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建铁路施工组织设计2(第二篇)

新建铁路施工组织设计2(第二篇)

人。

掌握现场的第一手资料,施工安排和布置时结合现场调查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不利影响并进行必要的防护。

4.1.1.2.施工条件调查对工程施工条件进行调查,掌握当地气象、水文、给水、供电、通讯、排水、道路以及铁路、公路道路、水运交通运输等施工条件,以及各种工程构件、材料和工程物资的供应情况。

4.1.1.3.施工环境调查调查工程施工现场周边建筑设施、村庄、当地道路交通人流等情况,施工安排时充分考虑给沿线群众带来的不便和干扰,把施工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调查民风、民俗、民情和疫情,以便对施工队伍进行宣传教育和卫生防疫工作。

4.1.2.地质补勘进驻施工现场后,组织专业地质人员对本标段内的岩溶路基、安家包大桥2#、6#墩钻孔位置及隧道不良地质段的地质进行重点补充勘探工作,与设计资料核对,并及时将勘探结果反馈给监理和设计单位。

4.1.3.技术准备4.1.3.1.图纸复核开工之前,组织技术人员复核设计图纸,正确领会设计意图。

如发现设计有误或设计不明确时,及时与设计单位联系解决。

4.1.3.2.现场核对组织对设计图纸和有关文件进行现场核对,发现不符及时报设计单位解决。

4.1.3.3.接桩复核交接桩完成后,立即组织复测,延伸到两端相邻标段进行闭合,水准点复测采用精密水准仪,导线点复测采用全站仪,对所有复测均按铁路测量规范要求进行。

复测成果表报监理工程师审批后,用于施工放样。

4.1.3.4.编制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组织技术人员按要求编制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报监理工程师和建设单位代表批准后用于指导施工。

4.1.3.5.试验准备进场后,及时组建工地试验室,安装、调试试验设备,并按规定进行标定,报监理工程师验收后,再进行各种试验工作。

4.1.3.6.技术交底根据施工任务划分,对各项目进行技术交底。

技术交底包括:测量桩交接、施工图纸、技术规范、施工进度计划、施工方案、安全、质量措施。

技术交底做到准确、详细,以指导各项目队的施工。

4.1.4.资源准备4.1.4.1.施工队伍4.1.4.1.1.施工队伍调遣接到中标通知后,立即组织施工队伍调遣工作。

从事临时工程施工的有关队伍以最快的速度赶至工点,在正式工程开工前完成临时设施的修建工作。

其他施工队伍及人员乘火车或汽车,在正式工程开工前一周内到达施工现场。

4.1.4.1.2.施工队伍动员搞好施工队伍的宣传教育工作,使进场人员充分认识工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在正式工程开工前,组织全体施工人员进行岗位技术培训,使作业人员对工程概况、项目特点、质量标准、要求、安全、环保及各自的施工内容有较充分的了解。

针对本标段的工程特点,加强施工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安全防护宣传,确保施工安全。

4.1.4.2.工程机械在施工准备期间,完成施工所需的全部工程机械的检修和分批进场工作。

用于临时设施施工的机械和混凝土拌和站的拌和设备在接到中标通知后立即进场。

第一批进场的机械设备以最快的速度采用公路运输方式,第二批及其后进场的施工机械采用铁路运输方式运至万州车站后,汽车倒运至现场。

4.1.4.3.工程材料沿线工程用砂缺乏,施工时一般圬工采用机械制砂,高标号混凝土及桥梁等结构物采用河砂;沿线石料丰富,工程用料可就近供应。

接到中标通知后,立即与厂家签订自购料采购合同或意向,确定材料的运输和交付方式,确保施工准备及正式工程的材料供应。

对建设单位组织招标采购的材料及时与中标单位签订供料合同。

4.1.5.线路复测及控制网布设4.1.5.1测量制度管理严格执行集团公司制定的《施工测量制度》,确保本标段测量人员的相对稳定,维持测量工作的持续性,制定各项奖惩制度,明确各级测量人员的职责范围,强调测量复核制度和技术交底制度。

本标段全线测量工作,主要实行项目经理部、工程队二级分工负责制和复核制。

在各级分工范围内的测量工作主要依靠自检复核。

在各级分工衔接上采取互检复核,实行用户验收制。

经理部精测组配备2名技术干部,3名测工,在总工和工程技术部部长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其主要任务是负责全段线路贯通测量、桥隧控制测量、工程各主要施工阶段的放样复核测量、竣工测量、管理和指导工程队测量组的工作等。

工程队测量组按工点多少配以1名或多名技术干部分工点负责日常施工测量,并相应配备多名测工,由技术主管负责督促和检查本队测量复核工作的实施。

其主要任务是建筑物施工过程中的中线、标高、结构尺寸的施工放样和检测工作。

4.1.5.2.应用规范、标准本标段铁路工程应用《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CH2001-92)、《铁路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和《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99)。

4.1.5.3.仪器装备精测组配备美国Trimble 5700型GPS接受机一套,尼康DTM-531E全站仪一套,测角中误差2″,标称精度2+2ppm。

工程队相应配备Ⅱ级全站仪、J2经纬仪、S3型水准仪和30米钢卷尺各一套。

所有仪器均按照ISO9000质量体系之要求,定期到标准计量所检测中心进行检定。

4.1.5.4.线路复测与地面控制测量4.1.5.4.1.测量方法为保证今后施工的中线、水平正确,在动工之前进行线路贯通复测。

大桥、隧道必须布设控制网,保证桥轴线精度、墩台施工精度和隧道贯通精度。

本标段测量方法采用:隧道平面控制网采用B级GPS控制网。

水准复测与线路贯通一同施测,采用平、高同测的方法(即三角高程与中线复测同时进行),隧道高程控制测量和线路复测一同完成。

4.1.5.4.2.交接桩进场后同设计单位联系进行现场桩橛交接工作,交接时作好桩橛标识,并绘制点之记。

注意熟悉线路走向、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情况,以及桥隧等建筑物所处位置,便于控制测量选点布网。

4.1.5.4.3.GPS选点布网在隧道洞口布设成三角形,保证洞口控制点不小于3个,洞口点到后视控制点的边长不小于300m。

桩橛埋设应按测规要求办理,设为砼包钢筋,深度不少于50cm。

桩点周围的观测环境要清理干净,场地要平整。

采用GPS静态测量方法进行隧道GPS控制点的测量,外业观测前对GPS接受机按规程进行严格检查和编号,并编制卫星可见性预报表,按照GPS网B级精度要求进行观测。

4.1.5.4.4.测量精度根据《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99)、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CH2001-92)和《铁路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规定,本标段隧道、桥梁控制测量采用B级GPS控制网(二等控制精度)和四等三角高程的控制精度。

隧道、桥梁控制测量精度等级按测规有关规定办理,具体见表4.1.5-1、表4.1.5-2及表4.1.5-3。

表4.1.5-1 隧道洞内外平面控制测量等级及相应精度表4.1.5-2 隧道高程控制测量等级及相应精度表4.1.5-3 桥梁控制测量等级及相应精度4.1.5.4.5.外业观测4.1.5.4.5.1. GPS作业要求GPS作业实施具体指标见表4.1.5-4。

表4.1.5-4 B级GPS测量作业基本技术规定表注:GDOP值——为任一时刻所测GPS网的几何图形强度因子。

在外业作业前,对GPS接收机的电池、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和夜间观测需要的设施等进行充分的准备,制定作业计划和作业标准。

GPS静态测量采用4台GPS接收机进行全天候作业,合理安排昼夜作业时间,事先做好外业资料、设备等准备工作以提高外业效率,减少干扰。

4.1.5.4.5.2.水平角方向观测技术要求水平角方向观测技术要求见表4.1.5-5。

表4.1.5-5 水平角方向观测技术要求表4.1.5.4.5.3. 光电测距、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技术要求光电测距和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技术要求分别见表4.1.5-6,4.1.5—7。

4.1.5-6 光电测距技术要求表4.1.5-7 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技术要求表4.1.5.4.6.内业计算采用GPS数据处理的最优软件SKI-PRO,获取高精度的地心坐标。

平差前对各基线向量进行严格的筛选,采用严密的平差理论进行平差计算。

平差使用统一的点位坐标和GPS广播星历基准数据。

平差后的最终坐标为本工程独立坐标系统。

4.2.施工方案4.2.1.总体施工方案4.2.1.1.总的思路和安排原则以云雾山隧道、渡口河特大桥为重点,作为施工主线,加大设备及劳动力的投入,合理配置资源,发挥科技先导作用,不断优化施工技术方案。

云雾山隧道要突破地质超前预测预报、岩溶地段快速掘进、反坡施工地段防淹井三大课题,选择合理、匹配的机械设备,保证本标段总工期实现。

渡口河特大桥要抓好高墩、连续刚构悬臂灌筑施工的关键技术,保证大桥整体质量。

其它工程项目,合理组织平行或交叉作业,保证资源的合理配置,均衡发挥综合生产能力,使整个标段任务全面有序的完成。

施工全过程要根据当地政府对环保和水保的要求,做好环保和水保工作。

积极主动搞好和相邻标段其它施工队伍及铺架单位的配合工作。

加强同监理单位和设计单位的合作,争取各方面的大力支持。

4.2.1.2.施工总体安排安家包大桥、白果车站和云雾山隧道横洞口、进口施工条件较好,在施工准备2个月后,即可开始施工;云雾山隧道出口、周家湾隧道、渡口河特大桥和白龙坝隧道工点均远离两河口,进场后,以最快速度拉通施工主便道,修建临时生产、生活设施,确保按预定时间开工是施工准备的重要目标;云雾山隧道分三个工区同时施工:进口工区负责施工DK242+084~DK242+420及DK243+260~DK245+570段,全长2646m;横洞工区负责施工横洞和正洞DK242+420~DK243+260段,全长840m;进口、横洞口工区同属第二项目队。

出口工区负责施工DK245+570~DK248+724段,全长3154m,为反坡段,属第三项目队。

采用有轨运输,考虑到前期洞口外车场布置所需的准备时间较长,横洞、由横洞进入正洞100m以及出口200m地段均采用无轨运输,待横洞口及出口洞外车场布置好后,适时转换为有轨施工。

进口336m为无轨运输,和横洞贯通继续施工时转换为有轨运输,利用横洞有轨运输线施工。

周家湾隧道长1144m,两头施工,进口端负责DK248+576~DK249+130段单线施工,为顺坡段,出口端负责DK249+130~DK249+720段双线施工,为反坡段。

进口端施工场地和云雾山隧道出口一并考虑,布置在洞口左侧,出口端施工场地布置困难,只在洞口沿等高线位置布置空压机房等必须的生产设施,其他生产与生活设施与渡口河特大桥一并考虑布置在渡口河特大桥左侧300m。

周家湾隧道采用无轨运输。

白龙坝隧道全长818m,由进口顺坡施工。

进口场地布置困难,只在洞口沿等高线位置布置空压机房等必须的生产设施,其他生产与生活设施与渡口河特大桥一并考虑布置在渡口河特大桥左侧300m。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