刑法定原则,反对类推适用,反对不定期刑、缓释和假释。
5、刑事人类学派:认为犯罪原因存在于隔世遗传和病理关系两个方面。
所谓隔世遗传指犯罪人的身体具有先天的动物特征(如肉食动物及野蛮人)。
所谓病理关系指犯罪人身体发育上的缺陷和疾病。
具有这两种先天特征的人,有犯罪的必然性,同“自由意志”没有联系,于是提出“天生犯罪人”的结论。
主张预先对他们采取保安措施,予以隔离,从而进行预防。
犯罪人与非犯罪人是否有本质区别是古典学派与人类学派争论的焦点之一。
犯罪人属于人,仍然具有人类的一般属性;犯罪人并非先天注定或者生物遗传。
6、刑事社会学派:强调犯罪的发生和消灭、增加和减少,都受社会环境的影响。
不承认天生犯罪人理论,但断言有一种人,由于生理或心理上存在某种缺陷,而处于犯罪的“危险状态”,特别容易受社会上的“犯罪传染病”的传染。
7、犯罪的辐射律:是指犯罪的诱因、手段、方式通过信息载体的传播而被扩散。
犯罪社会学派--犯罪人不会因为法律规定了杀人要判处死罪而导致犯罪人不再去犯罪杀人,更多的,犯罪人在犯罪杀人后其所做的,都是想尽一切的办法来逃脱法律的抓捕及追究。
犯罪辐射是一种犯罪的具体形态,严重威胁着社会的治安稳定。
从法学应用的观点出发,加强对犯罪辐射的遏制,从而希望达到控制在一定的安全范围内甚至是消灭的态势下,保证社会秩序的安全稳定。
8、犯罪原因:是指引起、影响犯罪行为发生的事物和现象。
⒈犯罪根源(各种犯罪因素赖以存在的基础)⒉犯罪原因(引起犯罪动机产生的因素)⒊犯罪条件(犯罪条件是指罪犯实施犯罪所借助的必要因素。
)⒋犯罪的相关因素(犯罪直接原因发生作用的外围辅助条件)9、天生犯罪人理论:天生犯罪人是由于被称为返祖的恶劣遗传即隔代遗传,使生物学上进化迟钝的野蛮状态突然释放出来的结果,这种人不能适应文明社会,因而成为天生犯罪人。
大部分的犯罪人都是天生的犯罪人。
10、体格性格分型说:是西方犯罪学者提出来的犯罪体质生物学观点,但并不能用此证明犯罪的原因。
总结出犯罪人的生理特征,并将其与特定的罪犯联系起来。
瘦长型和三角型的人犯罪倾向比较大,情感需要旺盛,意志不坚定,控制力差,容易受物欲影响而犯罪;矮胖型的人性格急躁,容易成为偶发犯罪人;混合体型主要是性犯罪者。
11、社会解组论:是美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主流的犯罪学理论,运用都市发展的同心圆理论,认为同心圆地带的犯罪保持着稳定的模式,其中的过渡区是犯罪发生的高发地带;而且在犯罪的高发地区,社区的犯罪传统导致少年犯罪;经济地位低下的人群拥有最高的犯罪率;过渡性的聚居区的社会解组是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人口成分的不断变化、外来文化的瓦解、不同文化标准的扩散以及地区的工业化,导致聚居区文化和组织的解体。
聚居区传统的惯例和组织的持续性被打破。
这样,聚居区作为整体控制以及社会道德标准传递媒介的效能,大大的降低)。
认为要减少贫困社区的犯罪,必须改变那里的社区环境,粉碎其犯罪的价值观。
12、亚文化论:是指在某个社会群体中存在的不同于社会主流文化的一套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奉行这种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社会群体被称之为亚文化群体。
亚文化与社会的主文化之间的关系可以是一种主从关系,也可能是一种对立关系。
犯罪亚文化是基于犯罪集团及少年犯罪集团内部共有的特定信念和价值观所形成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13、标签理论:人的行为并不取决于行为的内在性质,而是取决于社会对其的态度,取决于社会的解释和认定,越轨是社会认定的结果,犯罪是对一些人贴上了“犯罪人”的标签。
标签论认为,社会对某些人贴上越轨或犯罪人的“标签”,会导致他们重新越轨或重新犯罪的不良后果。
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中的“无限犯罪前科制度”,实际上就是一种标签论。
一朝为罪犯终身为罪犯,使得出狱后的人背负着罪犯的标签,很难再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或赞美,生活没了期望便又重返犯罪的道路。
同样的在青少年犯罪领域,有不良行为、违法犯罪行为的青少年通常被贴上“犯罪”标签,经常受到异样眼光的青睐。
14、中性化理论:认为犯罪行为人往往把受到禁止和否定判断的违法犯罪行为中性化,来为自己的违法行为辩护。
15、犯罪学和刑法学之间的关系:犯罪学是一门以犯罪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研究。
它属于部门法学的范畴,是部门法学中最重要的学科之一。
犯罪是刑法学的开端,刑法学只提到犯罪的构成,罪名及刑罚。
它们互为同源关系。
犯罪学不是刑法学的辅助学科。
犯罪学与刑法学互为亲缘学科,但二者之间并非简单的“母子关系”或派生与被派生的关系,而是有着一定亲缘联系的共生关系。
按学科属性归类,犯罪学属于行为科学:按学科功能归类,犯罪学可以归于刑事科学。
通过对犯罪学的实证研究,对犯罪可以获得本体性和规律性的认识,对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具有指导意义,因此,犯罪学与刑法学的发展,需要二者的结盟。
a从历史发端上看,刑法学的起源要远早于犯罪学。
而犯罪学则是一部分法学专家在研究刑法学中犯罪是如何产生的问题是提出来的。
b从历史渊源上看,犯罪学的产生是在研究刑法学犯罪问题时产生的。
c研究对象上看,刑法学研究的是什么是犯罪,如何对犯罪行为进行处罚以教育公众,维护法律权益,实现公平正义;犯罪学则研究的是为什么会产生某种犯罪,如何去预防该种犯罪的产生。
d从研究意义上看,刑法学是为了更好、更公正的去处理罚的问题,以实现在处罚行为人,慰藉受害者的同时能去的最大的社会教育效果。
犯罪学则是尽力去研究犯罪的产生土壤,去研究如何预防犯罪,如何去为犯罪定制最恰当的刑罚。
16、社会环境与犯罪的关系:(家庭、邻里、学校、文化、社会)犯罪作为一种反社会行为,在本质上是社会各种矛盾激化的综合反映,是社会关系失调、社会结构不平衡的一种具体表现。
A家庭:家庭是未成年人社会化的首属环境, 对其人格的塑造有着奠基的作用,对个人道德心理形成的制约以及对个人道德行为的规范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是,中国,家庭伦理的失范随处可见,残缺的家庭、不当的家庭教育及不良的家庭生活方式都对青少年犯罪产生极大影响。
家庭在青少年生活中扮演最重要的社会控制角色。
教育方式不当的家庭, 主要有管教粗暴型家庭、娇宠型家庭、放任不管型家庭和父母自身行为不当型家庭。
自然结构不健全的家庭, 主要有残缺家庭、破碎家庭、松散家庭和隔代教养家庭。
家庭气氛恶劣主要有心理不相融家庭和暴力家庭。
B邻里:孟母三迁、择邻而居说明邻里环境对人的成长起很重要的作用。
C学校:1、教育指导思想的偏差,直接导致忽视素质教育。
2、教师教育方法不当。
教师行为、态度于学生非常重要。
3、放松思想道德教育。
忽视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就使对青少年犯罪的内在控制力降低。
(发育中的青少年对性充满好奇和神秘感,基于尝试的欲望或对禁忌的突破等心理,可能诱发青少年性犯罪。
某些教师的某些行为方式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如对金钱、权力的崇拜、追求物质享受而忽视精神丰富。
)D文化:文化冲突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的社会因素。
1、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冲突2、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的冲突3、文化冲突中不当价值选择呈现的犯罪类型(西方腐朽思想,传统文化封建遗毒,中外腐朽价值观,网络犯罪等)。
E社会:社会文化、社会制度、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治安状况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影响着青少年,如社会风气不良,社会福利措施欠缺,不良场所的存在,社会文化的污染,执法机关的失职,都在刺激青少年犯罪。
社会各界要自觉地参与营造适合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生活环境。
要严格管理文化娱乐场所,开展健康、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
要深入学校进行面对面的法制宣传,牢固树立法制观念。
同时要加强社会教育,积极开展社区教育活动,发挥综治办、民政、团委、妇联等部门的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心理道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和科学知识教育。
把青少年犯罪的问题切实解决好,让他们真正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材。
17、被害人:狭义的被害人仅指生命、身体等个人法益遭受侵害的人。
广义的被害人则指犯罪行为所造成的损失和损害即危害结果的承担者。
18、犯罪被害人的被害性:犯罪被害人的被害性是被害人本身的一种特性,是加害人实施加害行为时可以利用和必须利用的有利条件,它具有诱发性、易感性、受容性和转换性等特性,并表征着犯罪与被害互动关系的机制与过程。
19、犯罪预防:狭义:犯罪预防是指对犯罪的事先防范活动和措施,是指有助于消除犯罪原因、避免犯罪发生的社会的组织管理和建设发展方面的各种活动与措施。
广义:犯罪预防是指是指国家、社会、个人所采取的旨在消除犯罪原因、减少犯罪机会、威胁和矫正犯罪人,从而防止或减少犯罪发生的策略与措施的总和。
犯罪预防的特征:预防犯罪的主体是国家、社会和个人,而不仅仅是国家刑事司法机关。
犯罪预防的对象是全体社会公民,而不仅仅是具有犯罪危险的行为人。
犯罪预防的目的是防范、减少犯罪。
预防犯罪的措施是一系列的对策体系。
预防犯罪是一个控制过程。
重要性:犯罪预防是减少和治理犯罪的根本途径,犯罪预防有利于避免和减少犯罪给社会造成的损失,犯罪预防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维护社会治安,犯罪预防有利于社会主义四个文明建设,犯罪预防是全人类的共同呼声。
措施:(社会预防、心理预防、治安预防以及刑罚和非刑罚、保安处分等。
)A犯罪的社会预防:就是通过制定和执行适当的公共政策和社会政策,发展经济,完善制度与文化,组织和管理社会,避免和解决社会问题,从而减少和克服犯罪的社会过程。
B犯罪心理预防:是指对人的健全人格的社会培养和自我修养过程,其作用在于增强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使人在特定的社会背景和具体场合下能够作出符合社会法律和道德规范的行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