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2019-2020年鲁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洋务运动课后练习第二十篇第1题【单选题】“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中间就不断有人做着各种各样的西方梦:梦想有西方的坚船利炮,梦想有西方的新型工业,梦想有西方的民主制度……”。
下列属于“西方的新型工业”梦想的是( )A、新文化运动B、太平天国运动C、维新变法运动D、洋务运动【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请仔细观察下面的四幅图片,判断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侵略与反抗B、新民主主义革命C、近代化探索D、伟大的抗日战争【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19世纪60年代,中国近代化的核心内容是( )A、学习西方军事技术B、学习西方政治制度C、学习西方经济制度D、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雷颐说:晚清的悲剧就在于没有大灾难,统治者就不会主动变革,非要在一场大灾难以后才不得不变革。
下列说法能够验证此结论的是( )A、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进行了洋务运动C、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进行了辛亥革命D、《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推行了新文化运动【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甲午战败后,李鸿章伤感地说:“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并自嘲是“一生风雨裱糊匠”,他裱糊的“屋子”及所用的“材料”分别是( )A、清朝封建统治西方先进科技B、清朝封建统治君主立宪制度C、清朝封建统治民主共和制度D、清朝封建统治养兵练兵之法【答案】:【解析】:第6题【问答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42年8月中英双方代表在英国军舰“康华丽”号上签订条约的情景材料二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均战败,显示了洋枪洋炮的厉害和西方科学技术的先进。
在联合外国人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清朝统治集团中一些人进一步认识到,要镇压人民起义,抵御外国侵略以维护清朝统治,就必须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
材料三慈禧对列强保留她的统治地位感激涕零,欣然回电李鸿章:“……所有十二条大纲,立即照允”,并表示要“尽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而清政府则完全置于列强控制之下。
(1)联系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签订的条约是?该条约让中国失去了一个“孩子”,这个孩子指的是谁?(2)材料二中“为维护清朝统治”,统治阶级开展了一场自救运动。
该运动的后期提出了怎样的口号?(3)材料三中让慈禧对列强“感激涕零”并欣然同意签署的条约是?(4)材料一、三涉及的两场列强侵华战争的名称是什么?【答案】:【解析】:第7题【问答题】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纪念碑。
从1949年9月30日毛泽东主席亲自奠基,直至1958年5月1日正式落成,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耗时最长的大型艺术项目。
历史老师用多媒体展示了其中的三幅浮雕。
回答下列问题:(1)图一为虎门销烟。
请问这件事件领导者是谁?为什么把它作为人民英雄纪念碑系列浮雕中的第一个内容?(2)图二再现了金田起义的壮丽场景,领导这场起义的历史人物是谁?南京被誉为六朝古都,历史上它曾有多个名字,太平天国在这里定都后,将其称作为什么?(3)图三为武昌起义,发生在哪一年?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表现。
这次革命的旗帜是什么?请写出这场革命最主要的功绩(4)起义胜利后全国各地纷纷独立,不久成立了哪一政权?该政权颁布的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是什么?【答案】:【解析】:第8题【辨析题】判断下列历史叙述的正误,并改正。
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
A、正确B、错误《马关条约》签订后,洋务派在中国掀起了一场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
1918年,陈独秀连续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论文,颂扬十月革命。
【答案】:【解析】:第9题【材料分析题】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大国在海洋资源、海权以及海洋经济等方面的竞争日益激烈。
请你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海洋危机]材料一:图1 1662年荷兰军队投降图图2 北洋舰队旗舰“定远号”[海洋争端]材料二:我们不能只有陆地,没有海洋,我们也要求阳光下的地盘。
——德皇威廉二世【海洋未来】图1反映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图2中的军舰是是哪一运动中的产物?""材料二中德国为争夺海洋霸权主导并形成了哪一军事集团?“我们也要求阳光下的地盘”,德国当时在海洋权益上的最主要竞争对手是哪一国?""前不久,我国划定了防空识别区,加大了在钓鱼岛周边的巡航力度,积极参与马航失联飞机的搜救工作。
如果你是国家海洋局的新闻发言人,请以“我国的海洋未来”为题,结合上述回答,阐明我方的观点。
""【答案】:【解析】:第10题【材料分析题】晚清时期,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贵州籍名臣名宦不断崛起。
丁宝桢(1820—1886年),字稚璜,贵州平远(今织金)人。
丁宝桢生活在中国历史发生大变局的时代,面对外面“船坚炮利”的现实,他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世界形势,痛斥“墨守纲常”的人。
认为中国要自强,必须学习西方,“精求武备”“仿照外洋枪炮之巧如法制造”,这样才能“弃我之短,夺彼之长”。
他先后创办了山东机器局和四川机器局,山东、四川机器局的创办,成为两省近代工业的开端。
根据材料请回答:丁宝桢是当时清政府中的什么政治派别?从材料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丁宝桢的思想应是什么?在这一思想的引导下,丁宝桢作了怎样的努力?对晚清时期的这一政治派别所开展的自救运动应如何评价?【答案】:【解析】:第11题【材料分析题】列强的铁略让中国冲破“天朝上国”的迷梦,开始探索新知,拉开了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帷幕,学习西方、寻求变革成为近代中国思想的潮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改革者所需要的乃是轮船与枪炮,所以他们设立的是船坞与兵工厂,他们“自强”的结果在我们看来固然失望,可是从当日时间与环境看来,已不足为奇。
我们不能忘记,他们使中国工业化。
——摘自黄仁字《中国大历史》材料二:今变行新法……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也。
——摘自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材料三:要拥护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
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
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摘自陈独秀《罪案之答辩书》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评价的是哪一历史事件?简述这一事件的历史作用。
根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主要的政治主张。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等人为实现“中国之治强”而掀起的运动名称。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指的是什么?这一时期,陈独秀等人宣传这两样东西主要是凭借哪一杂志?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其共同的主题。
【答案】:无【解析】:第12题【材料分析题】先进的生产工具或生产方式出现总会引发社会面貌的巨大变化。
这与中央两会提出的依靠创新推动结构优化与转型升级的思路不谋而合。
回望历史,处处留下了这样的痕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以来,由于它们的使用和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一些奴隶主将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私产并出租。
他们转化为封建地主,……到了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纷纷变法,引发了一次变革的浪潮。
——摘自北师大版教师教学用书材料二:宋代造船技术在当时领先世界,船体巍峨高大、结构合理、装饰华美,并开始使用指南针导航,大大推动了商业与对外贸易发展。
贸易范围东到朝鲜、日本,西至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那时阿拉伯等十几个国家的商人经常来华从事贸易。
材料三:材料四中的“它们”指什么?材料认为“它们的使用和推广”对社会的阶级结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南宋时期,当时政府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什么?宋代的造船技术与指南针的外传也对欧洲步入近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请举一例说明。
上述图片是哪一历史事件的写照?这一事件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怎样的转型?先进的生产工具或生产方式出现给社会面貌与社会阶级结构带来的巨大变化,请以三次科技革命的相关知识说明。
【答案】:【解析】:第13题【材料分析题】近代以来。
中日两国的恩恩怨怨一直影响着两国关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天涯沦落人】材料一:1853年马克思说:“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威权,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
”佩里舰队登陆图【探索自强路】材料二:如图:顶戴花翎与“自强”“求富”总理衙门大臣在议事:如何自强材料三:从6月11日到9月21日这一百多天中,皇帝迅速地接连发布了一百多条上谕,试图以空前规模大力推行变法维新。
8月底前大多数法令涉及经济、军事和文教领域。
……但是他(康有为)关于政治制度改羊的惩议,如颁布宪法、建立国会和宣布君民合治,上谕中均未提。
尽管维新运动没有达到它的政治目标,但它所引起的思想变化却对中国社会和文化有着长期的全国规模的影响。
——费正清、刘广京《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材料四:日本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
先是改革教育制度,第二是进行大胆的宪政变革,废藩置县,摧毁了所有的封建政权,同时组建议会,实行立宪,“万事决于公论”。
明治政府于1885年实行内阁制,翌年开始制宪,1889年正式颁布宪法,1890年召开第一届国会。
从而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在经济改革上,明治政府设立工部省,管理矿山、铁路等,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和设备及培养技术工人。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的得失》【相逢不相识】材料五:一八九五年,鸿章去马关。
伊李坐春帆,两人把约签。
台湾被割占,赔偿二万万。
四口全开放,工厂设口岸。
南京耻未雪,马关新仇添。
【谁人不识君】材料六:“在历史和领土这两个原则问题上,没有妥协的余地。
”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强调。
如果日本某些人要执意为当年的侵略历史翻案,国际社会以及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人士也都绝不会容忍和姑息。
王毅指出,只有真正坚持和平道路,不再说一套做一套,才能获得邻国和世界的信任,希望日本的领导人能够懂得这些基本的道理,能够尊重人类良知和国际公理的底线。
用具体史实说明材料一中马克思评价的历史事件使中国近代社会的经济主权开始遭到了破坏。
同一时期哪国给日本带来了深重的民族危机?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图中“总理衙门”的设立有何作用?根据材料三,回顾所学知识,写出维新变法的主要历史作用。
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从变法内容的角度分析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一个失败一个成功的原因。
请通过分析“工厂设口岸”的内容,说明其危害。
根据材料六指出影响当今中日关系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对日本某些势力要为侵略历史翻案,你有何看法?【答案】:无【解析】:第14题【综合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总之,居今日而欲整顿海防,舍变法与用人,别无下手之方。
……使天下有志之士无不明于洋务,庶练兵、制器、造船各事可期逐渐精强。