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7:第七章 传播模式研究

7:第七章 传播模式研究

系统论 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 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 功能,寻求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 模型,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科学。
第三节 传播模式的种类
亚里斯多德的传播模式 亚里斯多德在《修辞学》一书中把传播过程归纳为五 个要素:说话者、说的话、听众、效果、场景。
第三节 传播模式的种类
评价: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中,传播者和接受者都处 于多重的社会联系中,其主线是“传播者(C)——接受 者(R)”,同时,突出人类传播活动的系统性、联系性 及整体性,认为任何一种传播过程都表现为一定的系统活 动,而多重结构是社会传播系统的本质特点:①人内传播, ②人际传播,③群体传播,④大众传播;其侧重于外在的 社会关系及其作用。这就为深入探讨传播问题展开了开阔 的思路。
第三节 传播模式的种类
传播者的自我形象 传播者的 个性结构
来自接受者自发性反馈
媒介内容的选择 内容的选 择和加工 内容的效 媒 果与体验 介 来自媒介的 压力或制约
接受者的 自我形象 接受者的 个性结构 接受者 接受者所处 的受众群体
传播者的 人员群体
传播者的 社会环境 传播者的组织
传播者
来自信息 的制约 来自媒介的压力或制约
第三节 传播模式的种类
2.马莱茨克的系统模式
评价:马莱茨克的系统模式侧重于内在的社会心理极 其影响。此模式是他于1963年在其《大众传播心理学》中 阐发的。马莱茨克模式代表了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对大众传 播进行研究的总结,它包含了一系列重要的关系和因素。 马莱茨克的系统模式说明:社会传播是一个极其复杂 的过程,评价任何一种传播活动,解释任何一个传播过程 即便是单一过程的结果,都不能简单地下结论,而必须对 涉及该活动或过程的各种因素或影响力进行全面的、系统 的分析。
第三节 传播模式的种类
奥斯古德与施拉姆德循环模式突出了信息传播过程的 循环性。这就内含了这样一种观点:信息会产生反馈, 并为传播双方所共享。另外,它对以前单向直线模式的 另一个突破是:更强调传受双方的相互转化。它的出现 打破了传统的直线单向模式一统天下的局面。 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 传播过程相互连结性和交织性,已经初步具有了系统模 式的特点。 德弗勒互动模式在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的基础上发 展起来,克服了单向直线的特点,补充了反馈的要素, 使传播过程更符合人类传播互动的特点。
线性传播模式的负价值: 共同存在一个问题:忽视了传播过程的反馈环节。
第三节 传播模式的种类
循环互动模式 1.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编码者 释码者 译码者 讯息 讯息 译码者 释码觉,似乎各“传播 单位”之间传、受的地位、机会完全平等。
第三节 传播模式的种类
评价:该模式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范围和基本内容, 但是它将传播过程看成是孤立性、直线性,忽视了反馈 要素,忽略了外部环境;同时过高估计了传播的效果。
第三节 传播模式的种类
拉斯韦尔公式及其相应的传播研究领域
谁 控制分析 说什么 内容分析 通过什么渠道 媒介分析 给谁 受众分析 取得什么效果 效果分析
第三节 传播模式的种类
2.施拉姆的大众传播模式
“广大受众”——许多接受 者,各自进行译码、释码和编 码——各个接受者从属于某一 个群体,在此群体内对讯息进 行再解释,并经常据此行动。 评价:该模式将大众传播 看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显 示了大众传播的生产和接收以 及对媒介的推测性反馈;在一 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传播过程 的相互连结性和交织性,已经 初步具有了系统模式的特点。
第三节 传播模式的种类
4.丹斯螺旋模式
信宿 螺 旋 上 升
信源
第三节 传播模式的种类
评价:F.丹斯指出传播经过一个完全的循环,不折不 扣地回到它原来的出发点,这种循环模式显然是错误的; 他认为,传播过程的动态发展是一个不断深化知识信息 的过程,现实的传播内容将影响到后来的传播结构和内容。 传播往往是一个螺旋式的上升或下降的过程。 当然,该模式对线性模式的缺陷,只改正了一半,另 一半丝毫没有触及。
传播模式的分类 麦奎尔及其助手温德尔将模式分成五类: 1.基本模式 2.人际传播、扩散和大众传播对个人的短期效应模 式 3.大众传播对文化和社会的影响模式 4.受众中心模式 5.大众媒介的体系、制作、选择与流动模式,比较 媒介体系模式,媒介组织模式,守门人模式等七种模 式
第二节 传播模式的产生
信息
对媒介的形象
传播者在接受者心目中的形象
接受者在传播者心目中的形象 接受者的 社会环境
来自公众的压力和制约
马莱茨克的系统模式图
第三节 传播模式的种类
马莱茨克的系统模式模式的主干和要点: “传播者-媒介-接受者”三点一线,其中每一点都受 到多重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而所有的关系又睹处于一个 整合的系统,即“大众传播场”。 传播者所受到的因素: ①传播者与讯息的关系 ②传播者与自身的关系 ③传播者与接受者的关系 传播者的选择: ①传播者与媒介 ②传播者自身 ③传播者与接受者 媒介对接受者的作用: ①存在着来自媒介的压力和约束 ②存在着来自接受者的媒介形象
6.梅尔文·德弗勒模式
第三节 传播模式的种类
7.大卫·阿什德的传播生态传播模式
实在环境 信息技术 传播方式
社会行为 时间/地点
第四节 研究传播模式的意义
研究传播模式的意义 1.模式研究具有多重优势: ①模式具有组织功能,能将各系统排序并连接起来, 能帮助我们看到一个很难从其他方法中获得的整体形象。 ②模式具有解释和启发功能,能将复杂的过程用简洁 的图形或程式加以表述,能启发人们更深一步的思考。 ③模式具有预测功能。利用模式进行研究,可能对事 件的结局或进程进行预测。
第一节 传播模式概述
模式的功能 卡尔·多伊奇1966年在《政府的神经》一书中概括了 模式的四大功能: 1.构造功能 2.解释功能 3.启发功能 4.预测功能
第一节 传播模式概述
模式的分类 按所使用的符号划分,模式可分成三种: 1.文字模式 2.图表模式 3.数学模式
第一节 传播模式概述
第三节 传播模式的种类
系统传播模式 系统模式:把微观的传播过程置于宏观的社会系统 中进行考察,其着眼点不在于透视传播过程的内在环 节,而在于把握它的外在联系。
第三节 传播模式的种类
1.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
基本群体
讯息 C 讯息 讯息 社会总系统
基本群体
更大的社会结构
基本群体
R
更大的社会结构
基本群体
第四节 研究传播模式的意义
2.利用传播模式,人们可以将传播过程中涉及的各 种因素系统化、视觉化、简化,借此可以使人们更容 易理解传播过程。传播模式可以表示出那些已知确实 存在但无法看到的联系,也能显示出各种因素以及传 播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
第四节 研究传播模式的意义
3.传播模式不仅是一种表述传播过程的工具,而且
第七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传播模式研究
传播模式概述 传播模式的产生 传播模式的种类 研究传播模式的意义
第一节 传播模式概述
模式的界定 所谓模式是科学研究中利用图形和程式方式阐述对象 事物的一种方法,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的、简化的形 式。要言之,模式就是对现实事件的内在机制以及事件 之间关系的直观和简洁的描述。 麦奎尔将模式引入传播学,能够画出一些线条来表示 我们已知确实存在但无法看到的联系,并能用其他的手 段来显示关系的结构、局部解剖图、强度和方向。
第三节 传播模式的种类
M
格 伯 纳 的 传 播 总 模 式
E′
我或机器
渠道 媒体 控制
感知维度:传播参与者 与客观事件之间的关系 选择 场景 可得性
4.
S
E
事 件
工具与控制维度:传播参与者与传播产品之间的关系
E
形式 内容
第三节 传播模式的种类
评价:格伯纳传播的基本模式可用于多种目的,其 灵活性就在于其适用于不同层次的分析。比如它既可以 用来解释人内传播过程,也可以用来解释人与机器的传 播过程。
推测性反馈 来自新闻信源、艺术信源 等的各种信源的信息输入
第三节 传播模式的种类
3.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大众媒介实施 信源 发射器 信道 接收器 信宿
噪音 信宿 信道 反馈设施 信源
接收器
发射器
第三节 传播模式的种类
评价:施拉姆模式和德弗勒模式弥补了直线模式的 有去无回。提出讯息——收到信息——提出信息是一 个循环往复周流不息的过程,成为传播领域的一个转 折点。 但它们又存在另外一个共同的问题:把传播过程当 作遗世独立与世无争的封闭回路,忽略了传播过程之 外的许多因素。
第三节 传播模式的种类
接受者对讯息的选择在心理上的作用形式: ①选择性接触,又称选择性注意 ②选择性理解 ③选择性记忆
第三节 传播模式的种类
3.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图式
第三节 传播模式的种类
评价: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图式把人类交往分 为能量交往、物质交往、精神交往。大众传播过程是 信息生产、流通、消费的过程,是具有阶级性的。田 中义久的这个图式提出了传播学研究中的许多重大理 论课题,尽管它还不完备,但可以说是第一个基于唯 物史观的系统模式。
.
第三节 传播模式的种类
美国社会的外部环境和文化条件
立法、管理机 构、民间社团
保护 投票等政治 程序
媒介的制作 者和发布者 有 高度文 化修养的人
财政支持人、广告 机构、市场研究等
提供商品、服 务、广告等 市场调查 消费
中等文化素养的人 消费者中趣味 消费者中趣味不同的受众 不同的受众 缺乏文化素养的人 消费者中趣味不同的受众
第三节 传播模式的种类
5.麦奎尔的展示/注意力模式
信息来源 S1 S2 S3 S4 S5 MD 渠道 媒体展示 MD 注意力分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