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互联网+背景下谈高职院校双导师制制度的建设与实践

互联网+背景下谈高职院校双导师制制度的建设与实践

互联网+背景下谈高职院校双导师制制度的建设与实践
摘要本论文基于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背景下,以现代学徒制的理念,依托互联网+平台,探讨高职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通过对双导师的构成、导师的选拔及聘任、建立健全导师管理制度和评价机制、建立学生考评机制、建立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和构建互联网平台六个模块进行研究,探索校企互聘互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有效运行“学院、企业、系部、学生”四位一体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切实提升学生岗位技能,提高学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互联网+;双导师制
1 双导师的构成
双导师制是在学生的整个学业学习期间,给每一位学生配备两位导师,一位是校内导师,另一位是企业导师。

在新时期简单的双导师制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在新形势下建立多元化的双导师制,由专业带头人和企业专业共同带队,众人拾柴来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职业院校和企业行业双主体的现代育人模式。

2 导师的选拔及聘任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必须以应用为主,努力促进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实用技能。

为了达到“意见”要求,在推行“双导师制”时,要特别注意导师的聘任工作,要根据“双师”的要求来聘任导师。

对于校内导师要从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的教师、过硬的实践技能的实验实训教师、丰富的教书育人经验的辅导员中选拔,而且要求这些老师要有极高的工作热情;校内导师的聘任要从青年教师抓起,对教师从事实训教学要有制度规定,要有意识地让青年教师积极参与“产学研”工作,通过产学研合作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

对于校外导师,要从企业行业专家、本专业企业工程师、技师、技术能手、同专业优秀毕业生中选聘,校外导师要具有丰富的生产一线技术工作经验、良好的职业操守、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以及传道授业意愿[1]。

3 建立健全导师管理制度和评价机制
建立健全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制订学徒管理办法,根据教学需要,科学安排学徒岗位、分配工作任务,保证学徒合理报酬。

落实学徒的责任保险、工伤保险,确保人身安全。

学生实习前应参加学校指定的县级以上医疗单位的健康体检。

建立学校、企业和学生家长经常性的学生实习信息通报制度。

“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对于实
施“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专业,应由其所在的院系进行定期考核与评价。

评价要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结合起来,过程评价是考核“双导师制”实施的流程、教学方式、课程组织等内容,结果评价是考核“双导师制”实施后的教学效果、教学质量、教学目标的实现等内容。

评价的最终目的是全面考核双导师制的实施效果、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方向。

在进行双导师评价考核时,导师在对学生的指导工作做出公正的自我评价后,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要根据对方平时的协同工作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相互之间进行评价,与此同时,学校与学生也要参与评价,学校结合两位导师的日常工作情况、学生的培养效果对导师的专业水平、教学能力等内容进行结果评价,每一位学生结合自己日常被指导的情况,对导师的工作做出评价。

评价合格的导师给予续聘与奖励,不合格的导师予以解聘[2]。

4 建立学生考评机制
在导师制执行中,往往出现一头热的情况,即导师激情高,学生参与度不高,所以要改革传统的学生评价体系,建立学生考评细则,施行弹性学习制度和学分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企业实习和考取职业资格证书。

由导师对学生的表现情况进行“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校内校外导师依托学校学生管理系统对学生平时表现情况进行打分,在学生毕业前做出“结果评价”,学校将“结果评价”放入学生档案,便于企业选拔人才。

学校将在校期间积极参与表现优异且在企业里成绩突出的毕业生聘为校外导师,从而达到毕业生反哺母校的目的,让学生的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

受双导师工作性质的影响,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对学生的培养方法不尽相同,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相互沟通,相互协调,及时调整。

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可根据各自情况采取不同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校内导师可利用工作时间或者业余时间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也可以借助于现代通信方式,如电话、QQ、微信、微博等跟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的内容涵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疑惑,生活上所碰到的困难,心理问题以及思想上的波动等问题,对学生所遇到的问题要及时处理,引导学生努力学习,争取取得优异成绩,将专业知识学牢、学扎实。

校外导师可来校或利用网络在企业现场指导学生,也可以通过现代通信手段跟学生进行交流,交流的内容涵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实践操作、职业规范、岗位职责等方面存在的疑惑,这些疑惑主要是实践技能与职业素养方面的问题[3]。

5 建立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校企协同育人是学生、学校、企业和社会共同的需求,是一举多赢的机制。

通过校企合作,将企业的研发体系、市场体系、人事行政体系等带入高校,从“产、教、学、研”四个维度,全面覆盖高校的专业建设、課程建设、职业素质培养、师资培养、学生实习就业、科研成果推广。

高职院校应该与合作的企业制订明确的合作内容与目标,以降低未来可能发生的法律纠纷,以保持长期的可持续合作;应该加强与合作企业的交流沟通,便于及时解决合作中遇到的困难。

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我们要不断健全社会第三方评价,促进产教供需双向对接。

要利用市场合作和产业分工,构建校企利益共同体,形成稳定互惠的合作机制,促进校企紧密联结。

6 构建互联网平台
6.1 搭建互联网教学平台
利用网络课程适应大数据时代信息量大、形式多样、实时性强等特点,积极开展“互联网+”教育,着力构建教育教学服“云平台”,不断拓展和完善慕课教学资源,探索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教学模式,鼓励和支持教师发挥教学、科研优势,建设优质在线开放课程,探索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管理方式和学分互认等配套管理制度,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学校将学生的网络公开课学时纳入选修课学时,学校根据学生在网络上的学习时间折算学分,可抵扣选修学分,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

6.2 搭建互联网沟通平台
利用微信、qq等互联网平台搭建师生交流平台,解决导师与学生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差异问题。

在校生可以利用平台与企业专家和行业能手进行交流,及时解决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校外导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也可以及时掌握了解学生在学校学习情况,为日后企业选拔人才打下基础。

学生定岗实习后利用网络平台加强与校内导师的交流,校内导师也可以跟踪掌握学生在外的实习或就业情况。

6.3 搭建学生与导师管理系统
高职院校可以自主研发或通过第三方开发学生与导师管理系统,将学生日常学习情况与导师履职情况输入系统,后期通过数据分析,对学生与导师进行考评。

另外,学校与企业也可以通过管理系统的数据分析及时掌握双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修正。

学生家长也可以通过系统及时掌握学生在校综合表现情况,实现家校联合,校企协作,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 周家宜,崔晓坤,曾文权.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7,(25):235-236.
[2] 潘淑微,董金新.基于校企合作的阀门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思路探索与实践[J].现代职业教育,2017,(34):217.
[3] 孔德忠,陈志祥.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与实践[J].成人教育,2017,(03):70-7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