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家长沟通的技巧及注意事项
家长工作是教育事业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如何与家长沟通、交流是一门艺术,特别是像现在很多独身子女的家庭,孩子在家犹如一个“小皇帝”,几个大人宠着,开始上学以后,许多父母就会担心这,担心那的。
作为教育工作者大军中的一员我们更应该注意与家长交流的技巧,因为不经意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家长们都会非常的留意,说不定还会造成写不良的影响。
为了使我们接下来能更顺利更好的开展好与家长沟通的工作,我从网上查阅了有关资料,希望能供我们大家今后参考一下。
一、与家长沟通要注意6项:
1、与家长沟通时要注意态度和语气
2、要多与家长交流
3、多征求家长的愿望、需求、意见
4、恰当方式谈学生行为问题
5、特殊事件主动坦诚与家长沟通
6、冷静处理与家长、学生的关系
二、在与家长谈论孩子的缺点时,可以着重注意以下几点:
1、尊重家长是前提。
家长和我们的交流是一种平等的交流,不存在贵贱之分,特别对待那些调皮孩子的家长,更要悉心交流,多从我们自身找原因,站在公正公平的角度来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与家长共商解决问题的对策,切莫当众指责家长,甚至侮辱家长,这样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可能激发更大的矛盾,?当与家长的看法有分歧时,也应平心静气地讲清道理,说明利害关系,既要以礼待人,更要以理服人,记住,尊重家长就是尊重自己。
2、懂得倾听是手段。
与家长交流,要懂得倾听,不能以“教育权威”自居,一味讲述自己认为的大道理。
这种的交流只是片面的交流,不利于教师掌握更多的信息,甚至有可能自己也存在错误,但自己发现不了,因为当局者迷,这时只有懂得倾听,才能发现更多,才能更加全面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流露真诚感。
用真诚的语言或行动去与对方沟通,使其感动的方法。
以诚感人要求诚与情密切配合,要使人动情,唤起人的真情;以诚感人要做到诚与真结合;以诚感人还必须伴之以虚心,否则难以取得对方的信任。
评论学生要客观如实。
4、注意谈话形式与方式。
我们与学生家长的关系应是平等的同志关系,我们与家长的谈话,切忌用教训式语气,而应像对待同志或客人那样用商量或交流的口气;态度要随和,语气要婉和,语态要真诚,语调要亲切,语势要平稳,语境要清楚,语感要分明,使家长一听就明,能准确把握要旨,领悟当家长的应做些什么,从你的谈话中受到启发。
5、电话交流是途径。
对于比较尖锐的问题,采用电话交流是一种比较理智的措施,比如我们在工作中因为情绪激动而出手打了学生,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电话交流向家长解释原因,承认错误,寻求家长的原谅,以免和家长产生正面的冲突。
当学生在学校犯下严重错误时,电话交流也可以先缓解下家长的情绪,避免家长因为情绪对孩子大打出手!
6、语言务求得体和有分寸。
语言是心灵的窗子,是一个人综合修养的反映。
身为教育工作者,在与家长谈话时也应该为人师表。
得体的称呼,使对方一听称呼就有一种相知感,从而产生亲切感,缩短交流双方间的心理距离,甚至建立起感情基础。
我们得体的语言,可以赢得家长的尊敬,增加家长的可信度,形成和谐的沟通氛围。
所谓语言得体,最主要的是与职业身份、与场合、与交流的对象,与解决的问题得体。
谦虚、中肯、客观,掌握好分寸、语气,不夸大,不缩小,不说过火的话、不说力所不能及的话;还要讲话要温和,不用过激词语,不摆逼人气势,语气诚恳等等。
7、分析家长是功课。
我们交流面对的是不同的家长,他们的文化层次、家庭背景和个性特点各不相同,所以交流时使用的语气和方法也各不相同。
在与家长交流前,要做好交流前的功课,即对家长有一
定的了解和分析,做到胸有成竹,从容应对。
面对脾气暴躁的家长,语气要缓和些,那些对孩子不闻不问的家长,则需要语气坚定些……
8、谈话要委婉和注重可接受性。
我们和家长谈话时,一般应先讲学生的优点,后讲缺点,对孩子的缺点也不要一下讲得过多。
应该给家长一种感觉:孩子每天都在进步。
惟如此家长才会欢迎我们,愿意接受我们的建议,愉快地与我们合作,对孩子的优缺点也能正确认识和正确对待。
要把握好沟通步骤的时序。
“哪壶先开提哪壶”,先说说孩子的优点和进步,等家长有了愉快的情绪,再逐渐提一些建议,家长会更乐于接受。
可以采取“避逆取顺”的策略,避免触动对方的逆反心理而迎合其顺情心理的策略;也可以采用变换语言或变换角度的手法来叙述。
因为同一件事,往往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描述它,为了使人们乐意接受,我们就可尽量从人们的心理易于接受的那一个角度去叙述,尽量避免那种容易引起人们反感的角度。
要注意了解各种忌语,尽量不说别人忌讳的话语。
掌握上述心理策略,在沟通中就可减少一些产生逆反心理的可能。
另外,当家长在解决孩子问题时遇到了困难,教师应站在家长的角度来帮助家长,取得家长长久的信任。
三、成功沟通的一般过程及实施举要
1、建立信任关系靠什么
1)第一是平等:思想层面、语言层面、行为层面
2)第二是真诚:让家长感到,教师确实是本着妥善处理问题和为了孩子的成长跟家
长沟通
3)第三是尊重:对家长差异性的充分接纳
2、互通真实信息三件事
1)收集真实的信息
(1)用耳朵、眼睛和心灵去关注讲话者
(2)积极的倾听
2)给予正确的信息
(1)用第一人称表达自己的意见
(2)在没有说明原因前不要肯定或否定学生
(3)表述意见时要层次清晰
3)恰当地运用身体语言
3、所谓积极的倾听就是有反馈的倾听。
首先,它需要听者积极的心理活动来理解讲话者的内容,并把这种理解反馈给讲者,同时也让听者检查听的效果和理解程度;其次,给讲者机会澄清所说的内容或作补充;最后,用自己的语言把所听到的主要观点概括并复述出来。
4、如何做到有效关注
一是要找到合适的沟通环境
二是要有心理的参与,不要一心多用
三是多理解,少评价
5、运用身体语言的建议
听家长说话的时候要用眼睛、体态表达出对话题的关注和对家长的重视;自己说话的时候也要与对方有眼神的交流,并尽量从对方的表情和体态中体认出对方的感受。
不要或少用幅度过大的手势。
6、简洁明确的问题指向
(1)与家长的沟通,最好一次谈一个问题,如果有多个问题要谈,最好分类别,便于家长提供相应类别的信息。
(2)多在头脑里划几个问号。
平和的表达与确认
7、协商处理方案分析解决问题的条件
(1)我们找家长的沟通:提出自己建议的依据。
(2)家长找我们的沟通:分析家长所提方案的有利与不利因素。
•引导与建议(重在引导)
•建立监控程序
8、沟通的十大忌讳及危害
1、歧视、专断、谄媚的态度
危害:不利于建立信任关系,直接影响沟通心态和效果。
2、讽刺、挖苦、恐吓的口吻
危害:引发家长的不良情绪,不利于理性、合作地面对问题
3、无礼的行为
4、话语霸权
不给家长话语权;随意打断家长;不加分析就提出解决方案,制造“美丽的泡影”。
危害:直接影响获取信息,从而不能制定有效的处理方案。
5、思维散乱
危害:影响专业形象,不利于建立信任关系。
6、失去控制
失去情绪控制、失去时间控制
危害:可能会导致关系对立,使沟通陷于被动;迷失沟通的主旨,影响正常工作。
建议:开始说话时,就说明问题,并交待沟通时间,并寻求家长的谅解。
7、命令家长
危害:不尊重家长,影响信任关系的建立;主观意见也不利于解决孩子的问题。
8、推卸责任
危害:非合作的态度,影响信任关系的建立;影响沟通的进程。
9、评价家长
危害:损害家长的尊严,不利于建立信任关系。
10、宣判“死刑”
危害:给孩子判“死刑”也就是给沟通判“死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