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提高农民增收能力的途径分析

提高农民增收能力的途径分析

提高农民增收能力的途径分析作者:谢清涛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9年第04期[摘要]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促进农民增收作了全面部署,提出千方百计要促进农民持续增收,防止农民收入徘徊。

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提高农民增收能力是重要方面。

文章重点论述提高农民增收能力的途径。

[关键词]农民增收;能力;提高途径[作者简介]谢清涛,中共封丘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三农”问题,河南新乡,453000[中图分类号] F30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09)04-0069-0002农民是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我国重要的人力资源。

农民的思想观念、政治、科技文化等素质和吸纳信息的能力的高低,是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增长、农民增收的重要影响因素。

而当前我国农民实现自己意愿的能力较低,不仅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而且还直接制约农民收入的增长。

尽快提高农民自身的综合能力,已成为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一、我国农民增收能力缺失的表现第一,思想落后,观念陈旧。

在我国广大农村居民中广泛存在着一种“在家千日好,出门时时难”的思想,过分依赖土地,“土地至上”的观念根深蒂固,宁可在家守着几亩山村田地种植传统的农作物过“安稳”的日子,也不愿意调整农业生产的产业结构或出去闯一闯。

多数农村的文明程度还停留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许多农民对于新鲜事物不愿接受也接受不了。

对于现代文明成果持排斥态度。

即使让他们生活在城市里,他们也依然保留着农村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

思想认识决定人的行为,农民落后陈旧的思想观念极大地影响了他们收入的增加。

第二,民主政治能力较低。

农民在村级、乡级社会事务中的主人意识、平等意识、自主意识缺乏,依赖性强,广大农民群众知政、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

大多数人对政治不感兴趣,对自由、民主、人权这些词汇更感陌生,觉得这些东西与他们没有什么关系。

许多农民对自己应该得到什么、自己的利益受到了什么损害等问题也往往不清楚。

甚至中央出台了相关保护农民权益的文件,他们也不是十分理解。

在日常生活中,农民对自身利益受到侵害,更倾向于用私了的方式私下解决,而不懂得使用法律或民主手段。

农民经济利益、政治愿望实现能力的缺乏,影响了其收入的增加。

第三,农民科学文化水平低,劳动技能较差。

农村劳动力中,具有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40%,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8%,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2%。

受过职业技术培训的不足5%,受过技能培训的仅仅1%。

农业科技人员,全国拥有量很低,每万名农业人口平均为6名,每万亩耕地平均不足2名。

由于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不高,自然就制约了他们对农业新技术、新方法的吸纳,致使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束之高阁,无法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这不仅导致农业生产效益提高缓慢,而且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差,直接影响农民增收。

第四,吸纳信息的能力较低。

当前,我国农村的大多数居民由于文化水平和客观条件所限,主要还是依靠农户间的交流和示范来获得信息。

依靠传统经验进行生产,不会也不可能主动收集获得信息,直接影响其获得收入的途径。

这样,农民也很难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种植结构与产品产量,生产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容易造成低水平重复或压价竞争,使农产品供给短缺和过剩现象交替出现。

由于信息渠道不畅,农业科技成果与技术项目不能在农村迅速推广应用,导致一些人趁机利用假农业科技信息、假种植信息和假养殖信息欺骗农民,甚至利用假化肥、假种子、假农药等坑害农民,直接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二、农民增收能力缺失的原因第一,农民思想观念落后陈旧,主要是由于在广大农民中广泛存在着“土地至上”观。

在农民的潜意识里,认为土地是赖以生存最保险的东西,离开土地是一种生存风险,于是就产生了对土地特有的依赖关系,而不肯轻易地离开土地走出家门。

这一观念的长期存在,导致农民世代安居和活动空间的偏狭性,造成其选择的有限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民获得资源和机会,从而湮灭了他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欲望和冲动。

农民行为的主导动机应是满足生理需要以及生命的延续,即“生存第一”的观念。

当粮食和其他生活资料得到满足即基本生存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大多不会有更多的追求。

这也是由人天生存在的惰性所影响的,这就限定了农民对财富和收入的获取量。

另外,在我国延续了数千年的小农意识,仍存在于大多数农民的心中,致使他们的创新意识不强、主观能动性不高,喜欢安于现状,等、靠、要的思想严重,缺乏危机意识和责任感。

第二,农民的民主政治能力低下,主要是由于其文化水平所限。

理论上讲,分散的个人利益诉求对于政策的制定者来说往往是微不足道的,常常被忽略,而作为群体或者具有共性的普遍性的利益诉求,却是任何政策的制定者都无法忽视的,不管愿意与否,他们都必须加以考虑并作出与之相应的回应。

这样,人们要满足自己的利益要求,或者要使自己的利益要求得到一个表达的机会,往往必须借助于一定的组织,形成具有共同利益要求的利益团体。

我国农民是人数最多的群体,但力量非常弱小,其利益的表达和实现往往没有一个较为通畅的渠道,且往往无法以组织的力量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总是处于一种无助的窘境,只能被动地依靠政府部门的发现和关怀。

并且,城市居民的很多基本权利不适用于农民,加之农民的贫穷落后,他们从没有话语权转为没有话语能力。

长此以往,使其运用民主政治权利和表达意愿的能力低下。

第三,人的收入水平往往取决于受教育的程度和受教育的经历。

由于以前国家对教育的资源投入绝大部分在城镇,而对农村基础教育严重忽视,导致农村学校校舍、师资、教育设备严重不足,使当代农民天生就丧失了全面接受教育的机会,无法同城镇居民那样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加之农村教育和农村学生与农民的实际需求不相适应,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和网络被削弱、流失而濒临瘫痪直接导致当代农民的知识水平低下。

较低的文化层次,使得农民学习技术、领会技巧、掌握技能相对较弱,劳动技能较差,直接影响其就业可能、就业方向和收入水平。

即使是进城的农民工,就其就业现状来看,大多数人只能从事文化需求较低的粗工、杂工,稳定性差,且收入相对较低。

当代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低下,直接影响其从事的职业和劳动的附加值,影响其收入的增加。

第四,由于对农村发展的不重视,造成了城乡居民获得信息的途径和方法相差很大。

2005年,全国城市电话渗透率为27.04%,农村仅为1.08%,相差25.96%;每百户城镇居民有移动电话62.89部,每百户农村居民为13.67部;城镇居民每百户有电脑20.63台,农村居民基本上没有电脑。

全国电脑网络用户市民占99.7%,农民占0.3%。

由于农村通讯基础设施的不具备、剩余产品少、市场交易量小、对农户市场活动半径的限制、没有建立起全国统一的市场信息传导机制等原因导致信息渠道不畅,使许多农民至今仍生活在相对封闭落后的环境中,无法主动、自由地获取较为完全、准确、价廉质优的市场信息。

这已成为严重制约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原因。

三、提高农民增收能力的途径第一,帮助和引导农民培养良好的社会心理。

良好的社会心理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各级地方政府应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引导农民培养健康开放的、现代科学的、积极进取的良好社会心理。

乡村基层组织应运用各种舆论工具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努力引导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转变观念,帮助他们增强创业、创新意识,努力促使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实事求是、量力而行。

有条件的乡村应组织农民到发达地区参观调研,接纳新事物,开阔眼界,不断更新观念提高思想认识。

第二,提高农民的民主政治素质。

致力于培养农民的主人翁意识、平等意识、法制观念,使其从主观上有提高自身民主政治能力的愿望;采取适当措施,提高农民受教育程度,强化提高农民的民主政治能力,使农民对政治参与的兴趣与他们实际参与政治的行为协调起来;多提供一些易于最广大农民利用的有效的政治参与形式,如村民自治、农会等,动员、组织和支持广大农民合法、有序、有效地参与村民自治事务、人大代表选举以及其他政治、社会事务;不断健全以村民自治为基础的农村民主制度,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政治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采取有效的方法,切实保障农民的各项经济政治权利的运用。

第三,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要保证农村地区九年制义务教育充分到位。

由于乡镇财政困难,农村义务教育公共资金投入应由省市县财政直接负担,占GDP4%的法定教育经费投入应得到保证和落实,并且应将这一任务的完成作为考核主管干部的硬性指标,挪用教育经费的一律撤职查办。

要积极引导农民家庭不断增加对子女的人力资本投资和文化教育消费,从整体和长远上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

要以乡镇农村函大、农技义务教育学校为载体,采用面授与现场示范辅导相结合的形式,积极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劳务输出培训、绿色证书培训。

第四,提高农民吸纳信息的能力。

一方面,通过发展,改善农民获取技术和信息的手段(条件),使信息资源能够有效地配置到农村。

政府应加快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县级农业信息网络和乡镇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的农产品供求信息网,由政府发布有关政策法规、统计数据、市场动态和预测预警等信息,提高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权威性。

加快发展农村家庭电话、有线广播、电视、电脑网络,帮助农民购买书籍、订阅报刊等。

另一方面,通过培训,提高农民吸纳信息的能力。

政府应增加专项资金,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各种技术培训支出,通过多种途径培训农民,提高他们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增强农民收集、消化、吸收和应用新技术、新成果的能力。

第五,提高农民融资的能力。

从改革开放的实践看,农民融资能力滞后,融资相对困难,农村融资现状不容乐观,直接影响了农民收入增长速度。

由于农村居民是农村融资的主体之一,因而农民融资能力建设问题也就成了农村融资问题的重要内容。

如果农民融资能力差,在经济生活中缺乏足够的资金资源,就不可能又好又快发展农村经济,从而从根本上阻碍了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以及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目标的实现。

由此可见,提高农民融资能力对于发展农村经济、解决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1]王祖力.农村劳动力增收能力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5.[2]郭影.新疆农民增收问题研究[D].新疆财经大学,2007.[3]赵西华.新型农民创业培植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