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城市水系规划公示内容2008-10-17佛山市城市水系规划•公示内容一、总则规划目的:为规范保护和利用城市水系的行为,确保城市水系综合功能持续高效的发挥,促进城市健康发展,根据国家相关法规和佛山市城市总体规划,制定本规划。
水系分类:将水系按形态特征分为外江、湖库、内河涌,其中芦苞涌、西南涌、佛山水道属于一端受控的分洪河道。
规划范围:本次规划范围为佛山市行政辖区的范围,面积3848.49平方公里。
重点针对西江北江水系的外江、中型以上水库和部分流经2+5组团的主干内河涌。
对于其他内河涌、小型水库、湿地和泉水等水体只提出保护和利用的原则性建议,具体规划要求在下层次规划中明确。
规划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1988)3.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4.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1997)5.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96)6.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7.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8. 《城市蓝线管理办法》(2006)9. 《航道管理条例》(1987)10. 《河道管理条例》(1988)11. 《广东省防洪(潮)标准和治涝标准》(1997)12. 《广东省饮用水源水质保护条例》(2007)13. 《广东省航道管理条例》(1995)14. 《广东省水利工程管理条例》(2000)15. 《广东省河道堤防管理条例》(1996)16. 《广东省湿地保护条例》(2006)17. 《佛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6)1-118. 《佛山市围内主干河涌管理暂行规定》19. 《城市水系规划规范(征求意见稿)》20.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1989)21. 《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T338-2007)规划目标:按照城市发展总体目标,尊重水系自然条件,维持水系健康生命,正确处理水系保护与综合利用的关系,体现城市规划对水系功能的引导和控制,实现社会、环境与经济并重的综合效益。
规划原则1. 饮水安全优先原则2. 生态优先原则3. 统筹兼顾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城市与乡村、开发与保护的原则4. 水体、岸线和滨水陆域空间相协调原则5. 滨水空间的公共性原则规划期限:本次规划整合的期限为2008-2020年,其中近期行动规划的年限是2008-2010年。
对佛山城市水系的重要功能和某些重要组成部分还应进行永久性的谋划和控制。
本规划与其它规划之关系:作为市域层面专项规划,本规划与各专业部门编制的专项规划相衔接,指导各分区规划、各涉及城市水系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并为其他涉及城市水系的规划编制提供指引,其中涉及水利、环保、交通、国土、建设、航道、海事、文物等专业要求的需按专业部门相关规划、规范和技术标准执行。
有下划线的部分为本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必须严格执行。
二、水体功能规划根据城市水系规划规范,按照城市发展建设的要求将水体功能分为城市水源、航运和滨水生产、排水调蓄、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生态调节和保育、行洪蓄洪、景观游憩、水产养殖等,不同水体在一种核心功能之外兼有多种功能。
本规划的水体功能是从城乡发展角度出发,与环保部门主导的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和水利部门主导开展的水功能区划工作相衔接,市域内水体适用的环境质量标准应严格执行《广东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
水体功能规划原则1-21. 本规划优先确定水源和备用水源,确保城市用水安全;2. 有行洪、蓄洪要求的水体必须保证其行洪、蓄洪功能的发挥,保证城市防洪安全;3. 有珍稀水生生物栖息水体水域的原生态受到保护,该类水体其他功能的设臵必须经过严格的环境保护评价之后才可确定;4. 航道或有条件作为航道的水体,应保留或预留航运功能;1-3三、岸线分配和利用滨水岸线是城市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
岸线按功能分为生态性岸线、生产性岸线和生活性岸线。
生态性岸线是为保护城市生态环境而保留的自然岸线,结合市域内的山林等区域绿地和生态廊道布臵,作为阻断城市滨水蔓延式发展的有效隔离措施,生态岸线应尽可能连贯,驳岸形式应首选自然式,保障水体交换和生物迁徙畅通。
生产性岸线属于专用岸线,有航运功能的水体,应坚持“深水深用、浅水浅用”的原则,应根据水深条件优先确定用于船只停泊和作业的深水岸线,保证深水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同时滨水生产应尽可能集约发展,以节约岸线资源。
生活性岸线为城市公共活动岸线,城区内除了必要的水上客运码头等之外,应尽可能划为生活性岸线,生活性岸线应对公众开放。
四、滨水区规划控制水体及其周边一定范围的陆域共同构成承担特定城市功能的滨水区。
滨水城市功能区包括滨水公共活动区、滨水作业区、滨水生态保护区和风景区。
滨水区建设不得损害水体和岸线规划功能的发挥,应有利于对水体和岸线的保护,有利于滨水景观的塑造。
滨水区建设强度控制应与城市总体规划的用地布局相协调,并符合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要求。
滨水区建设分为Ⅰ、Ⅱ、Ⅲ、Ⅳ级强度控制区:Ⅰ区包括“2+5”组团的城市中心区以及港口和滨水产业用地,可做高强度开发;Ⅱ区包括一般城市居住综合用地,为中等强度开发;Ⅲ区包括低密度居住区和公园等,为低强度开发;Ⅳ区为区域性生态绿地生态走廊穿越的滨水区,属于禁止开发区。
除港口作业区和滨水生产区外,开发强度越高的地段越应确保其公共性。
1-4六、城市水系保护应严格保护城市水源地水质,根据饮用水源保护规划,逐步将城市水源转到外江并适当归并,从仅依赖北江转向北江西江兼用,提高供水安全性。
1-5城市水系包含着大量的历史信息,滨水开发建设时应根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对涉及水系的历史文化重点保护区、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古迹予以保护。
城市蓝线是指城市规划确定的江、河、湖、库、渠和湿地等城市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线。
本规划确定市域范围内的主要地表水体,划定其城市蓝线。
各相关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依据本规划的原则规定,补充主干内河涌、小型水库的城市蓝线,具体落实城市蓝线范围界址坐标和保护合一形式的,城市蓝线可包括该道路。
3. 蓝线与紫线:城市蓝线涉及滨水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古迹的,蓝线与紫线可以重叠,重叠部分应同时执行城市紫线和蓝线的规划控制措施。
4. 蓝线与黄线:城市水运码头、取水(含取水点、取水构筑物及一级泵站)和水处理工程设1-6施、排水设施、防洪堤墙、排洪沟与截洪沟、防洪闸等与取水、排水、防洪、调蓄等相关的滨水市政设施用地应划入城市蓝线,同时执行蓝线和黄线的规划控制措施。
在城市蓝线内进行各项建设,必须符合经批准的城市规划并满足水系保护的要求。
禁止擅自填埋、占用城市蓝线内水体;蓝线内禁止擅自建设各类排污设施,禁止进行违反城市蓝线保护和控制要求的建设活动;禁止进行影响水系安全的爆破、采石、取土。
3、根据《佛山市饮用水源保护规划(修编)》确定水源地保护范围。
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一级保护区:水厂取水口上游1000米,下游500米;河段宽度500米及以上的宽度为以河道中泓线为界限到取水口范围;河段宽度500米以下的宽度为整个河道范围。
陆域范围为沿岸长度相应的一级1-7保护区水域长度及沿岸纵深与河岸的水平距离150米。
二级保护区:水源地一级保护区上游边界以上2000米,下游边界以下1500米;陆域范围为沿岸长度相应的二级保护区水域长度及沿岸纵深与河岸的水平距离1000米。
具体保护范围按照广东省政府对佛山市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的批复执行,对未来取水口需要迁移、水厂需要转变功能或关闭的,在迁移、转变功能和关闭之前,仍按现状水源保护区进行保护,不以西江下游出海航道、陈村水道、东平水道、莲沙容水道、顺德水道“两纵三横”千吨级及以上航道为骨架,以三、五百吨级航道为基础的纵横交错、江海直达、连通港澳的航道网。
规划将佛山市航道划分为骨干航道、重要航道和一般航道三个层次。
骨干航道由西江下游出海航道、陈村水道、东平水道、莲沙容水道、顺德水道“两纵三横”组成,规划总里程249km,均为1000t级及其以上航道。
重要航道由北江干流、顺德支流及甘竹溪组成,规划总里程81km,均为四级航道。
1-8一般航道由水口水道、白坭水道等航道组成,规划里程754km,其中四级航道13km,五级航道55km,六级及以下航道686km。
3、锚地规划结合航道条件、港口分布,按照适度分散、相对集中的原则,共规划锚地9处,以靠岸系泊锚地为主。
4、滨水道路3、湿地是城市之肺,根据《佛山市城市总体规划》,保护草场湿地公园、太平沙湿地公园、云东海湿地自然保护区、横沙围湿地公园、马岗湿地公园、顺风岛湿地公园、鲤鱼沙湿地公园、海寿沙湿地公园、金沙湿地公园等湿地。
4、中型水库:包括深埗水水库、西坑水库和东风水库。
1-95. 重点协调区域6. 生活性主干河涌整治工程1-10九规划实施保障措施建立涉及城市水系规划的联合评审机制。
涉及城市水系管理的各个部门在做好各自职能任务的同时,还应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联动,增强合作及应对突发事故能力,实现水源地、污染源、流域水文资料、专业规划等有关信息的共享。
继续组织技术深化,在编制各组团、各镇总体规划以及控制性详细规划时分层次具体落实城市蓝线;在滚动编制近期建设规划时,应对城市水系近期建设提出具体措施;在本规划所确定的原则基础上,尽快完善或修编包括供水、排水、道路交通、水运、港口、水源保护等相关专项规划涉及城市水系的内容。
城市蓝线一经批准,不得擅自调整。
因城市发展和城市布局结构变化等原因,确需调整城市蓝线的,应当依法调整城市规划,并相应调整城市蓝线。
调整后的城市蓝线,应当随调整后的城市规划一并报批。
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增强全体市民的城市规划和水系保护意识,使全市人民了解城市水系规划,共同保护好、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佛山城市水系。
加大对涉及城市水系保护建设的规划管理力度,强化城市蓝线管理。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服从城市蓝线管理的义务,有权监督城市蓝线管理、对违反城市蓝线管理行为进行检举。
对涉及城市蓝线的所有建设活动要按照城乡规划法和城市蓝线管理办法等,进行集中统一的规划管理并依法备案,对于破坏城市水系的违规开发建设行为依法查处。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