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肝脏生化
名词解释
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
加单氧酶系(monooxygenase)
初级胆汁酸(primarybile acid)
次级胆汁酸(secondarybileacid)
胆汁酸的肠肝循环(bileacid enterohepatic circulation)
未结合胆红素(unconjugated bilirubin)
结合胆红素(conjugated bilirubin)
黄疸(jaundice)
胆素原的肠肝循环
问答题
1. 肝在人体的物质代谢中起着哪些重要作用?
2. 何谓生物转化作用?影响其因素有哪些?有何生理意义?
3. 什么是胆汁酸的肠肝循环,有何生理意义?
4. 简述胆固醇与胆汁酸之间的代谢关系。
5. 试述胆红素的来源与去路
6. 根据血清胆红素的来源可将黄疸分为哪三类,其各自病因为何?
7. 说明三类黄疽血清胆红素及尿三胆的特点。
8. 肝在胆红素代谢中有何作用?
9. 结合胆红素与未结合胆红素有什么区别?对临床诊断有何用途?
10. 为什么苯巴比妥钠能使新生儿生理性黄疽期缩短、黄疽尽快消退?简述新生儿照射蓝光减轻新生儿黄疸的原因。
参考答案:
名词解释
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
[答案]人体内经常存在一些非营养物质,这些物质既不能构成组织细胞的结构成分,又不能氧化供能,其中一些对人体有一定的生物学效应或毒性作用,机体在排出这些物质之前常将其进行各种代谢转变(在肝进行氧化、还原、水解和结合反应),这一过程称为生物转化。
加单氧酶系(monooxygenase)
[答案]存在于细胞微粒体内,是含细胞色素P450的酶,催化许多脂溶性物质从O2接受一个氧原子,生成羟基化合物或环氧化合物,另一个氧原子被NADPH供氢还原生成H2O。
该酶系与体内很多重要活性物质的合成以及药物、毒物的代谢有密切关系。
初级胆汁酸(primarybile acid)
[答案]是胆固醇在肝细胞内分解生成的具有24碳的胆汁酸,包括胆酸和鹅脱氧胆酸及其与甘氨酸和牛磺酸的结合物
次级胆汁酸(secondarybileacid)
[答案]由初级胆汁酸在肠道中经细菌作用氧化生成的胆汁酸;包括脱氧胆酸和石胆酸及其与甘氨酸和牛磺酸的结合物。
胆汁酸的肠肝循环(bileacid enterohepatic circulation)
[答案]在肝细胞合成的初级胆汁酸;随胆汁进入肠道;转变为次级胆汁酸。
肠道中约95%胆汁酸经门静脉被重吸收入肝;并同新合成的胆汁酸一起再次被排人肠道;此循环过程称为胆汁酸的肠肝循环。
未结合胆红素(unconjugated bilirubin)
[答案]在单核-吞噬系统中血红蛋白分解产生的胆红素在血浆中主要与清蛋白结合而运输,这部分胆红素称为未结合胆红素或游离胆红素,其分子量大.水中溶解度小,不能经肾随尿排出,易透过细胞膜对细胞造成危害。
结合胆红素(conjugated bilirubin)
[答案]胆红素在肝微粒体中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生成葡萄糖醛酸胆红素称为结合胆红素,它水溶性大;易从尿中排出。
黄疸(jaundice)
[答案]胆红素为金黄色物质。
大量的胆红素扩散进入组织.可造成组织黄染,这—体征称为黄疸。
根据胆红素生成的原因可将黄疸分为三种类型:即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和阻塞性黄疸。
胆素原的肠肝循环
答案为:生理情况下,肠中产生的胆素原约有10%~20%被重吸收.经门静脉人肝,其中大部分再次随胆汁再次排入肠道。
此过程称为胆素原的肠肝循环。
简答题
肝在人体的物质代谢中起着哪些重要作用?
[答案](1)在糖代谢中的作用通过肝糖原的合成与分解、糖异生作用对血糖进行调节并维持血糖浓度
相对恒定;
(2)在脂类的消化、吸收、分解、合成和运输中均起着重要作用;
(3)在蛋白质代谢中可合成多种血浆蛋白;也是氨基酸分解和转变的主要场所;
(4)在维生素的吸收、贮存和转化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5)参与激素的灭活;毒物、药物等通过肝脏的生物转化;利于排泄。
何谓生物转化作用?影响其因素有哪些?有何生理意义?
[答案](1)肝脏对进人体内的一些非营养物质(药物、毒物、染料、添加剂及肠管内细菌的腐败产物)进
行氧化、还原、水解和结合反应;这一过程即为生物转化作用。
(2)影响因素:年龄和性别;肝病变;药物和毒物本身可诱导或抑制相关酶的合成。
(3)意义:其意义在于它对体内的非营养物质进行转化;使生物活性物质的生物学活性降低或消失(灭活作用);或使有毒物质的毒性减低或消失(消毒作用)。
更为重要的是生物转化作用可将这些物质的溶解性增高;变为易于从胆汁或尿液中排出体外的物质。
应该指出的是;有些物质经肝的转化后;其毒性反而增加或溶解性反而降低;不易排出体外。
所以,不宜将肝的生物转化作用笼统地看做是“解毒作用”。
什么是胆汁酸的肠肝循环,有何生理意义?
[答案](1)进入肠道的初级胆汁酸在协助脂类物质的消化吸收后,在回肠和结肠上段细菌的作用下,结合胆汁酸水解释放出游离胆汁酸,并进而发生7-位脱羟基,形成次级胆汁酸。
排人肠道的胆汁酸中约95%以上被重吸收,其中以回肠部对结合胆汁酸的主动重吸收为主,其余在肠道各部被动重吸收。
重吸收的的胆汁酸经门静脉人肝,被肝细胞摄取。
在肝细胞内.游离胆汁酸被重新合成为结合胆汁酸,与新合成的结合胆汁酸一同再随胆汁排人小肠,这样形成“胆汁酸的肠肝循环”;
(2)生理意义:由于肝每天合成胆汁酸的量仅0.1g~0.6g,肝胆的胆汁酸池共约3~5g,即使全部倾人小肠也难满足饱餐后小肠内脂类乳化的需要。
人体每天约进行6~12次胆汁酸的肠肝循环,从肠道吸收的胆汁酸总量可达12~32g,可以弥补肝合成胆汁酸能力的不足和满足人体对胆汁酸的生理需要。
简述胆固醇与胆汁酸之间的代谢关系。
[答案](1)胆汁酸是由胆固醇在肝细胞内分解生成。
(2)胆汁酸的合成受肠道向肝内胆固醇转运量的调节;胆固醇在抑制HMG-CoA还原酶;从而降低体内胆固醇合成的同时;增加胆固醇7 -羟化酶基因的表达;从而使胆汁酸的合成量亦增多。
(3)胆固醇的消化吸收排泄均受胆汁酸盐的影响。
试述胆红素的来源与去路
[答案](1)来源:①80%来源于血红蛋白;②其他来自于铁卟啉酶类。
(2)去路:①胆红素人血后与清蛋白结合成血胆红素(又称游离胆红素)而被运输;
②被肝细胞摄取的胆红素与Y蛋白或Z蛋白结合后被运输到内质网,在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催化下生成胆红素-葡萄糖醛酸酯;称为肝胆红素(又称结合胆红素);
③肝胆红素随胆汁进入肠道;在肠道细菌作用下生成胆素原;大部分胆素原随粪便排出;小部分胆素原经门静脉被重吸收入肝;大部分胆素原又被肝细胞再分泌人肠;构成胆素原的肠肝循环;
④重吸收的胆素原少部分进入体循环;经肾由尿排出。
根据血清胆红素的来源可将黄疸分为哪三类,其各自病因为何?
[答案]根据血清胆红素的来源,可将黄疸分为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和阻塞性黄疽。
(1)溶血性黄疸是由于红细胞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破坏过多,超过肝细胞的摄取、转化和排泄能力,造成血清中游离胆红素浓度过高而出现的黄疽;
(2)肝细胞性黄疸是由于肝细胞被破坏,其摄取、转化和排泄胆红素的能力降低所致的黄疽;
(3)阻塞性黄疸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胆汁排泄通道受阻,使胆小管和毛细胆管内压力增大破裂,致使结合胆红素逆流人血,造成血清胆红素升高所致的黄疸。
说明三类黄疽血清胆红素及尿三胆的特点。
[答案](1)溶血性黄疽:游离胆红素明显增加,尿胆素原和尿胆素稍有增加,粪便颜色加深;
(2)肝细胞性黄疽:以结合胆红素增加为主,游离胆红素也稍有增加,尿胆红素阳性,尿胆素原和尿胆素升高或正常,粪便颜色变浅或正常;
(3)阻塞性黄疸:结合胆红素增加,尿胆红素阳性,尿胆素原和尿胆素降低,完全阻塞时粪便呈陶土色。
肝在胆红素代谢中有何作用?
[答案](1)肝细胞特异性膜载体从血浆中摄取未结合胆红素;
(2)胆红素进入肝细胞后与Y蛋白、Z蛋白结合转运内质网与葡萄糖醛酸结合转化为结合胆红素;
(3)结合胆红素从肝细胞毛细胆管排泄胆汁中;通过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转化与排泄;使血浆的胆红素能不断经肝细胞处理而被清除。
结合胆红素与未结合胆红素有什么区别?对临床诊断有何用途?
[答案](1)
(2)如溶血性黄疸;其次见于未结合胆红素处理受阻;如肝细胞性黄疽。
②血浆结合胆红素增高主要见于阻塞性黄疽;其次见于肝细 胞性黄疸。
③血浆未结合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均轻度增高见于肝细胞性黄疸。
为什么苯巴比妥钠能使新生儿生理性黄疽期缩短、黄疽尽快消退?简述新生儿照射蓝光减轻新生儿黄疸的原因。
[答案](1)苯巴比妥钠(鲁米那)可诱导新生儿肝细胞膜Y及Z蛋白的合成,也能诱导胆红素-UDP葡萄糖醛酸转换酶的合成,加速血中胆红素进入肝内进一步代谢,从而使黄疽期缩短、黄疽尽快消退。
(2)新生儿照射蓝光减轻新生儿黄疸的原因是:蓝色光(波长440~450nm)照射血中游离胆红素使其发生光照异构作用;使该种胆红素分子内双键构型转变方向,影响分子内氢键形成,使其极性增加,水溶性增强,易排出体外。
此异构体称为光胆红素(Photobilirubin)。
蓝光照射除可减轻新生儿生理性黄疽期外,还作为治疗新生儿溶血性黄疽的一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