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师的肢体语言
一堂精彩的课堂教学是教师的语言行为和肢体语言的综合表现,缺一不可。
在课堂教学中,要想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不仅要忠实言语教学,更要把握好自己的肢体语言,重视其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我们知道教师在教学时,语言是师生面对面交流的必备工具,但是光靠语言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的手势、姿势、眼神及面部表情等会让我们的课堂更生动、更精神、更有趣也更有效。
(一)肢体语言的内涵
肢体语言的内涵十分丰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用到的肢体语言主要有面部表情、手势、眼神。
1、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是情感的集中体现,人们的喜怒哀乐往往从面部表情中体现出来。
教师在讲台上与学生交流时,其面部表情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心理。
教师的一颦一笑反映出其内心的喜怒哀乐,而无形中也会对学生产生影响。
若我们教师经常以微笑面对学生,会给学生带来一种亲切感和信任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鼓励,从而可以迅速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让课堂变的其乐融融;相反,如果教师面无表情或严肃,甚至怒气冲天的教学,学生必然会忐忑不安,让课堂变的异常沉闷,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因此,教师要懂得如何用自己的面部表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进行教学。
2、眼神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人与人沟通的有效渠道。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向活动的过程,师生之间的目光交流显得尤为重要。
目光接触有助于师生之间信息的传递,扩大信息的交流量。
例如,每当教师注视学生的次数增多时,学生上课注意力集中的程度就会提高。
当学生回答问题时,信任的目光会让学生变得勇敢、大方。
当发现有学生违反课堂纪律,严肃的目光会让他停止动作,从而不动声色就解决了问题。
3、手势
形象、生动、活泼的手势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它的运用往往与讲述、面部表情和眼神配合,是一种重要的无声的教学语言。
教师上课时加上适当的手势不但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而且可以增加课堂的感染力,加强教师说话的力度。
例如:发现有学生讲小话时,把手放在嘴唇边,做一个禁止讲话的动作,学生就心神领会,集中精力又听课了;教师提问后请生回答问题,可以直接做个手势,学生就心神领会的举起手来,老师再向某同学伸出手,学生就会站起来回答问题。
手势减少了语言的繁琐,加快了教学进程。
(二)肢体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和技巧的主要形式,也是进行思想感情交流的过程,那些丰富的肢体语言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引发、交流情感
在课堂教学中,引发学生的良性情感是教师的重要任务。
由于肢体语言具有鲜明的外显动作和直观形象的特点,可以在师生间搭起情感交流的桥梁,引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情绪。
学生在课堂上情绪的变化受到教师的表情、身姿、眼神、手势等的制约,积极的课堂教学行为会引起学生肯定的情绪体验,激发和促进他们的智力活动。
2、组织和控制课堂教学
肢体语言用简洁明了的手势、眼神、身姿直接表现肯定或否定、接纳或排斥等为学生熟知的信号,快速的、有效的向学生传递信息,从而控制课堂的教学。
3、辅助课堂教学,提高学习效率
形象直观、多形式的肢体语言可全面刺激学生的视听感官,引起并保持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增强学生信息的摄取,获得清晰、准确的知识,从而有效的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肢体语言的有效利用会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轻松、愉快,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