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通州城区水系专项规划南通市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二○一三年十一月目录1 总论 01.1 规划目的意义 01.2 规划指导思想 01.3 规划原则 01.4 规划依据 01.5 规划范围 (1)1.6 规划基准和水平年 (1)1.7 城市水系规划的技术工作程序 (1)1.8 规划主要成果 (2)2 城市水系规划区域概况 (3)2.1 自然条件 (3)2.2 经济社会发展 (3)2.3 污染源分析 (3)2.4 水污染防治 (4)2.5 河道水环境质量状况 (4)2.6 已有控制性详规 (4)3 城市水系现状及分析 (12)3.1 现状水系 (12)3.2 水系历史演变 (12)3.3 经济社会发展对水系布局的要求 (12)3.4 水系存在问题分析 (13)4 城市水系布局和水面规划 (14)4.1 城市水系布局 (14)4.2 城市水面规划 (21)5 城市河道生态水量的控制和保障 (22)5.1 河道生态水量确定方法 (22)5.2 河道生态水量计算 (22)5.3 河道生态水量保障措施 (22)6 城市河道水质控制和工程措施 (23)6.1 河道水污染与水质现状 (23)6.2 河道功能划分与水质目标 (23)6.3 改善河道水质的水系整治方案 (24)6.4 河道生态修复方案 (25)7 城市水景观与水文化 (26)7.1 城市水景观 (26)7.2 城市水文化 (29)8 城市河道生态型护岸 (32)8.1 堤防护岸现状 (32)8.2 生态型护岸规划方案 (32)8.3 典型护岸工程分析 (33)9 城市水系管理 (35)9.1 水系管理范围划定 (35)9.2 水系管理内容 (37)9.3 水系管理法规 (37)10 城市水系规划工程建设意见 (38)10.1 水系规划工程系统 (38)10.2 规划工程投资 (38)10.3 近期工程建设计划 (40)11 规划实施效果评价分析 (42)11.1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42)11.2 宏观效益分析 (43)1 总论1.1 规划目的意义2009年,经国务院批准,原通州市并入南通市成为通州区,南通市城市空间结构因此有了较大调整,由片区组团城市向T型城市转型,明确了通州区作为未来南通市的次中心。
在撤市并区之后,通州区相关规划应对不足,未能及时有效的与南通市区对接,规划标准也应相应的提升到全南通市的角度。
现阶段,《南通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与《江苏省南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体规划》已报批,这些规划都以南通与通州一体化作为前提,随之而来的是通州中心城区格局的调整,原有城市基础设施也应作出相应调整、完善、优化。
同时通州各片区已完成多项专项规划、控规和详规,但缺乏统一协调,在水系布局、分区方案等方面存在不一致性,急需整合。
为贯彻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和江苏沿海开发的国家战略,围绕将南通建成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的总体目标,针对通州中心城区发展目标、功能定位,为规范保护和利用城市水系的行为,促进城市水系综合功能的有效发挥,保障城市防洪、供水、水生态和水环境安全,根据国家法规和已有相关规划,制定本规划。
1.2 规划指导思想以城市总体规划和区域水利规划为指导,以现状河网水系为基础,以城市防洪保安为前提,以水系贯通、截污治污、水体置换、生态修复、营造景观为主要手段,大力提升水生态环境功能,突出系统规划、统筹协调、综合整治、科学管理,构筑“安全、通畅、清洁、生态、秀美”的城市水系新景观,为通州区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1.3 规划原则1)充分协调水系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发展布局、目标和建设要求的关系,同时注重与城市给水排水、水环境保护、道路交通、旅游景观及其他专业规划的衔接。
2)充分协调城市与水系的关系,处理好水系与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城市绿化景观系统、城市环境保护系统以及城市市政工程系统的关系。
3)充分兼顾水体、岸线和滨水空间三个层面的功能协调,使三层面的功能配置相得益彰,形成完善合理的水系空间体系。
4)体现生态优先的理念。
尊重、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充分结合城市的水文、地质、地貌、气候、生态特征,因地制宜,确保水系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5)体现滨水空间的共享性。
滨水空间是城市宝贵、甚至是稀有的空间资源,应确保水系空间在土地权属、功能特性等多方面的公共性。
6)体现水系的地方特色。
充分考虑城市空间景观形象的展现和塑造,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滨水空间景观。
7)坚持公众参与的原则,在规划编制、修改和实施的全过程中广泛吸引公众意见。
1.4 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3]《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1997)[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7]《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1988)[8]《防洪标准》(GB50201-94)[9]《城市水系规划导则》(SL 431—2008)[10]《城市水系规划规范》(GB50513-2009)[11]《城市蓝线管理办法》(2006)[1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13]《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准》(GB 12941)[14]《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 50318)[15]《水域纳污能力计算规程》(SL 300)[16]《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CJJ 50)[17]《南通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18]《南通市通州区“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19]《南通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20]《南通市通州城区发展规划》[21]《江苏省南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22]《通州区旧城区及北部地区编制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23]《通州区世纪大道以西地段控制性详细规划》[24]《通州区新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5]《通州区东城小镇规划研究》[26]《南通市通州区金西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7]《通州区新金西路西延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28]《南通市通州区城市排水工程规划修编》(2012-2030)[29]《通州市城市水环境治理规划》[30]《南通市通州区水利现代化规划》(2011-2017)[31]已批建设用地红线和道路红线[32]《南通统计年鉴》(2012)[33]其他有关法规、规范及规定1.5 规划范围1、规划范围范围:通州中心城区面积:约120平方公里2、研究范围范围:南通市中心城市行政管辖区域。
面积:约1900平方公里图1-1:规划范围和研究范围1.6 规划基准和水平年规划基准年:2012年规划近期水平年:2020年规划远期水平年:2030年1.7 城市水系规划的技术工作程序规划调研:对规划区水系情况作详细彻底的调查,收集、整理和分析城市的自然条件、经济社会、水系历史及已有规划等方面的资料,同时广泛征集各相关部门的意见,对水系现状及存在问题作深入细致的分析,使得规划方案的制定做到有的放矢。
初定方案:依据流域、区域综合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及防洪排涝、供水、水环境治理等专项规划,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和旅游开发等规划对水系布局的需求,立足现有水系,理清水脉,遵循水流的客观规律,明确城市水系主体功能,确定城城市水系的基本格局。
在城市水系基本格局确定的基础上,适当考虑城市水面修复与补偿,满足城市适宜水面面积率要求。
对规划区水污染原因进行客观的调查分析,确定水功能区划及水质目标,确定水质控制、生态修复方案,同时研究水系生态水量的控制和保障。
充分考虑水系景观功能,制定适应城市品位提升、居民生活休闲需求的水景观建设方案。
深入挖掘城市涉水文化底蕴,结合城市水景观功能区划,以保护历史水文化遗产为重点,辅助考虑具有时代特点、自身特色和适应城市人居需求的新型水文化建设。
中间成果汇报:根据规划初定方案,编制水系规划报告初稿,同时召开中间成果汇报会,与相关部门沟通和交换意见,并根据收集到的意见对规划报告进行修改完善。
规划评审:提交规划报告送审稿,准备汇报文件,组织有关专家对规划报告进行审查。
最终成果:对专家审查意见进行整理与汇总,根据意见对规划报告作最后的调整和完善,并提交规划最终成果。
1.8 规划主要成果明确规划期的规划目标、构建城市水系系统和水系布局、确定城市适宜水面面积和水面组合形式、确定城市河道生态水量和控制保障措施、制定城市河道水质保护目标和改善措施、制定城市水景观建设方案、划定城市水系行政管理范围和制定管理方法、制定城市水系整治工程建设方案。
2 城市水系规划区域概况2.1 自然条件地形地貌:通州区一般地面高程在3.20~4.40米(85基面,下同)之间,由西北向东南微倾,沿江沿海地势低落,地面高程一般在2.40~2.80米之间。
全市地貌构成:耕地占有64.6%,园林占2.3%,居民点及工矿、交通用地占14.6%,水域占18.4%,未利用地仅占0.1%。
通州市城区属通吕水脊海河相沉积平原区,市区地势基本平坦,南低北高,西高东低,地面标高在3.80~4.40米之间,平均超出其东北边的三余海积平原和南边的启海平原约1~2米。
气候:通州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气候分明,雨水充沛,日照较丰富,无霜期长,降雨多集中于每年的6~9月份,梅雨台风等地区性气候明显。
年平均气温15℃,平均日照2100~2200hr,年平均降水量1086.8毫米,年平均雨日120天左右,受梅雨和台风影响,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雨量主要集中在5~9月,约占全年的64.4%。
相对湿度80%,雾日31天左右,无霜期212~235天,年平均水面蒸发量1350~1450毫米。
工程地质:通州区地质属下扬子台褶带,以浅层变质岩为基地,为震旦纪以来凹陷地带边缘,沉积了震旦纪至中生代三迭系海陆相交替沉积地层,自中生代后,为持续沉降区。
第四纪沉积物分布广泛,土层深厚,不见原岩露头。
根据物探和钻探资料,地质构造比较简单,是相对稳定地区,属中部古长江工程地质条件优良区。
水文地质:本区位于扬子板块下扬子地块东段,第四纪沉积物源丰富。
地下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纪松散砂层之中,具有分布广、层次多、水量丰富、水质复杂等特征。
根据含水层的年代、沉积环境、埋藏分布及水力联系,可将区内孔隙含水层自上而下,依次划分为潜水层和Ⅰ、Ⅱ、Ⅲ、Ⅳ承压水层(组)。
潜水层埋藏于地表下50米以上,由粘土、亚砂土、粉细砂组成,处在与大气降水、地表水交替的地质环境中。
水质受全新世海侵影响较大,水质为咸水,后随海水退出,受大气降水、长江水渗入稀释和上游淡水补给而淡化,属微咸水。
第Ⅰ承压含水层以灰色中粗砂、中细砂夹粉砂为主,与潜水层有水力关系,为半盐水。
第Ⅱ承压含水层以中细砂、含砾中粗砂为主,水质为重碳酸氯化钠(镁)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