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元气是构成世界的本体。
”(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2、“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荀子)3、“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4、“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王充)5、“一天一地,并生万物,万物之生,俱得一气。
”(王充)6、“太虚即气”、“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
”(张载)7、“五行之气、天与人相交胜。
”(刘禹锡)8、“水是万物的始基。
”(古希腊泰勒斯)9、“万物都从火产生,也都消灭而复归于火。
”(古希腊赫拉克利特)10、“原子是世界的共同基础。
”(古希腊德谟克利特)11.五行说: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12. 阴阳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13.形神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王充)14.气理说:气者,理之依也(王夫之)15活火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赫拉克利特)16.水为始基:“水”是万物的“始基”(泰勒斯)[2007大纲卷]I153年,金迁都燕京。
据史书记载,在迁都前后,朝臣曾有激烈争论。
反对迁都者提出,“上都之地,我国旺气,况是根本,何可弃之”。
赞同迁都者的理由则是,“上京僻在一隅,,转漕艰而民不便,唯燕京乃天地之中”;“燕都地处雄要……居庸、古北,松亭、榆林等关,东西千里,山峻相连,近在都鼓,易于据守”;.“燕京地广土坚,人物蕃息,乃礼父之所”;“本朝与辽室异,辽之基业根本在山北……我本朝皇业根本在山南之燕”1151年,有司据阴阳五行学说来规划燕都的布局。
金帝完颜亮言:“国家吉凶,在德不在地。
使桀纣居之,虽卜善地何益?使尧舜居之,何用卜为”迁都二十多年后“女真人莲忘旧风”,“燕饮音乐,皆习汉风”。
(摘编白《大金国》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评析阴阳五行说与“国家吉凶,在德不在地”这两种建都观点?【答案】在如何建都的问题上,有人以符合阴阳五行之说作为规划都城的理由,其理论依据是唯心主义的,“国家吉凶,在德不在地”,是说国家的前途命运是由统治者是否施行德政决定的,而不是由都城的布局是否符合阴阳五行说决定的。
这体现了在考虑客观条件的基础上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
【备注】“五行”即宇宙中的五种基本元素。
代表很广泛。
1、代表方位:东方木;南方火;西方金;北方水;中央土。
2、代表季节(节令):春木;夏火;秋金;冬水;每季末月土。
3、代表颜色:青木;红火;白金;黑水;黄土。
4、代表五脏:肝木;心火;肺金;肾水;脾土。
(中医文化具有:猜测性直观性缺乏科学论证)5、代表情志:怒木;喜火;悲金;惊水;思土。
6、代表天干:甲乙木;丙丁火;庚辛金;壬癸水;戊己土。
7、代表地支:寅卯木;巳午火;申酉金;亥子水;辰戌丑未土。
8、代表八卦:震巽木;离火;兑乾金;坎水;坤艮土(二)中、西哲学史上客观唯心主义典型命题列举1、“道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母。
”(老子)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万物。
”(老子)3、“万物皆是一理”,“有理则有气”,“天者,理也”。
(程颐)4、“有是理,后生是气”,“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理在物先,理在事先”。
(朱熹)5、“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物质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外化”,“绝对理念是万事万物的本源。
”(黑格尔)6、“理念世界”,“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柏拉图)7、“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
”8、人为天命所主宰。
(三)中、西哲学史上主观唯心主义典型命题列举1、“万物皆备于我。
”(孟子)2、“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3、“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陆九渊)4、“心即理。
”(陆九渊)5、“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王阳明)6、“心包万物,心包万理。
”(王阳明)7、“万物皆在吾心中。
”(王阳明)8、“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康德)9、“我思故我在。
”(笛卡尔)10、“存在就是被感知。
”(贝克莱)11、“物质是观念的集合。
”(贝克莱)12、“物是感觉的复合。
”(马赫)13、“自由选择的意志高于一切。
”(尼采)14、“意志是世界的物自体,是世界的本质。
”(叔本华)15、“意志是一切存在和运动的根源。
”(叔本华)16、“经验是世界的最终构成要素。
”(波格丹诺夫)17、“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经验。
”(杜威)18.休谟:我们的知觉是我们的唯一对象19. 费希特:世界是自我创造的非我20.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21. 叔本华:万物是我们的表象22.杜威: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活动,我的经验23.慧能: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四)中、西哲学史上古代自发辩证法典型命题列举1、“无平不陂,无往不复。
”(《易经》,指事物发展变化的普遍性和永恒性。
)2、“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指矛盾的双方相互转化是一种普遍现象。
)3、“一阴一阳之谓道”,“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易传》,指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是变化的原因;天地间的万事万物,都表现出无穷的变化。
)4、“物必有盛衰,万事必有弛张”,“智有所不能立,力有所不能举”,“疆(强)有所不能胜”,“无难之法,无害之功,天下无有也。
”(韩非,是说,矛盾是普遍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相对的,绝对完善的事物和全智全能的人是不存在的,不能求全责备。
)5、“动自休,自峙自流”,“吁炎吹冷,交错而动。
”(柳宗元,是说,万物自己运动;运动的根本原因在于阴阳二气相经作用所引起。
)6、“一物两体,气也”,“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天地变化,二端而已。
”(张载,是说,阴阳两个对立面,即矛盾;气是阴阳两个对立面即矛盾的统一体;没有对立面,就没有统一体,没有统一体,对立面的相互作用也就停止了;对立面的交互作用,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内在根源。
)7、“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万物莫不有对,一阴一阳,一善一恶。
”(程颢,是说,万事万物都是对立面的统一;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8、“一切皆流,一切皆变,无物常住,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古希腊赫拉克利特)(五)中国古代唯物主义认识论典型命题列举1、“知,材也。
”(墨家,是说,认识是人的感受的一种特性。
)2、“知也者,所以知也,而必知,若明。
”(墨家,是说,人们都具备所以知的认识能力,因此能够产生认识,就象人有眼睛能够看见景象一样。
)3、“凡以(可)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
”(荀子,是说,就人的本性说,是能够认识客观事物的;就客观事物的道理说,是可以被认识的。
)4、“所以知之在人者谓之知。
知有所含谓之智。
”(荀子,是说,人具有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即知,这种认识能力与外界事物相结合就是认识,即智。
)5、“缘(因)耳而知声,缘目而知形。
”(荀子)6、“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
”(韩非,是说,遵循名实相符的原则来判定是非,根据检验的结果来审查言论是否正确。
)7、“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韩非,是说,检验言行的客观标准是“功用”,即效用。
)8、“事实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
”(王充,是说,认识和理论必须符合客观事实,必须通过实际效果来检验,凡是符合事实效果,就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
)9、“空言虚语,虽得道心,人犹不信。
”(王充,是说,违背事实效果的思想理论,即使说得再好听,也是不能令人相信的。
)10、“闻见之知,乃物交而知。
”(张载,是说,通过耳目感官和外界相接触而获得认识,外界事物是第一性的,人的认识是第二性的。
)11、“因所以发能,能必副其所。
”(王夫之,是说,根据客观对象才得以发生主体认识,主体的认识必须符合客观对象。
)(六)中国哲学史上的“知行观”典型观点列举1、“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日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孔子,是说,“行”是“学”的表现。
)2、“听其言而观其行。
”(孔子,是强调知行统一,学以致用。
)3、“只有两件:理会,践行”,“行为重。
”(朱熹,认为知先于行,在认识上道理明了,就会指导人去行动;行重于知,理会的目的在于践行,只是理会不去践行,等于没学。
)4、“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
”(朱熹,是说,知和行是不可分割的对立统一关系。
)5、“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
既亲历其域,则知之益明,非前日之意味。
”(朱熹,是说,知而不行,则体会不深;见之于行,则认识更明,知行互相依赖,互相促进,不可偏废。
这是知行关系问题上的相互辩证法思想。
)6、“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王阳明,是说知是行的来源,行是知的作用;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认为知决定行。
颠倒了知和行的关系,是唯心主义的知行观。
)7、“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王阳明,认为知就是行,行就是知,知行合一。
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8、“尽天下之学,无有不行而可以言学者,是故知不行之不可以为学,则知不行之不可以为穷理矣。
”(王阳明,强调只有通过“行”才能掌握学问,才能穷理。
这是合理的观点。
)9、“由行而行则知,由知而知所行。
”(王夫之,强调知行统一。
是唯物主义的知行观。
)10、“行可兼知,行高于知。
”(王夫之,强调行对知的决定作用。
是唯物主义的知行观。
)11、“行而后知”,“‘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能知者乎?”(魏源,认为,人的认识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获得的,行先知后。
这是唯物主义的知行观。
)12、“知难行易”,“天下事惟患于不能知耳,倘能由科学之理则,以求得其真知,则行之决无所难。
”(孙中山,在知行关系上认为,知是难的,行是易的,即知难行易。
)13、“行先知后”,“宇宙间的道理,都是先有事实,然后才发生言论,并不是先有言论,然后才发生事实”,“夫维新变法,国之大事也,多有不能前知者,必待行之成之而后乃能知之也。
”(孙中山,认为,行在先,知在后,“行先知后,”知是从行中来的,能实行便能知,能知便能进步。
)14、“科学虽明,惟人类之事仍不能悉先知之而后行知之也,其不知而行之事,仍较于知而后行为尤为也。
且人类进步,皆韧于不知而行者也,此自然之理则,而不以科学之发明为之变易者也。
”(孙中山,是说行先知后,行易知难。
这是唯物主义的知行观。
)(七)中、西哲学史上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观的典型观点列举1、“真理原来是人造的,是人造出来供人用的,是因为它对人大有用处,所以才给‘真理’的美名。
”(胡适)2、“有用的就是真理。
”(詹姆斯)3、“真理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是社会组织起来的经验。
”(波格丹诺夫)4、“被社会公认的就是真理。
”(八)中、西哲学史上古代形而上学典型命题列举1、“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万物皆一”,“齐万物而为一。
”(庄子)2、“合同异”,“至大无外,至小无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