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郑振铎《猫》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积累文章生字词。
2.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结局和亡失后的情感。
3.初步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死后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感知善待生命,尊重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概括比较三只猫的不同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结局和亡失后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死后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感知善待生命,尊重生命的情感。
教学用具:多媒体班班通
教学方法:讨论法,提问法,引导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
一、情趣导入
多媒体放映小猫的照片,观察小猫的可爱,引入动物——小猫。
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小动物,班上很多同学都养过它,那我国著名的作家郑振铎先生,他家也曾经养过小猫,从小猫的养护过程中,他领悟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究竟是什么样的哲理呢?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郑振铎先生《猫》的学习。
二、预习检查
(1)作家作品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县人。
现代作家、文学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
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
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2)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标好段序,圈出重点词语,梳理字音词意。
(3)教师点拨写作背景。
三、整体感知
(一)要求:在预习的基础上,根据要求找出相关信息,用笔划出关键词句。
根据表格要求,分组找出三只小猫的相关信息。
点拨启发:大家都不喜欢第三只猫,但是为什么对于它的死,“我”更难过的多?
明确:冤枉第三只猫吃了芙蓉鸟,造成了第三只猫的死亡,这只猫冤死在邻家的屋脊。
(二)请你来当法官——芙蓉鸟被害案
要求学生按照要求快速找到相关信息,完成案件调查表
1、案发现场情况:
鸟儿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笼板上都是血。
羽毛松散着,好像它曾跟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2、犯罪嫌疑人:那只丑猫
3、犯罪嫌疑人作案的作案证据:
(1)案发前的表现:
①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②隔一会,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
(2)案发后的表现: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象还在吃着什么。
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
4、对犯罪嫌疑人的惩罚方式:
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还以为惩戒得不够。
5、事实真相
被一只黑猫吃了,而不是那只丑猫
6、案件定性:冤案
7、案件反思:
(1)在知道案件的真相后,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品读)
①我心里十分的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
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②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的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③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
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④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⑤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2)在这个冤案中,作者错在哪里?从这件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明确: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更重要的是弄清事实;对人对事不存偏见私心,要宽容、要仁爱,要同情弱小者。
四、小结
本文通过写和三只小猫的故事,告诉了我们“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更重要的是弄清事实;对人对事不存偏见私心,要宽容、要仁爱,要同情弱小者”的道理。
五、拓展延伸
如果有机会能让“我”对丑猫表白“我”的误解,我将怎样说?请大家做出合理假设。
六、板书设计
猫
第一只猫(1—2)花白猫
第二只猫(3—14)黄色小猫不要主观臆断,要宽容仁爱
第三只猫(15—34)丑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