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引水隧洞固结灌浆试验报告.

引水隧洞固结灌浆试验报告.

洞松水电站引水隧洞C标固结灌浆生产性试验成果报告批准:审核:编写:中铁十八局集团有限公司洞松水电站项目部二0一三年七月二十一日洞松水电站C标引水隧洞固结灌浆试验报告一、概述洞松水电站C标引水隧洞位于洞松电站末端,起止桩号为S12+ 300~S17+200,该洞段侧向埋深300-500m,垂直埋深300-350m,隧洞围岩以软质岩及中硬岩为主,岩层走向与洞轴线交角较小,地下水活动弱,围岩以IV1类及IV2类为主,次为Ⅲ类,少量V类。

岩石以炭质板岩和变质砂岩为主,岩性呈微~弱风化层板岩,岩体破碎,层理与劈理发育,特殊岩性及岩层受断裂及断层影响,小断层和层间错动破碎带发育。

永久衬砌混凝土厚度为50cm~62cm,衬砌后过流直径为6.28m。

固结灌浆钻孔深度按围岩类别分为IV1类孔深入岩6.0m,IV2类孔深入岩7.0m,V类孔深入岩8.0m,排距3m,C标固结灌浆生产性试验段选择在地质条件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桩号为S14+855.00-S14+831.00(V类围岩),S14+807.00~S14+783.00(IV2类围岩)进行,本试验区按设计提供的《洞松水电站引水隧洞工程灌浆施工技术要求》分两段灌注,第一段均为2.0m,灌浆压力0.8Mpa;第二段为5.0 m或6.0m, 灌浆压力1.2Mpa。

每个试验区共8环孔,每环8个孔,共有64个孔,环间间距为3.0 m,环内8个孔均匀分布,灌浆次序按先灌奇数环(I序排)I序孔、再灌奇数环(I序排)Ⅱ序孔、再灌偶数环(Ⅱ序排)I序孔、最后灌偶数环(Ⅱ序排)Ⅱ序孔。

二、试验目的为验证和优化设计灌浆参数及灌浆效果,寻求合理的施工程序、施工工艺与方法,测试隧洞围岩灌浆相应透水率,确定岩石破碎带断层等的可灌性及灌浆工艺及灌浆材料配合比,观测在灌浆作业下基岩变形情况,提交有关的灌浆施工技术参数,检测现场灌浆设备性能等,采用有效、可靠、经济、合理的灌浆方法。

三、试验依据①《洞松水电站工程设计更改通知》,文号:川设洞电改(2010)002号;②《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浆施工技术规范》(SL/T5148-2001);③《水利水电工程钻孔压水试验规范》(SL31-2003);④《四川省甘孜州乡城县洞松水电站引水隧洞工程(合同编号:SDS/D102-C)招/投标文件》;⑤其它相关设计图纸及文件;⑥《洞松水电站引水隧洞工程灌浆施工技术要求》;⑦《洞松水电站C标生产性固结灌浆试验大纲》及其批复。

四、完成情况1、本次固结灌浆生产性试验为两个区段,于2013年06月11日开始至2013年07月12日灌浆试验完成,共完成钻孔:砼177.38m,基岩960.00m,共计钻孔1137.38m,灌浆段长960.00m,总耗灰量294.06T(含封孔及弃灰量),注入水泥286.82 T,平均单位注灰量298.77kg/m,详情见附表1:·单位工程名称:引水系统工程工程部位:6#洞单元工程名称:固结灌浆第02单元(S14+855.00-S14+831.00)施工日期:2013.6.11~2013.7.10施工日期:2013.6.14~2013.7.12单位工程名称:引水系统工程工程部位:6#洞单元工程名称:固结灌浆第04单元(S14+807.00-S14+793.00)2、本次固结灌浆生产性试验两个区段于2013年07月19日、20日进行检查孔压水试验,共完成检查孔6个,钻孔53.48m,压水12段45.00m。

五、灌浆设备及人员配置灌浆试验主要设备配置见下表:劳力组合见下表:钻孔和灌浆分为两个班,每班14-18人,其中钻孔6人,灌浆10人。

六、灌浆试验施工(一)、施工程序在进行固结灌浆试验段施工前,先进行试验段的回填灌浆施工,回填灌浆结束后7天进行压浆检查,合格后再对回填区域进行地质雷达检测,经压浆检查及雷达检测合格后,方进入固结灌浆试验施工。

施工准备→回填灌浆→回填灌浆压浆检查→回填地质雷达检测→固结灌浆钻孔(按先I序后II序顺序)→钻孔冲洗→验收→裂隙冲洗→简易压水试验(总孔数的5%)→固结灌浆(按先I序后II序顺序)→封孔→固结灌浆质量检查→单元验收。

(二)、抬动变形观测1、抬动观测孔孔径为φ50mm,采用YT-28钻机造孔,入岩6.0~7.0m,固结灌浆试验区布设两套抬动观测装置,抬动观测所用千分表必须满足观测要求,同时在使用过程中经常检查,确保其灵敏性及准确性。

2、在裂隙冲洗、压水试验及灌浆全过程中,派专人进行抬动变形观测,每5min作一次读数并作记录(详见抬动观测统计表)。

3、灌浆全部结束后,对抬动观测孔按灌浆孔进行灌浆封孔。

(三)、钻孔验收及压水1、钻孔采用YT-28手风钻造孔,从I序环奇数孔开始施工,孔位、孔向均按设计要求施作,孔径φ40mm,孔位偏差不大于10cm。

钻孔时若遇岩层、岩性变化、发现孔内卡钻、遇钢筋、回水变色、失水、涌水等情况,需做好记录并及时报告监理工程师。

2、冲洗每一灌浆孔钻孔结束后先进行钻孔冲洗,待孔口回水澄清时即可结束。

灌浆前再采用压力水对孔壁进行冲洗,直至回水澄清后为止,冲洗压力为该孔段最大灌浆压力的80%,若该值大于1.0Mpa,则采用1.0Mpa。

3、压水试验固结灌浆在灌前选择总孔数5%的孔进行压水试验,压水试验采用单点法,压水孔布置在断层、裂隙较发育的位置,并具有代表性,便于灌浆前、灌后资料对比,利于指导灌浆工作。

压水可结合裂隙冲洗进行。

压水压力为灌浆压力的80%,该值若大于1.0Mpa时,则采用1.0Mpa。

压水20min,每5min测读一次压入流量,取最后的流量值作为计算流量,其成果仍以透水率表示。

(四)、灌浆方法、结束标准及灌浆记录1、灌浆方法:自上而下孔内循环的灌浆方法,灌浆时采用单孔灌注。

2、灌浆压力:根据设计灌浆初拟压力(平均值)第一段采用0.8Mpa、第二段采用1.2Mpa控制。

3、灌浆水灰比:固结灌浆浆液水灰比初拟采用2:1、1:1、0.8:1、0.5:1四个比级进行,开灌水灰比为2:1,并遵照浆液由稀到浓逐级变换的原则。

4、浆液变换:当灌浆压力保持不变吸浆量均匀减少时,或当吸浆量不变而压力均匀升高时不得改变水灰比;当某一级水灰比灌入量达300L以上或灌注时间已达30min而灌浆压力和吸浆量均无改变或改变不显著时,应改注浓一级;当吸浆量大于30L/min时,根据施工具体情况可越级变浓。

5、结束标准:在规定压力下,当单孔注入率不大于1.0L/Min,群孔注入率不大于0.8L/Min时,继续灌注30min后,该段灌浆即可结束。

6、封孔:固结灌浆结束后,封孔采用机械封孔, 应排除孔内的积水和污物,压力采用该孔段最大灌浆压力,水灰比采用0.5:1的比级,在设计规定压力下,停止吸浆持续灌浆30min,该孔封孔即可结束,再采取孔口闭浆待浆达到初凝,最后采用人工封孔,用砂浆进行人工封孔, 孔口抹平、光滑并与砼表面齐平。

7、质量检查:采用压水试验的方法进行,压水试验采用单点法压水。

检查孔数量不少于灌浆孔总数的5%,检查孔压水的压力为灌浆压力的80%。

在稳定的压力下,每5min测读一次压入流量。

连续四次读数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小于最终值的10%,或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小于1.0L/min时,本阶段试验即可结束,检查孔压水合格标准:在设计规定压力下,透水率不超过5Lu即为合格。

8、质量检查孔按灌浆孔的技术要求进行全孔一次灌浆及封孔。

(五)、灌浆成果及质量检查在进行固结灌浆生产性试验前,试验区分别进行了回填灌浆压浆检查及地质雷达检测,从检测结果表明:试验段的回填灌浆均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固结灌浆是在回填灌浆合格后进行的,固结灌浆试验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及规范进行施工的。

灌浆遵循逐序分序,依序施工的顺序施工,所有孔均由旁站现场监理工程师验收后施作,最终顺利完成本工程固结灌浆生产性试验段的施工,灌浆成果均附于后。

七、灌浆成果分析1、灌前压水试验分析灌前压水试验统计表钻孔结束进行灌前洗孔时第02单元5-7第一段洗孔无回水,灌前压水透水率为745.00Lu,说明岩体内存在较大裂隙,有部分孔段压水也无法达到设计压力,说明岩体内裂隙较发育。

通过灌前压水试验统计表分析:Ⅰ序排Ⅰ序孔透水率在5~10Lu 区间的占0%,Ⅰ序排Ⅰ序孔透水率在50~100Lu区间的为12.5%,Ⅰ序排Ⅰ序孔压水透水率在100Lu以上的为25.0%;Ⅱ序排Ⅱ序孔透水率在5~10Lu区间的占37.5%,透水率在10~50Lu区间均为62.5%,Ⅱ序排Ⅱ序孔透水率在50Lu以上的为0%。

从以上灌前压水试验统计看出:本灌区围岩裂隙较为发育,但随着灌浆次序的增加透水率递减明显,符合灌浆的一般规律,说明灌浆效果良好。

2、检查孔压水试验分析该灌区每单元布设3个检查孔,孔位见图,检查孔钻孔完毕后按灌浆孔进行验收,在监理工程师监督下进行压水试验,透水率全部都在合格标准5Lu以内。

检查孔压水试验成果表第02单元:第04单元从以上检查孔压水试验成果可以看出:各检查孔压水试验透水率均符合设计要求,最大透水率为3.6Lu,最小透水率为0.9Lu,平均透水率为2.3Lu,各孔透水率均小于设计值标准5Lu,由此表明灌浆效果良好。

3、单位注灰量区间、频率分析第2单元为V 类围岩,从灌浆成果统计表中可看出:Ⅰ序排Ⅰ序孔单位注灰量区间在1000kg/m 以上的频率占22%,Ⅰ序排Ⅱ序孔单位注灰量区间在1000kg/m 以上的频率占3%,比I 序孔降低了19%,灌至Ⅱ序排Ⅱ序孔时单位注灰量区间在1000kg/m 以上的频率占0%;而Ⅱ序排Ⅱ序孔单位注灰量区间在50kg/m 以下比Ⅰ序排Ⅰ序孔孔增加了13.0%的频率。

第4单元为IV2类围岩,从灌浆成果统计表中可看出:Ⅰ序排Ⅰ序孔单位注灰量区间在1000kg/m 以上的频率占16%,Ⅰ序排Ⅱ序孔单位注灰量区间在1000kg/m 以上的频率占3%,比I 序孔降低了13%,灌至Ⅱ序排Ⅱ序孔时单位注灰量区间在1000kg/m 以上的频率占0%;而Ⅱ序排Ⅱ序孔单位注灰量区间在50kg/m 以下比Ⅰ序排Ⅰ序孔孔增加了16.0%的频率。

从上述单位注灰量区间、频率表中可以看出随着灌浆次序的增加注灰量明显减少,灌浆效果良好。

八、总结1、此试验段为隧洞IV2类、V类围岩洞段,围岩节理裂隙较为发育。

V类围岩Ⅰ序排Ⅰ序孔单位注入量为539.3kg/m,Ⅰ序排Ⅱ序单位注入量为328.7 kg/m, Ⅱ序排Ⅰ序孔单位注入量为232.1 kg/m, Ⅱ序排Ⅱ序孔单位注入量为137.0 kg/m,平均单位注入量为309.3kg/m。

IV2类围岩Ⅰ序排Ⅰ序孔单位注入量为461.9kg/m,Ⅰ序排Ⅱ序单位注入量为266.9kg/m, Ⅱ序排Ⅰ序孔单位注入量为246.1 kg/m, Ⅱ序排Ⅱ序孔单位注入量为172.2 kg/m,平均单位注入量为286.8kg/m。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