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玉米主推品种对丝黑穗病抗性评价摘要:文章就吉林省主推玉米品种人工接种丝黑穗病菌,鉴定出不同级别的抗性品种,得出病害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吉林省;玉米;丝黑穗病;抗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s43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1-0072-1
1 玉米丝黑穗病国内外发展现状
玉米丝黑穗病(sphacelotheca reiliana)于1876年在意大利首次报道,目前已遍布世界各玉米生产区,1919年在国内东北发现,现在各玉米栽培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以北方春玉米区、西南丘陵山地玉米区和西北玉米区发生较重,一般年份发病率在2%~8%之间,个别地块可达60%~70%。
1975年仅东北三省就减产玉米3.75亿kg。
病株果穗和雄穗同时表现症状者占病株的60%~70%,仅果穗发病而雄穗正常的占30%~40%,雄穗发病而雌穗正常的极为少见。
丝黑穗病是苗期侵染的系统病害,无再次侵染。
发病程度取决于品种抗病性、菌源数量和环境因素。
在丝黑穗病防治上,采取了选育和应用抗病品种或用处理种子等方法。
用抗病品种与感病品种轮作也可以减轻病害发生。
2 玉米品种抗性鉴定
吉林省区域试验参试品种分别有1400份。
由育种单位提供。
玉米丝黑穗病接种,在播种时同步进行。
播种时,将配制好的0.1%菌土以每穴100g用量覆盖玉米种子。
播种前应先进行田间浇灌,
以确保土壤湿度适宜。
播种时的土壤温度应在20℃以上,土壤湿度约20%~28%,以利于病原菌的萌发和浸染。
鉴定材料随机排列,每50份鉴定材料设一组已知高抗和高感对照材料:mo17(高抗)或齐319(高抗)、黄早四(高感)。
在乳熟后期进行调查。
每份鉴定材料至少选取100株,逐株调查,分别记载调查总株数、发病株数,计算发病株率。
当鉴定圃中的高感对照材料达到其相应感病程度(9级),该批次抗丝黑穗病鉴定视为有效。
3 调查试验结果和结果分析
早熟高抗丝黑穗品种有吉星32、银河25、c501w等20个品种;早熟抗病品种有e120、新春23、延单20等40多个品种;早熟中抗品种有吉星519、通油8、e121等15个品种;中熟高抗品种有
x1121h、长单506z4221、z7020等100多个品种;中熟抗病品种:hz0304、北龙02—1、吉单261等170多个品种;中熟中抗品种:屯玉88、吉星33、吉星526等80多个品种;晚熟高抗品种:吉东4、吉东6、f2011等180多个品种;晚熟抗病品种:郝98、龙府4号、农大259等110多个品种;晚熟中抗品种:hl90、郝5708、长单38等60多个品种;高密高抗品种:kx9574、吉星2018、吉星270等30多个品种;高密中抗品种:益丰12、京科458、吉农大509等15个品种;耐密高抗品种:x1132j、泽玉20、p518336等40多个品种;耐密抗病品种:dh3619、平安57、kx1571等60多个品种;耐密中抗品种;四育101、吉单34等60多个品种。
吉林省主推玉米晚熟品种高抗丝黑穗平均比率为39.43%;玉米
晚熟品种抗丝黑穗平均比率为33.37%;玉米晚熟品种中抗丝黑穗平均比率为20.68%;玉米晚熟品种感丝黑穗平均比率为6.02%;玉米晚熟品种高感丝黑穗平均比率为0.5%。
其中,玉米晚熟品种高抗丝黑穗病平均比率最高,玉米晚熟品种高抗、抗病、中抗、感病、高感平均比率按序递减。
吉林省主推玉米高密品种高抗丝黑穗病平均比率为27.1%;玉米高密品种抗丝黑穗病平均比率39.58%;玉米高密品种中抗丝黑穗病平均比率22.27%;玉米高密品种感丝黑穗病平均比率8.92%;玉米高密品种高感丝黑穗病平均比率2.1%。
其中,玉米高密品种抗丝黑穗病平均比率最高,玉米高密品种高抗丝黑穗病平均比率次之;玉米高密品种抗丝黑穗病平均比率最高,玉米高密品种高抗丝黑穗病平均比率次之;玉米黑穗病平均比率为35.65%;玉米品种中抗丝黑穗病平均比率为23.7%;玉米品种感丝黑穗感丝黑穗病平均比率8.92%;玉米高密品种高感丝黑穗病平均比率2.1%。
其中,玉米品种高感丝黑穗病平均比率为1.55%。
其中,玉米品种抗丝黑穗病平均比率最高,玉米品种高抗丝黑穗病平均比率次之;玉米品种中抗丝黑穗病平均比率和感病平均比率、高平均比率按序递减,高抗比率呈下降趋势。
农大吉林省玉米主推品种抗丝黑穗病调查中,高抗丝黑穗品种比率为17.42%;抗丝黑穗品种比率为39.08%;中抗丝黑穗病品种比率为22.4%;感丝黑穗病品种比率为18.94%;高感丝黑穗病品种比率为2.74%。
其中,抗丝黑穗品种比率最高,中抗丝黑穗病品种
比率次之,高抗和感丝黑穗病的品种比率相近,高感丝黑穗品种比率最低。
高抗、抗、中抗丝黑穗病品种比率总数均在80%以上。
对吉林省的主推玉米品种进行抗病性分析结果表明,吉林省抗丝黑穗病的玉米品种在所调查的所有品种中占有很高的比例。
玉米丝黑穗病的变化各年份差异不大较平稳,但有上升趋势。
玉米丝黑穗病的年份变化较小,原因是所调查品种中抗玉米丝黑穗病。
随着玉米育种进程的加快,如何有针对性地从选系时即加强对抗病性状的选择。
以及通过回交、诱变和分子辅助育种的方法选育抗病自交系是通过品种解决玉米主要病害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杨信东,高洁,杨伟光,张德才,等.吉林省玉米主推品种抗丝黑穗病及叶斑病性状鉴定[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4,(5).
作者简介:李彦林(1974-),男,就职于九台市苇子沟农业站,研究方向:农作物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