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实践报告_律动的闽南文化

社会实践报告_律动的闽南文化

律动的闽南文化
闽南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语言是人类交流感情、传递信息、表达思想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言是文化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语言又是人类文化的载体,所有的文化都必须依托语言才能存活。

语言与文化,方言与地域文化的关系非常密切。

因为语言和方言,它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这个东西就是语言或方言记载着包括知识、宗教、道德、法律和习俗等等社会一切文化的总和。

所以说,语言和方言,都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同样,文化也不能没有语言和方言这个载体做依托。

闽南方言与闽南文化的关系自然也十分密切。

闽南方言是在福建闽南地区形成和发展的。

它主要是北方中源汉人在不同历史时代因避战乱、平叛乱或逃荒等多次向南方迁徙进入闽南地区后逐渐形成的。

我们不排除当时闽地土著语言对闽南方言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但是,从当时汉人在人数上的优势,带来的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优秀的文化看,再从闽南方言在语音、词汇和语法所表现的特点看,可以说,在北方汉人带入中原汉语跟当地土著语言在交流和融合过程中,中原汉语是占着绝对优势的,是融合了土著语言的,虽然也吸收土著语言的若干成分,但最后形成的是以汉语为主体的闽南方言。

闽南方言具有悠久的历史,当然,闽南方言所记录的闽南文化也具有悠久的历史。

说闽南方言记录着不同历史时期中华优秀文化的许多宝贵财富并不夸张,说闽南方言所记载的闽南方言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之无愧的。

不说别的,单以闽南方言文化在戏曲曲艺里诸如南音、梨园戏、高甲戏、木偶戏、歌仔戏等所保留的唱本、戏本以及某些曲艺、戏曲形式如南音、梨园戏等在中国曲艺戏曲历史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就是最好的明证。

闽南方言的发展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在地域的扩展,即走出闽南地区的范围,二是方言自身的发展,主要是语音、词汇和语法等内容的不断丰富、充实。

闽南地区向外迁徙的移民,自然把闽南方言也随身带走,并在新的生活区使用和发展。

这样一来,闽南方言就不是局囿于闽南地区的汉语方言的。

闽南方言不再是仅指流行于福建闽南地区的方言。

“闽南方言”应该成为广泛使用的一个语言学术语,它指的是在历史上由闽南地区移民到外时,把闽南方言带到这些地区扎根,并世代传承下来,直至现在,他们所说的话,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系统上仍然跟闽南方言有着较密切关系
的方言。

闽言方言文化跟闽南方言一样,也随着闽南地区移民走向省内外和世界各地。

应该承认,当初随闽南地区移民带到各地区的闽南方言,在最初的一定时期内,仍然比较完整地保留着与家乡话相同的面貌。

但是,由于各地区地理和人文历史条件的不同,各地区闽南方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逐渐产生变化,这种逐渐变化,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就会使各地闽南方言的面貌与原来家乡话拉开程度不同的距离。

那些距离拉得比较大的地区的闽南方言,甚至会跟原来家乡的闽南方言在通话上产生不小的困难。

这是不足为怪的。

我们不能因为这样就不顾历史的承继关系与方言内部仍然存在的较密切的关系而把那些距离拉大甚至与家乡闽南方言在通话上发生不小困难的某些地区的闽南方言排除在闽南方言在大家庭之外。

同样,闽南文化在离开福建本土后,在各地的发展变化也跟闽南方言一样,走着不尽完全相同的炉子。

闽南话的艺术特色
闽南话俗语为人们所喜闻乐道,千百年来在闽南人中广为流传,不只是它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寓意深刻的思想性,它的优美的艺术形式、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起着重要的作用。

以下从闽南话俗语的语言特色、修辞手法和声律运用等三个方面,阐述闽南话俗语在艺术上某些特色。

一、凝练而生动的精美语言
闽南话俗语突出的特点是口语性和通俗性,具有凝练通俗、形象生动、诙谐幽默、区域性强和相对定型等特色。

闽南话俗语在传承和流播的过程中,不断被修改、增删、润色、加工,经过煅词炼句成通俗、简洁、朗朗上口,为人们喜闻乐见、爱说爱用的语言。

(一) 凝练通俗。

闽南话俗语的语言精练简洁,用词取精用宏、造句以少总多,用最少的字概括出丰富的内容,蕴涵深刻的道理,形象描述人情事态,或生动地变深奥为浅显。

以“卖瓷食缺”为例,仅四个字就抓住了问题的本质,生动地道出了制造或销售瓷器的人自己使用的瓷器大都是次品或残缺的,比喻劳动者享受不到自己的劳动果实。

又如“斤鸡两鳖”,指一斤左右的鸡、半斤上下的鳖,肉质鲜嫩,营养丰富,味道最好,同样只用四个字就概括出选用鸡、鳖的经验。

口语化是闽南话俗语的鲜明的特点。

闽南话俗语多使用口头语言、民俗语言,朴素自然,具有清新、爽朗的风格。

它不追求文辞华丽,更不矫揉造作、刻意雕琢。

这是闽南话俗语通俗性的重要表现,不仅平易、亲切、感人,而且含有深刻的道理。

如:“大船僫起碇”,喻人架势大,行动缓慢或做事拖拉。

“猪屎篮结彩”,指低劣物乔装打扮,
喻极不相称。

“饲狗齩主人”,喻恩将仇报。

“菜瓜摃狗去一剸”,喻得不偿失。

“尖钻伓值拄撞”,喻钻营不如机遇。

这些俗语让人说了或听了之后,都会为其高度凝练、简洁而喝彩。

(二) 形象生动。

闽南话俗语的语言另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用形象思维的方式,通过比喻、烘托、夸张等修辞手法,把要说的事理表达出来,具有形象、生动、活泼,有感人的魅力。

很多闽南话俗语都有生动形象的描述,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使人听了以后,在脑海中浮现人或事物以至行为等活生生的影像,从而使人明白道理、分清是非、吸取经验教训、学到科学知识等。

如:
“猫仔尾愈捋愈翘”,用“翘尾巴”形象地影射出小人得志、得意忘形的丑态,惟妙惟肖。

“紧纺无好纱,紧嫁无好大家”,比喻操之过急是办不好事情的。

形象生动,说服力强。

“褪赤骹骨力拼,穿皮鞋贫惰行”,用“褪赤骹”和“穿皮鞋”比喻人从穷到富的变化,形象而生动。

用“骨力拼”和“贫惰行”的反差作鲜明对比,说明“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痀抛车辗,着力无好看”,诫人量力而行,不做力所不及事情。

用“痀抛车辗”作喻,相当形象生动。

(三)诙谐幽默。

闽南话中有许多俗语用于说明为人处事的道理,它们不是板着面孔讲大道理,而是用诙谐、俏皮的语言来表达。

这样的俗语,幽默风趣,让人说着或听了都感到趣味横生,在笑声中领悟一种道理,获得一种乐趣,也更容易接受。

如:“痟贪囵鸡罱”,喻心存贪念的人,干了偷鸡摸狗的事,迟早会像鸡因贪吃而落入鸡笼一样被捉住,甚至进了监牢。

“人心肝,牛腹肚”,夸张而形象地比喻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语言诙谐幽默。

有些俗语用于批评、揭露坏人坏事和不良的现象,如:“扛轿喝艰苦,坐轿喝摇撸”,讥讽人“身在福中不知福”。

诙谐地比喻处境顺适或享着清福的人体会不到别人的困难、辛苦。

“做官诚好体,趁钱兼受贿”,表层意思是说有些当官的除了有高工资,还有一些灰色收入。

深层意思指贪官利用职务便利收受贿赂,或依仗权势大发横财。

表达人们对社会上的一些腐败现象深恶痛绝。

“食若武松打虎,做若五娘行路,领薪水亲像三战吕布”,用耳熟能详的故事中人物行动的快慢,形容好吃懒做的人见利益争先恐后,干工作却出工不出力。

“无毛鸡假大格”,讥讽人打肿脸充胖子。

它并不明说直喻,而是用诙谐幽默语言讥讽种种时弊。

使人从中辨别假恶丑,认清真善美。

(四) 区域性强。

闽南话俗语充满智慧、幽默、新鲜、活泼,富有表现力,蕴涵民俗等地方特色,寥寥数语从不同角度折射出当地特有的自然环境、生产习俗和浓郁的地
方文化,是了解和研究方言、民俗及地方文化的宝贵资料,对人们了解各地物产风俗习惯有一定参考价值。

如:“东孙西倪,南陈北薛”,指最早进入厦门岛开基创业的四大名门望族,史称其为“开厦始祖”。

“好啉安溪铁观音,好食海澄双糕润,好烧石码金丝薰,要食老醋着永春”,称赞漳州市各地知名物产。

“晋江一块碟,南安一块篾”,指泉州市晋江、南安两地的地理版图形状。

“到潮不到桥,白白走一场”,赞美潮州市广济古桥的壮观。

“基隆雨,沪尾风,台北日,安平涌”,分别描绘台湾四大港口所在地区的气候特点。

(五) 相对定型。

闽南话中,有相当数量的俗语在口耳相传中,基本结构形式比较固定的、意义也是固定的,且为大家所公认的、普遍常用的,即所谓“定型性”。

灵活性也是闽南话俗语的又一个突出特点。

俗语中一种意思有几种表达方式,这种变异是因口语性而产生的。

这反映了闽南话俗语的丰富多彩和语言表达方式的多样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