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赤壁赋PPT课件

赤壁赋PPT课件


2.定语后置句 (1)凌万顷之茫然 “之”为标志,按现代汉语语序为“ 凌茫然之万顷”。 (2)客有吹洞箫者 “„„者”为标志,按现代汉语语序 为“有吹洞箫〈之〉客”。 3.判断句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也”表判断。
4.被动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于”表被动。 5.宾语前置句 (1)何为其然也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 置,“何为”按现代汉语语序为“为何 ”。 (2)而今安在哉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 置,“安在”按现代汉语语序为“在安 ”。
艺术特色
1.骈散结合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 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 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 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散文 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郁郁顿挫,如“万斛泉涌” 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对偶不同,本文相对更为自由, 如开头的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 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又有整饬之 致。以下直至篇末,大多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 韵处往往就是文意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 诵读,并且极富声韵之美,体现了韵文的长处。
课文串讲
结构分析
一、良辰:七月既望
二、美景: 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第一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部分 3.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乐”
4.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三、豪情: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第二 部分 “悲” 蜉蝣(天地) 粟(沧海) 哀(吾
2.形象优美,善于取譬 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 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 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连用五个比喻,渲染了箫 声的悲凉,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音诉诸读者的视 觉和听觉,写得具体可感,效果极佳。 3.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 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 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融合,充满 诗情画意而又蕴涵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 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 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 理,却借追述历史陈迹、抒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 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
三、一词多义 ①七月既望 . 1.望
名词,阴历的每月十五日 动词,眺望
②望 美人兮天一方 .
③日夜望 将军至,岂敢反乎 《鸿门宴》 . 动词,盼望
动词,唱 ①扣舷而歌 之 . 名词,歌词 ②歌 曰 2.歌 . 名词,歌曲的声调和节拍 ③倚歌 而和之 . 窈窕之章 动词,吟诵 ④歌 .
贬官黄州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经苏辙等人 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代的黄 州,就是今天湖北黄冈。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 一处风景胜地。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 为形状有些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鼻矶;又因为 山崖陡峭如一面墙壁,所以它也被称为赤壁。所以 这里所说的赤壁,不是三国时“赤壁之战”的赤壁。 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借题发挥而已。生 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 自号“东坡居士”,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 壁怀古》《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 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淡”是人生最深的滋味
苏东坡在落难的时候,才在岸边写下“大江东去,浪淘 尽”这样完美的诗句来。受到皇帝赏识时,他的书法漂亮、 工整、华丽,而且得意。因为他是一个才子,才子总是很 得意的。但是他从来没有想过,他让很多人受过伤。他得
意的时候,很多人恨得要死,别人没有他的才气,当然要
恨他。但是他落难写的书法,那么笨,那么拙,歪歪倒倒 无所谓,却变成中国书法的极品。
向南
(2)名词作动词 ①顺流而东 也 .
东进,东下 捕鱼砍柴
②况吾与子渔樵 于江渚之上 .. (3)名词的意动用法 侣 鱼虾而友 麋鹿 . .
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2.动词的活用 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舞 幽壑之潜蛟 . ②泣 孤舟之嫠妇 .
使……起舞 使……哭泣
五、文言句式
1.状语后置句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介词结构“于东山之上”“于斗牛之 间”后置,按现代汉语语序为“月于东山 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
赤壁赋
豪放乐观豁达的词人、政治家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 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 人,豪放派词人代表。字子瞻,号 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苏轼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 时候,他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自求外放,调 任杭州通判。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 州(今山东诸城)、徐州、湖州等地。政绩显赫,深得民 心。到任湖州不足三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以“文 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出狱以后,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 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 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 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 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 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 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诗文有《东坡七集》等, 词有《东坡乐府》。
连词,表转折 ①固一世之雄也,而 今安在哉 . 连词,表并列 ②侣鱼虾而 友麋鹿 . 10.而 连词,表顺承 为声 ③耳得之而 . 东也 连词,表修饰 ④下江陵,顺流而 .
一毫而莫取 ①苟非吾之所有,虽 . 连词,表假设,即使 11.虽 无丝竹管弦之盛《兰亭集序》 ②虽 . 连词,虽然
此时苦味出来了,他开始知道生命的苦味,并不是你年轻时
得意忘形的样子,而是在这么卑屈、所有的朋友都不敢见你的
时候,在河边写出最美的诗句。
他原来是一个翰林大学士,但因为政治,朋友都避得远远的。
字 词
1、壬戌( rénxū) 2、桂棹( 10、酾酒(shī ) 11、横槊( shuò ) zhà o) 3、余音袅袅( niǎo) 12、渔樵( qiá o) 4、幽壑( hè ) 13、扁舟( piān ) o ) 5、嫠妇( lí ) 14、匏尊(pá 6、愀然( qiǎo ) 15、蜉蝣( fú yó u)
动词,享有 ①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 ②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孔雀东南飞》 . 动词,出嫁 ③少无适 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 . 9.适 动词,迎合 ④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孔雀东南飞》 . 副词,刚刚 副词,适逢 大病不能行 《谭嗣同之死》 ⑤适 .
liá o) lú) 8、舳舻千里(zhú
7、山川相缪(
9、旌旗(
16、无尽藏( zà ng )
17、狼籍( 18、枕藉(
jí jiè ))Biblioteka jīng )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通 “凭” , 二、古今异义 1.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 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今义:美貌的女子。 2.白露横江 古义: 白茫茫的水汽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3.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 旷远的样子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动词,起 ①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 夜寐,靡有朝矣《诗经· 氓》 ②夙兴 . 6.兴 动词,起来,起床 ③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兰亭集序》 . 动词,发生,引起
终 ①抱明月而长 . 7.长 也 ②而卒莫消长 .
副词,永远 动词,增长
一世之雄也 副词,本来 ①固 . 国不以山溪之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固 . 8.固 动词,使……稳固 ③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 形容词,顽固
文体知识——赋
赋,本是一种文学表现手法,为《诗经》“六义” 之一。汉代形成一种特定体制,成为一种文体。它兼具 诗和散文的性质,讲究文采,注重韵律。以铺叙事物为 主的是“大赋”,以抒怀为主的叫“小赋”,接近于散 文的称“文赋”,接近于骈文的称“骈赋”“律赋”。 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追求骈偶;语音上要求声律 谐协;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赋”着力于铺陈事物,较多的采用散文化的句式。 (《文心雕龙·诠赋》:“赋者,铺也。铺采 文,体物 写志也。”)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 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能够自 由发挥,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 由,形成了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杜牧 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
苏洵、苏辙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三苏
唐宋八大家 (文) 苏辛(词) 苏黄米蔡 (书法)
苏辙 王安石 曾巩 辛弃疾
黄庭坚 米芾
蔡襄
写作背景
乌台诗案
乌台《汉书·朱博传》记御史台中有柏树,野乌数 千栖居其上,因称御史台为“乌台”。 元丰二年(1079)六月,权监察御史里行(权,代理; 里行,见习)何正臣、舒亶 (dǎn),国子博士(教育管理 机关和最高学府的官员)李宜,权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曾先 后 4 次上疏弹劾苏轼。他们摘出苏轼的一些诗文认为是 “讥讽文字”“愚弄朝廷”“指斥乘舆(皇帝的代称 )”“无尊君之意,亏大忠之节”,宋神宗不得不下令御 史台审理。七月二十八日,御史台的官吏奉命从汴京赶 到湖州衙门,当场逮捕了苏轼。这就是闻名于世的“乌 台诗案”。
助词,主谓之间,不译 ①哀吾生之 须臾 . 结构助词,的 ②惟江上之 清风 . 12.之 代词,它 而为声 ③耳得之 . 既白 助词,主谓之间,不译 ④不知东方之 .
动词,形容词词尾 ①浩浩乎 如冯虚御风 .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13.乎 语气助词,用于句末,相当于 “吗” 介词,在 舟中 ③相与枕藉乎 .
介词,在 赤壁之下 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 . 介词,表被动 周郎者乎 14.于②此非孟德之困于 . ③月出于东山之上 介词,从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