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我爱少先队,我爱中国共产党第一课时我们的队歌多嘹亮活动目标:1.知道队礼的含义,会敬标准的队礼;2.学唱队歌,感受作为少先队的光荣;3.激发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朴素感情;4.增强热爱少先队组织的意识。
活动准备:多媒体ppt 队歌视频准备故事等。
活动步骤:1.重温队歌(1)跟着视频唱队歌(2)辅导员介绍队歌2.队歌来历(1)中队长讲关于队歌的故事(2)队知识小问答3.理解队歌(1)出示歌词(2)逐句理解歌词4.热爱队歌(1)2014年5月30日,总书记听孩子们唱队歌(2)队歌献给人民英雄(3)在队歌声中前进,国庆60周年大阅兵和群众游行5.高唱队歌6.雏鹰奖章争章活动辅导讲解争章要求积极争取获章第二课时光荣的少先队活动目标:1.了解少先队的光荣历史,知道组织名称,了解少年英雄的故事;2.唱历史歌曲,培养少先队员的光荣感、责任感以及热爱少先队组织的情感。
活动准备:参观队室,了解历史;多媒体课件;准备知识竞赛题目活动步骤:1.唱队歌,回忆参观队室的情景与收获。
(1)高唱队歌(2)观看队室的历史挂图。
2.辅导员提示。
(1)少先队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2)共五个阶段:劳动童子团;共产儿童团;抗日儿童团;地下少先队和儿童团;中国少年先锋队(1953年改名)3.说说唱唱,讲队史、学少年英雄。
听各小队汇报一小队:歌曲《打倒列强》故事《红色歌仙》二小队:歌曲《共产儿童团团歌》故事《井冈山的儿童团》三小队:歌曲《只怕不抵抗》故事《英雄王二小》四小队:歌曲《卖报歌》电影《地下少先队》4.高唱队歌我们要热爱少先队,高举队旗跟党走,高唱队歌向前进。
第三课时永远的怀念活动目标:1.体会革命先烈的革命情怀,感悟“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2.缅怀革命先烈,表达对革命先烈的无限敬仰;3.激励继承先烈的遗志,做革命接班人。
活动准备:搜集革命烈士的诗抄,学唱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活动步骤:1.唱队歌。
革命先辈是什么人呢?2.介绍烈士诗抄(1)介绍《革命烈士诗抄》《红岩英烈诗抄》(2)了解英雄:李大钊、邓中夏、方志敏、叶挺等3.朗诵革命诗抄、讲革命烈士故事(1)夏明翰《就义诗》(2)吕惠生《留取丹心照汗青》(3)陈然《我的“自白”书》(4)何敬平《把牢底坐穿》(5)毛主席一家六位烈士毛泽东、杨开慧、毛泽建、毛泽覃、毛岸英、毛楚雄4.交流体会,抒发壮志(1)展示、交流摘抄的烈士诗抄(2)交流:从诗抄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怎样学习革命先烈的精神?(3)牢记毛主席的教导“成千成万的先烈,为着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头英雄牺牲了。
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5.高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第四课时永远的丰碑活动目标:1.通过祭奠革命烈士的活动,了解革命烈士的光辉事迹;2.会讲革命先烈的故事,感受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3.激励少先队员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做革命事业接班人。
活动准备:了解国家烈士纪念日的设立及意义;了解革命纪念馆网站的关知识;掌握网络祭奠的相关方法。
活动步骤:1.点击网络,搜索了解烈日纪念日。
(1)9月30日为烈士纪念日(2)9月30日国家举行纪念烈士活动2.搜索观看2014国家首个烈士纪念日活动的视频3.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朗诵碑名、碑文。
毛泽东题词:“人民英雄永垂不朽”4.登录革命烈士纪念馆网站,开展祭奠活动(1)雨花台纪念碑——血染的风采了解雨花台的英勇业绩——邓中夏的革命故事朗诵祭奠献词《高举队旗永远跟着党》(2)抗日烈士纪念塔——烈士陵园故事:小沙东海战(3)淮海战役纪念塔5.登录“民族魂”网站,向革命先烈献花、留言重温入队誓词:我是中国少年先锋队队员。
我在队旗下宣誓:我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好好学习,好好锻炼,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贡献力量!6.雏鹰奖章评章颁章第二单元:我是少先队小主人第一课时自主参加红领巾小社团活动目标:1.了解红领巾小社团的性质及意义;2.通过自我分析,帮助队员正确认识自己,积极参与社团活动、社团建设;3.发展建设好社团的同时实现自我认同、自我提高。
活动准备:收集有关红领巾小社团的文字介绍、图片和视频资料。
活动步骤:1.了解红领巾小社团(1)感知红领巾小社团的意义(2)初步了解红领巾小社团的基本特点和类型(3)明确红领巾小社团的性质和作用2.加入红领巾小社团(1)介绍社团项目、特征、作用、活动成绩等(2)引导队员正确认识自己,树立信心(3)了解社团制度及入团要求,申请入团(4)分享入团意向,为什么选择参加这个小社团3.建设红领巾小社团(1)了解社团建设自主组建社团自主设置机构自主聘请导师自主制定章程自主开展活动(2)明确自身责任(3)实施考核奖励4.单元小结第三单元:热爱祖国第一课时以圣贤为师,礼行天下活动主题:以圣贤为师,礼行天下活动目的:1、了解孔子,了解中华文化的起源,感受中华文化的血脉。
2、了解传统礼仪,弘扬中华“礼仪之邦”的优良文化。
活动准备:1、搜集孔子的相关资料,制作PPT课件。
2、搜集有关中华礼仪的知识资料,寻找相关视频,制作PPT课件。
活动形式:队课活动步骤:1、走近孔子,感受中华文化起源孔丘(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字仲尼.排行老二,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2、感知礼仪之邦古老的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和优秀的传统美德,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
中国古来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义之邦”。
、典籍依据:《诗》序:“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
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礼记》:“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以上是现今的意义。
原意指的并不是什么礼节道德。
礼:指的是国家的等级制度。
所以礼指的是政治,而不是说什么讲文明懂礼貌的意思。
也有人论证“礼仪之邦”应做“礼仪之邦”3、感知中华日常礼仪,弘扬中华优秀文化餐饮之礼(1)吃饭时不咂嘴,不口含食物说话。
(2)夹菜时不在盘中挑拣。
(3)等候家人一起吃饭。
仪表之礼(1)勤洗头、洗澡,头发、身体无异味。
(2)指甲里无污垢。
(3)不当众挖鼻孔、掏耳朵。
(4)勤换衣服、鞋袜,保持仪表整洁。
(5)坐立姿态端正,在公共场合不东倒西歪。
(6)保持书包和个人物品整洁。
(7)公共场合不脱鞋。
(8)站立时抬头挺胸。
4、雏鹰奖章争章活动辅导PPT出示本单元雏鹰奖章“传统文化章”争章标准,明确争章要求,指导争章方法,要求队员对照奖章的四项要求,了解中华民族重要传统节日及主要风俗,了解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父母或小伙伴一道考察家乡的历史名胜,积极诵读古代经典诗文,争获“传统文化章”。
第二课时我们的节日活动主题:我们的节日活动目的:知道中华民族主要的传统节日的来历和风俗,从中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激发队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亲切感和认同感。
活动准备:1、搜集有关中华传统节日的知识资料,寻找相关视频,制作PPT课件。
2、搜集有关中华传统节日的古代经典之歌。
活动形式:队会活动步骤:1、观看公益电视广告:《我们的节日》通过观看使学生知道我们的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2、知晓中华传统节日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或四或六)日:清明节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农历腊月初八:腊八节3、了解春节及其礼仪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入庙要拜神,入屋得问人”,问候人是讲礼貌的表现形式。
我们怎样动口呢? 1.学会动口讲话 (1)首先要学会称呼我们中国是礼仪之邦,外公、外婆、叔叔、阿姨这些常见的亲人很容易称呼,可是对不常见的爸爸妈妈的叔叔阿姨姑姑舅舅等,我们的称呼是要比爸爸妈妈低一辈的,例如:爸爸的:兄、弟、姐、妹、叔叔、阿姨、姑姑、舅舅……我们相应称:伯、叔、姑、姑、叔公、姨婆、姑婆、舅公4、元宵节礼仪及习俗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即阴历正月十五日。
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
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
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等风俗。
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人们迎来了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吉日。
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
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
最迟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
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
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
)5、清明节礼仪及习俗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6、端午节礼仪及习俗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阴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
“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
“五”与“午”互为谐音而通用。
是我国的一个古老节日。
我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诗人屈原遭谗言被放逐后,目睹楚国政治日益腐败,又不得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无力拯救危亡的祖国,于是自投汩罗江以殉国。
此后,人们为了不使鱼虾吃掉其尸体,纷纷用糯米和面粉捏成各种形状的饼子投入江心,这便成为后来端午节吃粽子、炸糕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