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新课程实施的策略

谈新课程实施的策略

谈新课程实施的策略地理科黄沛沾一、新、旧课程的对比1.课程的功能发生了转变以往的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强调教师教的功能,而忽略了学生学的功能。

新课程则强调学生学习的功能,如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把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还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地理素养由地理知识与技能、地理能力、地理意识、地理情感等四个方面组成)。

2.课程的结构发生了变化新课程由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组成。

必修课程由“地理1”“地理2”“地理3”三大模块组成,选修课程由“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旅游地理”“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七个模块组成。

学校还可以设置校本课程和开展各种各样的地理实践活动。

这种课程的设置,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的需要,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发挥了学生的专长,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得到更大的提升空间。

3.课程的教材观念发生了变化过去实施“一纲一本”制度,认为教材就是教学的依据,过于强调教材的功能和地位。

新课程强调课程标准才是教和学的依据,而教材只是学和教的材料,是知识的载体,是辅助学生学习的工具,正是如此才出现了“一个标准,多个版本”的局面。

教材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课本层面,还包括地理图册、地理练习册、教师指导用书、地理读物、教学挂图、教学工具、实验器材、多媒体课件、网络信息等等,只要是适用于学生、使学生能达到课程标准的都是教学的材料。

4.教材的栏目设置发生了变化人教版的过渡教材栏目设置比较单一,主要是学习内容和课后的一小部分活动等组成,这种设置唯一的好处只是利于教师的教学,但绝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以及各种能力的提高。

新教材的栏目设置则丰富多样,新增“思考或读图思考”、“活动”、“阅读”、“案例”、“问题研究”等,这种设置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体现了课程标准中的“过程与方法”,对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二、立足本校,稳步推进新课程实施1.深入学习和研究课标精神,是新课程实施的前提新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依据,也是考试命题的依据,我们只有深入学习和研究,加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才能更好地实施新课程。

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表述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要求,其中“知识与技能”是课程的基础目标,“过程与方法”是课程的关键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课程的终极目标。

我们可以把课程标准分解为“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认知内容”三大部分。

如下:我们可以依据行为动词确定学生的学习水平。

如下:课程标准行为动词与水平要求我们依据“行为条件”确定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或基本技能。

如课程标准“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可知,“运用简易天气图”这一“行为条件”要求学生具备读图分析能力。

因此,我们在实施这一课程标准时,可以通过运用简易天气图引导学生分析天气系统对天气的影响。

学习过程如下:学生活动:2006年1月15日,一锋面自西向东以每小时30千米的速度向B 城市推进。

根据下图,分析B 城市在未来24小时内的天气是如何变化的。

(1)图中A(2)目前B ; 小时后该锋移至B 城市上空,B 城市的天气将会发生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完成上述活动,即达成课标的要求,也体现过程与方法,又能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2.深入研究和分析教材,是新课程实施的基础2.1 新课程教科书的一些特征(1)教科书以课程标准为编写的依据教科书为体现“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基本理念,编写时就大量采用联系学生实际生活的素材,并且具有极强的时代性特征。

为体现“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和“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教科书编排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增加了“思考或读图思考”、“活动”、“阅读”、“案例”、“问题研究”等栏目,也适当的安排一定数量的选学、自学和阅读内容。

这种设计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2)内容的呈现形式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城市 720千米 A 3600 B教科书中的很多素材都是取自现实中的素材,如必修二第一章中的问题探究《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

内容如下:中国的改革开放以来,在大城市和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源源不断的农民工。

大批农民离开家乡,来到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成为城市经济建设的一支生力军。

那么,这么庞大的一支农民工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起了什么作用呢?怎样看待农民工现象?可以采用下面的思路来探究这个问题。

“季风环流”这一专题,教材就采用以下即直观又主题鲜明的《东亚季风环流图》。

教科书还引用地理实验,帮助学生透过地理现象上升到地理原理归纳。

如在“热力环流”这一专题,教科书就采用了地理实验活动。

活动内容如下:请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做一个实验。

材料:长方形的玻璃缸(长100厘米左右,宽30厘米左右,高40厘米左右)、胶合板或塑料薄膜、一盆热水、一盆冰块、一束香、火柴等。

实验步骤图2.15 东亚季风(1)将一盆热水和一盆冰块分别放在玻璃缸的两端;(2)用平整的胶合板或塑料薄膜将玻璃缸上部的开口处盖严;(3)胶合板或塑料薄膜的一侧(装冰块的盆上方)开一个小洞;(4)将一束香点燃,放进小洞内。

观察烟雾在玻璃缸内是如何飘动的。

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由实验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3)注重引导学生的地理理性思维教科书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的地理理性思维,以利于教师帮助学生形成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等观念。

例如,对某一个地理问题提供不同的观点;对某些有争议的地理问题保留开放式结果,不给出唯一答案;设计一些运用地理原理进行分析、判断有一定深度的问题等。

2.2 如何处理“同一标准,不同版本”问题高中新地理课程教材有四种不同的版本:人教版、中图版、湘教版和山东版。

不同版本从内容、编写体系、知识结构、图文系统、学生活动设计、案例的选取等都有不少的差异。

我们要深入研究人教版的同时,也要对其他三个版本的教材有一定的了解。

通过不同版本教材的比较,可以加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也可以丰富我们的教学资源,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

那是不是人教版没有而其他版本有的知识内容我们都拿来给学生呢?绝对不是。

我们选取的原则是:(1)针对性一方面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选取,另一方面根据利于学生实现课程标准的要求选取。

(2)有用性对学生的学习是有帮助的,并不会加重学生的负担。

2.3 如何处理教材深度与高考深度的关系新教材为了实现减负的目的,删除了大量的知识内容,而且不再单纯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不再刻意追求科学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和逻辑性。

这样会导致学生应对高考知识量不足,知识间系统性也不强,不利于学生参加高考。

对此,我们要深入研究新课程高考大纲,及时补充必要的地理知识和原理;另外,我们在教学时,要帮助学生归纳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使之形成体系,这一知识体系不能局限某一节书,而是一章书、一本书甚至是整个高中阶段。

如第二章的知识体系。

、“活2.4教材虽然按照课程标准进行编写,但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不同地区学生的观察能力、接受能力和思维能力是有差异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也是有差异的,教材的编写结构不一定能完全适应我们学生的学习。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以适应我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

如必修一《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整合思路:整合前:整合后:(1)除了教材资源的整合外,我们可以把现实生活案例与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这既能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也利于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如学习必修二《工业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时,我们可以采用“珠江三角洲工业的发展”或者“人和镇的工业发展”等来自学生身边的案例。

2.5 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确定学习重点和难点课程标准是学生达到何种知识水平和能力要求的一个准则,因此我们确定学习重点、难点的依据之一就是课程标准。

另外,我们在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适当地增加一些重点或难点,以满足部分学生的需要。

如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课程标准为“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从课标得知这节的教学重点是“地理环境的特点——差异性”和“陆地环境的分异规律”;难点是“陆地环境的分异规律”;达到的能力要求是读图能力。

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如重点班,可增加“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分异规律”、“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何影响”等重、难点。

3.积极探索利于学生学习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理念之一是“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

”因此,我们要达成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开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还要积极开展各种地理实践活动。

3.1 积极开展案例教学新教材很多地理知识和原理都是通过案例的方式来呈现,因此案例教学是新课程地理教学最常见的一种形式之一。

案例教学就是通过对一个个具体案例的分析、讨论和思考,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

案例教学实施的策略:(1)注重案例的选取与整合新教材的很多案例过于详细,使学生不再具有探讨的空间,最终可能会导致教师读案例、学生记案例的情况,这与新课程的理念相距甚远,更不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基于这样一种情况,教师有必要先对教材中提供的案例进行重新选取和整合,把课本知识点转化为具有探索性的问题,通过学生探究性学习,以动促学。

(2)注重案例的深化与拓展教材的案例都是经过精挑细选,能反映地理事物的典型特征和一般规律,因此我们在精讲的同时,更应该把问题进行深化和拓展,要求学生从案例所提供的具体事实中提取普遍性的地理原理和规律,并运用这些原理和规律去分析、解决问题。

(3)注重案例的迁移学习我们对案例的探究学习,其目的并不在于案例本身,而是通过案例的探究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地理能力及分析方法。

因此,我们在学习完课本案例之后,应该采用一个新的案例以检查学生对知识和方法的掌握程度,也能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以下是我对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案例3的整合与教学。

学生小组活动:阅读案例,用所学的知识思考问题。

在寒假期间,小明跟随父亲到东北进行科学考察。

他们来到了大兴安岭,小明看到了一大片森林。

父亲告诉小明,森林具有平衡大气成分,净化空气、补给土壤有机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对改善当地自然生态环境有重要作用。

但是,经过20世纪大规模的采伐,目前东北林海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森林面积锐减,现存的森林多为天然次生林或人工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