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_感冒ppt课件
• 寒邪郁于太阳经脉,经脉拘急收引,气血凝滞不 通,则致头痛、身痛、肢节酸痛等症。
13
2012-03-04
-
②感受风热
• 风热之邪,侵犯肺咽。 • 邪在卫表,卫气不畅,则致发热较重、恶风、
微有汗出; • 风热之邪上扰,则头痛; • 热邪客于肺卫,肺气失宣,则致鼻塞、流涕、
喷嚏、咳嗽; • 咽喉为肺胃之门户,风热上乘咽喉,则致咽
• 夹惊---- Ⅰ.肝胆素有积热。Ⅱ. 素有肝肾阴虚。 Ⅲ. 惊吓在先。 Ⅳ.小儿神气怯弱,肝气未盛,感 邪之后→热扰心肝,引动肝风, →心神不安,睡17 卧不宁,惊惕抽风----感冒夹惊。
2012-03-04
-
⑥后遗之理
• 护理不当:《素问·热论》:“病热少愈,食 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
喉肿痛等证候。 • 小儿发病之后易于传变,即使是外感风寒,
正邪相争,寒易化热,或表寒未解,已入内 14 化热,也可形成寒热夹杂之证。
2012-03-04
-
③感受暑湿
• 夏令冒暑,长夏多湿,暑为阳邪,暑多夹湿, 暑湿之邪束表困脾,而致暑邪感冒。
• 暑邪外袭,卫表失宣,则致发热、无汗; • 暑邪郁遏,清阳不升,则致头晕或头痛; • 湿邪遏于肌表,则身重困倦; • 湿邪困于中焦,阻碍气机,脾胃升降失司,
2012-03-04
目录
-
一、病名解析
二、临床特征
三、小儿感冒特点
四、预后
五、【病因病理】
六、【临床诊断】
七、辨证要点
八、治疗原则
九、证治分类
十、中成药
3
十一【预防护理】
2012-03-04
-
一、病名解析
“感冒”是中医病名,首见于北宋《仁斋直指 方·诸风》,元代 《丹溪心法》作为病名出现。清 《类证治裁》出现“时行感冒”。宋《小儿药证 直诀 .风论篇》首先提出“伤风”之名。《幼科 释谜 ·感冒》 : “感者触也,冒其罩乎。触则必犯, 犯则内趋;罩则必蒙,蒙则里瘀。”
分类
2012-03-04
-
二、临床特征
• 《仁斋直指·小儿附遗方论》: “感冒风邪,发热 头痛,咳嗽声重,涕唾稠粘。”
• 临床以恶寒发热、头痛鼻塞、流涕喷嚏、咳嗽 为特征。
• 感冒是小儿时期常见的外感性疾病之一,本病 发病率占儿科疾病首位,除了4-5个月以内小儿 较少发病外,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小儿,婴幼 儿易发病。
南阳理工学院 中医儿科学·第四章·中西医结合儿童医院 南阳理工学院 教授
张炜
主任中医师
1
2012-03-04
-
【目的要求】
• 1.了解感冒的病因及临床表现。 • 2.熟悉感冒主证的病因病机与辨证治疗。 • 3.掌握小儿感冒的特点,常见兼夹证的产生
机理与辨证治疗。
2
病变部位:肺,可累及肝脾。
病机关键:肺卫失宣。
12
2012-03-04
-
①感受风寒
•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腠理疏薄,表卫未固, 冷暖不能自调,易受外邪侵袭而发病。
• 风寒之邪,由口鼻或皮毛而入,束于肌表,郁于 腠理,寒主收引,致使肌肤闭郁,卫阳不得宣发, 导致恶寒、发热、无汗;
• 寒邪束肺,肺气失宣,气道不利,则致鼻塞、流 涕、咳嗽;
又称伤风(普通感冒)。 古典医籍: “伤寒” “中风” “温热” “风温”
“湿温” “秋燥” 吸西道医感学染伤:风(“(a急c普u性通te鼻感炎u冒p)”p-e、--r-冒“r受e感s风p冒邪ir”a,t、o病r“邪y 轻急in浅性fe,c上以ti呼o肺n,
AURI)系”症状为主,不造成流行。
时行感冒(时疫感冒、重伤风)(流行性感冒)4---时邪病毒,病情较重,具有流行特征。
则致胸闷、泛恶、食欲不振,甚至呕吐、泄 泻。 • 发于夏暑----暑湿感冒;未发夏暑----湿浊感冒
15
2012-03-04
-
④感受时邪
• 外感时疫之邪,犯于肺胃二经。 • 疫邪性烈,易于传变,故起病急骤; • 邪犯肺卫,郁于肌表,则初起发热、恶寒、
肌肉酸痛; • 疫火上熏,则目赤咽红; • 邪毒犯胃,胃气上逆,则见恶心、呕吐等症。
• 四季均有,尤冬春和气候骤变时。 • 小儿患感冒,因其生理病理特点,易于出现夹 5
痰、夹滞、夹惊的兼夹证。
2012-03-04
-
6
2012-03-04
-
三、小儿感冒特点
• 1、风寒少而风热多,热变最速。 • 2、表现不典型, • 3、症状相对复杂,肺系症状多、脾胃症状多。 • 4、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症状越重、并发症
越多。 • 5、年龄越小,临床变化越快。易产生并发症。 • 6、初期以病毒感染为主,2 ~ 3天后即可合并
细菌感染。 • 7、易感综合症
7
2012-03-04
-
四、预后
• 良好。多数患儿于 1 周左右恢复。 • 感冒的直接危害----高热惊厥(急惊风) • 但往往是某些感染性疾病的前驱症状。 • 但往往是气管-支气管炎、肺炎、中耳炎、鼻
窦炎、慢性鼻炎、脑炎等许多疾病的前驱疾 病。 • 少数并发心肌炎、ITP、AA、GBS。
8
-
五、[病因病理]
9
2012-03-04
(一)病因
-
• 外因与内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内因
邪气实----积热、积滞、湿浊、 痰火、气滞、血瘀
正气虚----气虚、血虚、阴虚、 阳虚、
阴阳 失衡
外因
气候骤变----风、寒、暑、湿、 燥、火(热)
疫毒侵袭----流感爆发、他人 传染
外邪 侵入
护理失宜----①饮食不当,②
衣被失宜,③劳倦过度,④
沐浴不当,⑤坐卧当风,⑥
暴受惊吓
10
(二)病机(理) 11
2012-03-04
-
2012-03-04
(二)病机(理)
原因:外因与内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
“风者,百病之始也”(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 “风者,百病之长也” ( 《素问·玉机真藏论》), 风邪常兼夹寒、热、暑、湿等病因为患,病理演变上 可见兼夹热邪的风热证、兼夹寒邪的风寒证及兼夹暑 湿的湿困中焦等证。
16
2012-03-04
-
⑤兼夹之理
• 夹痰---- Ⅰ.素有痰湿。Ⅱ.小儿肺脏娇嫩,感邪之 后, →失于宣肃,气机不利,津液不得敷布→内 生痰液, →痰壅气道→咳嗽加剧,喉间痰鸣----感 冒夹痰。
• 夹滞---- Ⅰ.素有积滞。Ⅱ.小儿脾常不足,感邪之 后,脾运失司,稍有饮食不节→乳食停积,阻滞 中焦, →脘腹胀满、不思乳食,或伴呕吐、泄泻---感冒夹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