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重庆市十一五规划纲要(一)

重庆市十一五规划纲要(一)

重庆市十一五规划纲要(一)目录第一章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第一节“十五”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第二节“十一五”面临新机遇新挑战第三节“十一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原则第四节“十一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第二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第五节加强农村基本生产生活设施建设第六节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第七节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第八节改善农村社会组织结构第九节强化农村扶贫开发第十节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第三章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第十一节提升壮大汽车摩托车产业第十二节构建装备制造业基地第十三节构建资源加工业基地第十四节构建高技术产业基地第十五节优化发展建筑业第十六节依托产业园区发展产业集群第四章加快发展服务业第十七节改善服务业发展环境第十八节提升商贸业发展水平第十九节培育壮大现代物流业第二十节积极发展金融业第二十一节优化发展房地产业第二十二节大力发展信息和中介服务业第二十三节加快发展旅游和文化业第五章构建三大经济区协调发展格局第二十四节鼓励都市发达经济圈做大做强第二十五节支持渝西经济走廊发展更快更好第二十六节帮助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发展提速提档第二十七节健全三大经济区协调互动机制第二十八节加快集约型城镇化进程第六章三峡库区移民迁建和安稳致富第二十九节全面完成移民迁建任务第三十节促进移民安居乐业第三十一节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第三十二节保障库区生态安全第七章完善基础设施体系第三十三节加快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第三十四节提升能源保障能力第三十五节构建水利保障体系第三十六节加快市政设施建设第三十七节优化完善信息基础设施第八章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三十八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第三十九节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第四十节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第九章深化体制改革第四十一节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第四十二节着力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第四十三节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第四十四节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第四十五节加强市场机制建设第十章扩大开放与区域合作第四十六节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和质量第四十七节加强双边多边区域合作第十一章实施科教兴渝和人才强市战略第四十八节优先发展教育第四十九节注重自主创新发展科技第五十节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第五十一节培养造就大量人才第十二章构建和谐重庆第五十二节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第五十三节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第五十四节合理调节收入分配第五十五节完善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第五十六节加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第五十七节大力发展公共文化第五十八节强化社会公共安全第五十九节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第六十节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第六十一节完善社会管理体系第十三章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第六十二节发挥规划导向调控作用第六十三节建立统筹协调分类实施机制第六十四节立足自力更生努力争取国家支持第六十五节健全规划衔接协调和评估调整机制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年1月16日重庆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述规划期内政府的战略意图及政策取向,提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我市“十一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深刻分析重庆特殊市情,客观评价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和未来潜力,准确把握国内外、市内外发展形势,着眼于依靠人民发展,发展为了人民,实现可持续发展,让人民不断分享发展和改革成果的基本点,确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十五”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十五”期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是我市发展快、人民得实惠多、发生显著变化的五年。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族人民团结一心,紧紧抓住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设立直辖市、三峡工程移民等历史机遇,围绕发展主题和结构调整主线,全面深化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并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有效克服煤电油运紧张、重大疫情和灾害等不利因素,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进程明显加快,完成或超额完成“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任务。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开局良好,中央交办的“四件大事”取得重要进展,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跨进基本小康门槛,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各项工作顺利完成,胜利实现重庆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一步目标。

五年来,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总量、质量、效益同步提高。

200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069.1亿元,比2000年接近翻一番,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94.96亿元,比2000年接近翻两番,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1060元,比2000年翻一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达到2006.3亿元和1215.8亿元,进出口总值接近43亿美元,非公有制经济比重51%,城镇化率45.2%,非农产业增加值比重84.9%,非农产业就业比重50.4%,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超过138%。

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生态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国企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对外开放持续扩大。

三峡工程二期移民任务圆满完成,解决“三农”问题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迈出坚实步伐,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260万人,减少绝对贫困人口84万人。

新增城镇就业人数100万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达到10244元和2785元,住房条件加速改善,人民生活总体水平显著提高。

民主法制建设加快,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取得新的成果,广大干部群众满怀求发展、图振兴的愿望和信心。

这些都为“十一五”期间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重庆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第二节“十一五”面临新机遇新挑战“十一五”发展面临良好机遇。

和平、发展、合作成为当今时代潮流,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国际环境总体有利于发展。

科学发展观为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西部大开发战略进入基础设施建设和特色产业发展并重的新阶段;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加速升级,必将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三峡工程竣工将促进长江流域的合作发展,东西互动合作共赢形成共识。

我市行政体制日渐完善,主城区辐射集聚功能有条件进一步增强,渝西地区在成渝城市群的协调发展中将赢得新的发展契机,中央对三峡库区的有力支持和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政策,以及渝东北、渝东南等地区交通条件的改善将有利于这些地区的发展。

前进道路仍然存在着不少困难。

国际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有新的表现,地区之间对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竞争日渐激烈,对未来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还很不平衡,城乡区域差距很大,二元结构特征仍很明显;大城市带大农村,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十分繁重;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社会保障、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偏远地区和农村公共服务极不健全。

二是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农业基础薄弱,工业支撑单一,服务业发展滞后;产业技术水平不高,粗放型增长方式尚待转变。

三是科技发展水平较低,更新改造和研发投入长期不足,自主创新能力弱,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不相适应。

四是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人均占地少,土地可利用性差,矿产资源具有突出优势的不多,三峡库区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基础设施的“瓶颈”仍未完全打破。

五是库区产业发展困难较多,移民安稳致富任务艰巨,农村富余劳动力多,劳动力素质亟待提高,城镇就业压力大,收入分配矛盾增多,处理好社会利益关系的难度增加。

六是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市场机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等方面的体制性深层次矛盾进一步凸现。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市仍处在“爬坡上坎、负重前进”的发展阶段。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进一步“打基础、建平台、增后劲”的关键时期,是突破发展“瓶颈”制约和体制障碍的关口时期。

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本世纪头20年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应对各种挑战,在发展与改革中认真解决长期积累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落实在各项工作中,逐步步入科学发展轨道和构建和谐社会之路,努力开创我市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的新局面。

第三节“十一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原则推动“十一五”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和“六个必须”,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为此,要坚持把经济又快又好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重要基础,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中心环节,把改变城乡区域二元结构作为建设新兴直辖市的基本任务,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发展的重要目标,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为发展的根本动力。

“十一五”要调整推动发展的思路,转变推动发展的方式,实施以下政策导向:——立足不断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发展。

城市综合竞争力是区域综合竞争力的核心,是实现大城市带大农村任务的关键;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

“十一五”要把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推动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立足扩大内需和提升消费推动发展。

把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基点,调整投资与消费关系,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促进消费与投资、内需与外需共同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立足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推动发展。

把结构调整作为经济发展的主线,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工业技术进步和产业产品升级,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生产力布局,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更多依靠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立足缓解基础设施和资源环境约束推动发展。

按照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总体要求,加快在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搭建起经济起飞的基础平台。

贯彻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形成资源节约型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更多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立足人力资源开发和优势资源转化推动发展。

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努力把人口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更多依靠劳动力素质提高推动经济增长。

加大特色资源的开发、深加工力度,通过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